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俄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2016-01-28何曼曼吉林大学

科学中国人 2016年17期
关键词:性别歧视

何曼曼吉林大学

浅谈俄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何曼曼吉林大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女性独立意识也逐步苏醒,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也受到语言学界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我们从语言中可以看出一切社会现象,当然,性别歧视现象也不例外。本文将以标记理论作为基础,分别从形式标记、分布标记和语义标记三个方面探讨俄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分析了语言中性别歧视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俄汉语;性别歧视;标记理论

近年来,各国语言学专家学者都把语言学研究重心渐渐转移到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上来。中俄学者在研究中俄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本人以标记理论为基础,从语言的形式标记、分布标记和语义标记三方面探究俄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 标记理论

根据语言的标记理论,我们将语言划分为两种成分:有标记成分和无标记成分。所谓无标记语言成分就是语言中比较普遍和常见的成分,使用范围较广,而有标记语言成分在使用上则会受到各方面的限制。1979年,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将标记划分为三种类型:形式标记、分布标记和语义标记。

1.1形式标记与性别歧视

形式标记,就是指单词的外部具有特定的外部特征和标记。俄语中名词有性的范畴。俄语中,表示女性的阴性名词的词根常常是相应的阳性名词。如швейцарка,француженка的词根分别是швейцарец,французз。这种形式标记在俄罗斯女人姓名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俄罗斯人的姓名由名字、父称和姓三部分组成,其中女性的父称和姓词根也是相应的男人的父称和性,只是在词根的基础上增加了表示其女性特征的阴性词尾。如,Петрович-Петровна,Сергеевич-Сергеевна等。在汉语中表示女性或与女性相关的字和词通常是带有“女”字旁这一形式标志的,而表示男性的字词带这种形式标记的则较少。如哥—姐、叔—婶、兄—妹。显然,“女”字旁是表示女性的一种明显的性别标志,意在突出女性身份,地位不如男人。语言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样的语言环境就会使人们不自觉地形成男尊女卑的价值观。

1.2分布标记与性别歧视

分布标记就是指有标记成分与无标记成分在数量上或使用上的不对等。在俄语中,表示女性的阴性名词只能指称女性,而对应的阳性名词则不然。在表示男女都有的场合时常使用阳性名词复数。比如секретарь除了能表示男秘书外,还可以统称男女秘书。在正式场合,通常使用阳性名词。我们用день учителя而不是день учительницы来表示教师节。有时阳性名词也直接指代女性,我们可以直接女秘书为секретарь。另外,分布标记还体现在俄语中的一些代词和数词的阴性形式中,如каждая,любая, две。在俄语中这些代词和数词的阴性形式也是只能表示女性,而阳性形式既可以表示男性,也可以表示女性。当表示泛指意义时,大都用代词或数词的阳性形式。俄语中的谚语或固定词组大都是泛指,其中所使用的代词或数词都是阳性形式。试观察下列词组或谚语或词组:Ум хорошо,а два лучш;слушать каждого;всех и каждого。这种分布标记还体现在俄语词序上。当表示男性和女性的两个名词同时出现时,阳性名词通常在前。如дядя и тётя, муж с женой等,如若将阴性名词放在前面则不符合俄语表达习惯。这种顺序上的先后使得男性在文化语义上占优势地位,也就意味着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

在汉民族文化中女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低下,一生受礼教伦常的束缚,通常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汉语言中也得到体现,一般表示男性的字或词是无标记的,表示女性的字或词则是有标记的。首先,在许多由男女两性词素构成的词中,男性词素常放在首位且顺序不能颠倒,如夫妻、兄妹。但是如果两个词素都是男性,常可以调换顺序,如兄弟与弟兄。但如果两个都是女性词素,则不能调换,如妯娌。其次,这种分布标记在第三人称代词中表现也较明显。当人称代词“他”和“她”同时使用时,一般都写为“他”一般在前面。据统计,在成语和俗语中,指称女性的成语或俗语要多于指称男性的,这些成语或俗语或者是带有贬义,亦或者给女性制定了更高的行为准则,要不然就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一个定位,这也是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

