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的历史阐释
2016-01-28李丽梅通化市东风小学
李丽梅通化市东风小学
教师角色的历史阐释
李丽梅
通化市东风小学
教师角色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变化.教师的角色自身就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使教师角色之间存在着相对性的矛盾关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角色内涵发生一定的改变.本文的研究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对教师的角色进行研究与阐述,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新课标实施后我国教师角色应进行的相应转变,从而更加适应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现教师角色的完善与创新。
教师角色;历史发展;新课标
1 教师角色的涵义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行为、教师地位及对教师的期望,包含了三个含义:一是外界对教师行为的期望,并在其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二是教师对自身的期望;三是教师根据角色期望所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1]。教师角色的出现首先是因为社会分工的差异,在原始社会并没有职业化的教师,随着教师关于自身价值的提高与了解,逐步的将教师转化成了一种职业角色[2]。教师角色在社会的发展中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教育的效果。
2 教师角色的历史阐释
2.1 师道尊严
“师道尊严”原作“师严道尊”,是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本指只要教师受到尊敬,他所教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3]。“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足以看出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教师角色具有崇高的地位[4]。还有资料记载,民国时期倘若有人衣锦还乡,则在大摆宴席之时,坐在最尊贵位置上的一定是教过他的老师,即使是本地的官员也要敬其三分.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以及反思,“师道尊严”也开始走下坡路,并作为封建糟粕思想渐渐地被人们所抛弃,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受到大肆的批判。文革后,虽然也有部分的学者试图想澄清“师道尊严”思想,但最终被现代教育理论所湮没,只因与自由、平等的教育思想相违背。
2.2 传道授业解惑
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的“道”即道理是一种儒家的思想、意志,“授业”即传授学业以及技能,“解惑”即处理学生心中的疑惑,很好的诠释了教师的职责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5]。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进展,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韩愈这种观点的局限性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就位置关系来说,“授业”位于中心,不符合今天所提倡的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就教学方法来说,过度的强调教师的传授也不符合今天所提倡的教师为主导的要求。其次,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规定,要求教师应具备更高规格的专业素养及授课经验,但韩愈《师说》里的“道”是指儒家的思想、意识,与今天对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最后,在培养人才方面现在更加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的人才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然而韩愈的观点里更注重的是传授,学生只是单纯的接受,因而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反而增强了自身的依赖性,因此不符合以创新来打造人才的准则[6]。
2.3 立德树人
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给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教师角色的确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德”在前即树立德行修养,“树人”在后即培养人才,也表明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更应注重道德素养的树立。“国无德则不兴,人无德则不立”愈加说明了这点。
3 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教师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的规训者处于教育的主动地位,学生仅仅是被动的进行学习。而新课程改革之后,提倡对学生主动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为了明确的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务必需要进行教师角色的重新认识。教师成为合作者,是与学生共同学习、一同进步的伙伴;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学生一起思考,促进学生成长,陪伴学生进步。这种种角色都蕴含于教师角色之中。这就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挑战。首先,要更新课程观。不能一味的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思想进行教学的过程,需要及时的进行课程观的更新。应从单一的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教师的角色从主体者转化成引导者。总之,教师应具有将书本知识与生活技能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并进行情感与价值观塑造等多方面共同发展的课程观,而不再是单一的将传授知识当做自己的全部工作[7]。其次,要转变教育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改革的宗旨,因此教师为了适应现阶段的改革,其教育观也需要及时的进行转变[8]。现代教师应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正视学生的地位,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9]。最后,要创新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关键所在,是教师展现自身角色内涵的主要体现形式[10]。新课程改革将教师这一角色重新定位,由知识的传道授业者转变为学生知识体系的搭建构造者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导向者;由教学的管理组织者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学习的协调合作者。因此教师更应确定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1]王铁军.现代教师角色及其素质论纲[J].扬州大学学报,1999 (2):11-15
[2]张娅.论教师角色动态化[D].四川师范大学,2012:2
[3]刘素娟.论“师道尊严”的当代价值及其重塑[D].华东师范大学,2010:10
[4]周莹.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老师”称为泛化的原因[J].校园建设,2012,(10):298-299
[5]石帮宏,石中英.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4(6):50-52
[6]邱立友,霍振扬,戚元成.“解惑授业传道”新教育观的探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4-17
[7]刘国栋.关于教师角色新定位的再思考[J].儿童发展研究, 2012,(1):26-29
[8]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80
[9]陈以璇.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中学生主体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30-31
[10]祝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10,(3):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