APP下载

基础感受与个性展示
——浅谈听赏教学中的面向全体与个性发展

2016-01-28高纯福建省厦门市嘉滨小学

科学中国人 2016年35期
关键词:小球乐曲旋律

高纯福建省厦门市嘉滨小学

基础感受与个性展示
——浅谈听赏教学中的面向全体与个性发展

高纯
福建省厦门市嘉滨小学

《闽南民间音乐融入厦门地区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6-001)。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是培养普通公民性质的教育。既然是基础教育,就要面向全体公民,面向全体学生。随之而来的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也应该是基础教育的性质,而不是专业音乐教育的性质,更不是要培养音乐家。[1]因此,音乐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同一个艺术作品,没有任何人的反应是完全相同的,或从作品中获得相同的“意义”。[2]也就是说,人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潜能是具有差异的。雷默先生也曾说过:一个人的感知越敏锐,在作品中的发现也就越细微,对作品复杂性的理解也就越深刻。那么,他的反应也就是成熟、敏锐、复杂而深刻的。[3]

音乐审美教育实现的本质途径就是以听赏方式为主的音乐欣赏活动。在听赏教学中,我既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感受又注重个性发展的个性展示。基础感受是指面向全体学生的集体感受活动,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运用肢体动作或者道具辅助有意识、有层次、有分析、有组织、有秩序的进行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的基础能力的培养。个性展示是指学生对聆听作品有所感知后,以个人参与、自由组合、小组合作等形式,发挥想象、即兴创编、合作表演的实践活动,是注重个性发展的体现。

1、课例一:管弦乐《打字机》

(1)基础感受:《打字机》是一首速度较快的三段体,富于音乐节奏急促的击键声、满行预告的铃声、倒回机头的倒机声,在乐曲中不断出现,给人紧张、活泼而又略带滑稽的感觉,受到学生的喜爱。主题旋律出现三次,细微间稍有变化。教师设计聆听图形谱,从主题旋律的前四个乐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聆听A1时感受击键声、铃声、倒机声的出现,借助动作:击键声——打字动作、铃声——双手五指张开、倒机声——单手画半圆参与感受,直观的动作让音乐的聆听看得见。A2部分依然紧扣主题旋律的前四个乐句来感受,其第四句句尾是没有出现铃声,随后进入齐奏,先上行后下行问答式的旋律短句富有特点,学生同老师一起随着音乐做旋律线走向。A3部分的音乐素材与A1相同,只是音乐长度缩短了,是A1部分的变化再现,感受动作相同。通过动作的体验,学生自然而然地明了了乐曲结构。

(2)个性展示

镜头一:一个个头不高的小男生举手问道:“老师,我可以表演移动的打字机吗?”回答是肯定的。他快步走上前,在引子部分静止,用行走的急促步伐表现击键声,用轻松的跳跃感受铃声,用身体的左右晃动来表现倒机。

镜头二:三个平时活跃的男生自告奋勇要用《打字机》的音乐表现《斗舞》的场面。当我还摸不着头脑时,音乐响起来了。他们在乐曲的引子部分做着热身动作,清脆的击键声出现时,一学生立即随音乐舞动起来,干脆利落的街舞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铃声响起,他们用简单的手势指示下一位斗舞者表演。激烈的斗舞场面一下子吸引住所有人的眼球,大家都屏住呼吸,生怕遗漏精彩的画面。

镜头三:有四位女生她们选择吸管、小球作为表演的道具,在两人一组的造型中开始了他们的表演。手持吸管的学生,用吸管敲击小球,表现击键声。铃声响起,她们随之跃起,学生的表演灵动、有序,足见音乐已在她们心中扎根。

镜头四:一学生搬来教室里的塑料小凳子和纸箱,开始了他的即兴表演《公司里的打字员》。A1部分击键声音乐他认真地打字,铃声响起来,他开始繁忙工作,情绪有些急躁。A2部分先上行后下行问答式的旋律走向,他随音乐上下走动,烦躁的情绪继续升华,抓耳挠腮、抽闷烟、冥思苦想。A3部分他在闷思后,突然柳暗花明,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继续愉快地工作。富有情节的表演,惟妙惟肖的动作、表情,获得了老师、同学的称赞。

2、课例二:管弦乐《青蛙音乐会》

(2)个性展示

其一:请个别随音乐即兴表演小青蛙在音乐会中翩翩起舞。

其二:各小组合作即兴表演,可以是纯肢体动作的表演,也可以是纯道具的表现,还可以是动作与道具辅助相结合的表演,同时教师还提供了蛙鸣器也可以使用。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种体验活动,人人有机会来展示、来表现,符合低年级学生热于表现的特点。

3、课例三:领唱齐唱《划龙船》

(1)基础感受:《划龙船》这首歌曲节奏和划船动作的节奏相吻合,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给人带来豪放的感觉。初听时用手指头感受歌曲领唱与齐唱,领唱用食指表示,齐唱用手掌挥舞来感受。接着出示齐唱歌词,让学生一起唱齐唱部分歌词。再给出第二段歌词,在演唱中进一步加深印象。随后进入肢体动作感受,每小组同学排成划龙船的队形,听到领唱踏着整齐的步伐往前行进,齐唱部分原地划龙船。

(2)个性展示:可自由组合进行个性化的表演

镜头一:几位女生自由组合,排成一艘龙船状,领唱时集体做敲鼓动作,齐唱时做划龙船动作,虽然动作设计简单,但整齐划一,给人浑然一体的整体效果。

镜头二:有一个小组的表演,要求用小球进行表演,他们拿着小球,在领唱部分两人面对面碰击小球,齐唱时持小球划船,五颜六色的小球,加上整齐的动作,一幅赛场上你追我赶、敲鼓声、呐喊声此起披伏的画面展现在面前。