1.3语义标记与性别歧视

语言本身是没有任何歧视意义的,但人们通常赋予语言隐喻意义,所以产生了语义标记。不管是在俄语中还是在汉语中,语义标记大都体现在语义的褒贬和语义的降格或减损这两个方面。在俄语中,通常指称人的阳性名词是无语义标记的,而对应的阴性名词是有语义标记的。通过查词典我们发现,像мастерица, бухгалтерша等这些词在词典中一般都有<口或俗>的标注,这也就是说这些词多用于口语或俗语,在书面语中很少应用,且在使用时通常仅保留词的贬义。此外,俄语中有一部分指称女性的阴性名词,其词根是表示从事相应职业的男性名词,但是这些词从语义层面限定了这些女性的身份—从事该行业的男性的夫人。如профессорша表示教授夫人而非女教授。这种语言现象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是男性的附属品。

汉语中带有女性标记的词语,大都有贬义,如,奸、媚、奴婢等。“阴”也是有语义标记的字,常指女性,汉语中由“阴”构成的新词一般都为贬义词,如“阴暗、阴毒、阴险”等。在汉语言中一些表示骂人的话中,多含有女性称谓名词,如“他妈的、奶奶的”,从这些骂人语中就可以看出对女性的歧视。此外,在汉语中女性称谓降格也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如,“小姐”一词,原意是指有地位的未婚女性,但是近年来不仅它暗含的尊敬之意逐渐退去,甚至还暗指妓女。反观与之对应的“先生”一词,他暗含的尊敬之意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退去,甚至为了表示对某些值得敬佩的女性的尊重,常称她们为“先生”,如,宋庆龄先生等。本质上,这都是歧视女性的思想观念在语言中的反映。

2 语言中该现象形成的因素

2.1经济因素

语言中的歧视女性的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因为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其根本原因就是男女在经济地位上的差别。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性的供给食物的能力逐渐提高,进而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渐渐占据主导地位。女性由于受种种因素影响,比如体力、家庭等,在生产劳动中越发不占优势,在家庭生活中也渐渐屈从于丈夫,这反映到人们的语言中就形成了语言中的各种性别歧视现象。

2.2文化因素

宗教礼法对性别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东正教是俄罗斯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圣经》作为其宗教经典,其中有这样的记载:夏娃本上亚当的一根肋骨,上帝使其变为人形,后来因魔鬼诱惑夏娃,从而导致人类堕落,因此有了原罪。基于此,“女性的邪恶的、有罪的”观念深深刻在教徒心中。

中国礼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很大。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传统礼教规定女子是男人的附属品,一言一行都受到约束。这些离谱的礼法要求管教和束缚了汉族女子长达两千多年,至今还有残留。比如,现在仍有男人尊崇大男子主义,家暴时有发生;再如,许多父母仍然觉得仍觉得女人终究需要嫁作人妇,认为女儿无继承权。无论是受宗教和是礼法的影响,女性地位低于男性是深入人心的观念,这种观念在人们人际交往中会通过语言体现出来,渐渐得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中也就比较明显。

3 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不仅仅是社会交际工具,透过语言,我们还能看出社会中女性的真正地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其根本并不在于语言本身,这些歧视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因素积淀,是漫长的封建制度在两国语言中留下的烙印。作为语言学习和研究者,我们应该致力于分析语言中的这种性别歧视现象,并努力寻找消除这一现象的方法。

参考文献:

[1]Денисова А.А.Словарь гендерных терминов[Z].М.,Информация-ⅩⅪвек,2002.

[2]Трубецкой Н.С.Основы фонолонии[M].М.,Аспект Пресс,2-е издание,2000.

[3]孙慧洁.俄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探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2(4):271-272

[4]汪成慧.俄汉语中的性别歧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 (5):134-137

[5]袁娟.现代汉语标记不对称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论文,CNKI,2012

[6]周民权.俄汉社会性别语言的语用对比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何曼曼(1992-),女,山东省济宁市人,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性别歧视
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分析
重压下的迷失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探析
二胎政策全面实施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中国“直男癌”现象及其折射出的性别歧视现象原因探析
泰政客因批副总理“性别歧视”遭起诉
外貌吸引力对雇佣决策的影响及弱化措施
疾病也有“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