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调控的一体化以及系统建设分析
2016-01-28李笑波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昆山市供电公司
李笑波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昆山市供电公司
配电网调控的一体化以及系统建设分析
李笑波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昆山市供电公司
经济的发展日益要求高质量的电网运行,现代技术不断创新,推动了电网的飞速发展。电网运行表现出自动化、智能化,大量投入应用。对电网的运行,调控一体化具有明显的优势,加速了电网调度运行控制,强化了电网的运行管理,有助于电网运行的发展。分析了电网调控一体化的实现方式与系统技术支持,支撑了电网的稳定运行,以期促使配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建设更好地发展。
配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建设
电网设备大量投入应用的同时,电力供应量也在不断增长。电网运行会存在故障及一定的风险,影响了经济社会的稳定。配电网理论体系、技术不断健全,实现配网调控一体化的技术基础已经具备,如,互联网、云计算等。配电网模式的运用,结合配网调控一体化工作,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水平。配电网有助于提高电网运行效率,而配网管理出现了许多问题,无法凸显配电网效能和优点。逐步健全配网调控一体化模式很重要。
一、电网调控一体化模式的定义与优点
电网调控一体化模式也就是,对电网调度与变电监控进行一体化设置,联合电网调度、运行操作站及监控中心等统一管理电网。
以往的电网管理模式,电网调度中心担负电网调度的工作,集控站担负运行、维护、监控变电站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此外,工作分配缺少均衡性。一般集控站或忙或闲,人手短缺,甚至出现了人员大量闲置的情况,增加了运营成本开支,极大浪费了人力资源。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下,调度中心统一负责电网的调度与变电站的监控,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进行紧急遥控操作等;运维操作站担负调度指令的分解、运行及巡视等,两者协同,职责明确。县级调度在实际运行中不再使用,让调度控制中心集中监测集控站负责的监控工作,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便于形成、使用共同的监控管理系统[1]。
二、调控一体化系统所采用的方式
(一)调控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电网建设飞速向前,要求较高的电网运行效率,在电网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配合多种运行方式,如自动化运行方式、智能化运行方式、信息化运行方式,全面管理电网,促使调控朝向一体化方向,提升电网运行的效率,强化事故快速处理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网建设的稳定发展。
调控一体化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机构设置朝向统一化,落实统一化运作,及时呈现网运行的信息情况,并通知给运行中心。其次,构建健全的管理制度,全方位监督与管理设备的运行情况,严格化监督、管理每项工作,清楚担负的职责,形成高效的运行管理。再次,人员配置的合理化,确保每个岗位人员知识经验丰富,能够胜任一体化系统运作流程的调控工作。最后,多领域监视,动态监控电网,实时反馈运行状态与事故预警。
(二)配电网调控的一体化流程
顺畅的业务流程可确保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运行,严格监督并管系统中的所有环节,明确岗位职责及员工所担负的任务,强化事故处置能力。系统的运行,要合理配置人员岗位及任务,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下,从整体上提升运行效率。
三、调控一体化的技术支持系统
调控一体化一定要符合调控一体化管理实施的要求,满足技术支持系统的需求,坚持四项原则,即,坚持统一标准的原则、坚持统一平台的原则、坚持统一设计的原则、坚持统一开发的原则。
第一,系统的五项功能。第一能够进行模拟量、数字量和视频监视等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第二,控制功能可分合控制户侧专变等的受控条件的开关,能够程序化重合闸远方投停与控制保护等;第三,采用语音提示与自动调图等的方式处置事件和告警,针对电网中出现的一些事故进行报警处理,并且还有具有自动化定位、记录、追忆事故;第四,人机界面,结合实际需求,以柱状图、饼图、数据曲线的形式展示给监控室工作人员或调度中心,实现人工操控,明确报警缘由,可进行临时跳接线与挂牌,进行一定的安全限制,也能查询历史信息;第五,对故障的处置,通过发送故障信息的形式指导判断,自动确定出现的故障区域,对故障区进行隔离,对非故障区进行恢复,征得调度员确认后,确定是否执行操作,一旦出现多个故障点,也能够进行判断和处理。配电设备能够进行在线检测,评估系统生成网络重构时的状沉。
第二,系统结构应匹配。首先,硬件结构上必须一定要符合国际通用要求,确保计算机硬件的先进性、可靠性及性能的稳定性,具有较强的替代性,便于后续维护。系统还要全面结合结构、容量、功能设计等的可扩性,使终端配置和硬件配置的扩充不受时间限制,无需修改某一软件;对系统软件结构,具有三个层次的功能:操作系统功能、支撑平台功能和应用功能,可实现服务器、客户端软硬件等平台的跨越和混合,可进行系统扩充、硬件升级换代[2]。
第三,操作、控制满足区域要求。调控一体化要能远方控制与调节,人工置数、闭锁、解锁操作等能够实现,遥控操作能够进行五重的防误闭锁。具备系统和区域的调度与监控等的特点,广泛采用综合权限管理机制,从节点、功能,到用户、角色,再到资源、责任进行综合管理。按照工作范围和工作性质、内容等进行分类,保障应用系统的使用者获得可靠、安全、职责明确的权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调控一体化模式的特点、优点。实施调控一体化,配电网的运行效率得到了提高,管理集约化,高效率管控人员和设备,促使电网运行朝向科学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调度、监控相互配合,当配电网工作繁重时,减轻监控人员的工作压力,采用一体化模式,调度人员借助系统检测,控制配电网的运行情况,保障了配电网运行较高的安全性。电网运行如果出现故障,监控人员能够及时通知调度人员,省去了中间环节,使事故处理更加高效。调控一体化下,集中化管理监控人员、调度人员,保持人员管理较高的效率。
结束语
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的实施,保障了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了经济社会,是未来电网调度发展态势。进一步探究新的管理模式,保障监控人员可胜任电网调控一体运行工作,有助于电网实现智能化控制。对电网实施调控的一体化,需要逐步提升人员的技术水准,优化管理模式。调控一体化的实施,利于电网运行的转型,推动了电网稳定高效的运行。保证一体化系统的可靠、稳定、安全,凸显其作用,支撑配电电网的运行[3]。
[1]韩海龙,张海霞.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建设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3:202-203.
[2]张梁,岳菊宁.基于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实现及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4:140.
[3]谢玉辉.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J].通讯世界,2015,02: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