镜头三:下课的铃声已经响了,六位男生学生冲上来,“老师,能不能借我们拐棍。”“可以”,我从橱柜里取出拐棍,他们巧妙运用拐棍点地、挥舞、上举、下旋、时而分离时而聚集,有松有紧的队形变化,给人别具一格的视觉享受。

4、课例四:钢琴独奏《乒乓变奏曲》

(1)基础感受:聆听音乐传球,将小球分发到每位学生的手中。教师在钢琴上弹奏主题旋律,学生运用小球感受《乒乓变奏曲》主题旋律的节奏、音区、速度的变化,做出相对应的动作感受。此时,出示主题旋律,视唱后进入乐曲的初听,感受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借助小球感受主题与变奏,探讨什么是变奏曲,整节课围绕小球“做文章”,对于学生的每一次感受都有明确、具体的聆听要求,层层递进,水到渠成。

(2)个性展示:教师提供小球和吸管,学生可个人、小组、或自由组合即兴表演

镜头一:学生每人两个小球,随主题变奏的不同音区,在节奏中敲击小球、转动小球、在旋律上下行时,滚动手中的小球。

镜头二:学生双手各一支吸管,在不同高度交叉敲击身体,感受主题的变奏。

镜头三:学生运用吸管、小球即兴表现机器人的行走、转身、移动、造型,独特的表演风格,迎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5、课例五:弦乐曲《生日快乐变奏曲》

(1)基础感受:弦乐曲《生日快乐变奏曲》是以《生日快乐》这首歌曲的旋律作为创作元素,由主题和分别模仿了不同作曲家以及不同舞曲音乐风格的变奏组成。整首乐曲6分13秒,教师通过手指加上肢体动作一起感受乐曲变奏的次数:变奏一:手指显示“1”,随音乐做拉小提琴的动作;变奏二:手指显示“2”还是拉小提琴的动作;变奏三:双手手指显示“3”的,随着音乐做蝴蝶飞舞的动作;变奏四:双手手指显示“4”,并用此手势跟着音乐抖动,有强弱的对比,在音乐强奏处加上脚尖的动作感受;变奏五:显示手掌表示“5”,随音乐做行进动作,强奏处改为拍腿等集体感受。

(2)个性展示:教师为学生提供丝巾、小球、吸管、扇子,学生可自主选择道具、自主确定表演的内容,如,表演主题、或者其中一次变奏、或者完整的乐曲,即兴表演。

镜头一:第一个上场的同学用纯肢体动作的表演,即兴地完成全曲的展示。一开始,他似一位经验丰富的交响乐团指挥出现在大家的面前,然后,轻闭双眼,用双手的挥动、身体的起伏、转动、步伐的跑跳、移动将自己的聆听感受表现出来,优柔而不造作。

镜头二:第二位上场的是个全副武装略带傻气的人物形象。他挥舞着手中的吸管,笨拙且不在节拍内的指挥动作,表现出显著的人物形象,完成主题部分的表演。用其丰富的表情加上肩膀动作的运用完成了变奏一的表演。接着,从裤子口袋中抽出扇子,用扇子的挥舞表现变奏二中强劲的那部分节奏。用扇子舞动、开合,加上脚步的变化感受变奏三。随后,他从衣服中摸出两个小红球,舞动小球,将小球递给下面的同学,小小的互动,让我们感受到了交流与温馨。接着,激烈的动作表现着西班牙探戈舞曲的热烈场面,音乐急转而下,随着悲伤、凄凉的音乐出现,他用惨遭杀害的血腥画面,将变奏四的后半部分恰当地表达。变奏五由弱奏开始,他接过同学传回的那两个小红球,用卓别林滑稽的动作进入表演,并邀请他的好伙伴,跳起双人舞将整个表演推向高潮,有收有放,效果极佳。最后,用呆滞的眼神将剧情拉回到了那个呆傻的人物形象中,前后呼应。

镜头三:三位女生用丝巾、扇子、吸管即兴表演变奏三,虽然配合不是那么默契,但吸管的挥动与丝巾的运用,将变奏三那梦幻般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6、课例六:管弦乐《窗花舞》

(1)基础感受:学生在安静聆听中感受乐曲的结构。教师设计肢体动作带学生感受音乐。结合剪窗花,为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运用纸张上下飘动、左右移动感受旋律的走向,体会乐曲的节奏特点,最后在贴窗花的动作中点题。

(2)个性展示

其一:集体感受后,教师请愿意为小朋友表演的学生,进行个人即兴表演。

其二:有造型、有队形变化的小组合作即兴表演。

音乐的听赏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获得审美体验,当学生亲身参与音乐活动时,他们会发现自己沉浸在一种能带给他们快乐和良好自我感觉的气氛中,这是音乐作品所带来的深切感受的震撼力量和所激起的情感。

所以,我们要创造一切机会和活动,为孩子们架起铺向感受音乐的阶梯,让所有的孩子们在听中动、动中想、动中演、动中创,在集体参与的基础上充分表现音乐。鼓励个性展示、即兴创编,让个性得到发展。在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相互欣赏中不断获得审美能力、感受能力的提高。

[1]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合著.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2012年4月第4版,P9页

[2][3][美]贝内特.雷默著,孟繁佳译,刘沛校.中国音乐教育,2014年11期,总第245期,《审美感知的教学》

猜你喜欢

小球乐曲旋律
春天的旋律
始乱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小球进洞了
小球别跑
小球别跑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7月,盛夏的旋律
悲伤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