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新农村”产销经济整合发展问题探讨

2016-01-28黄麟惠苏锐章育晗武汉科技大学

科学中国人 2016年17期
关键词:新农村互联网农业

黄麟惠,苏锐,章育晗武汉科技大学

“互联网+新农村”产销经济整合发展问题探讨

黄麟惠,苏锐,章育晗
武汉科技大学

摘要: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手段正在不断改变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当然也包括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农村这块尚未被开垦的沃土吸引了不少高科技企业和风险资本积极关注农业投资。2010年以来,农业企业IPO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初以来,已披露申报上市的农业企业近20家。这反映了大时代背景下发展"互联网+新农村"经济的趋势和必然性:农业看起来离互联网最远,但农业作为最传统的产业也决定了‘互联网+农业’的潜力是巨大的。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新农村;农业

互联网+农村发展问题也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探究。目前,中国学术界普遍认为互联网+农业将推动中国跑步进入信息社会。农村互联网创新创业的热潮正在消解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对农村发展的禁锢,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巨大动力。相关改革应与时俱进,进一步促进农民创新创业,农村工业化也必定促进中国信息化。自古流传民以食为天,对中国而言,解决温饱问题是一切的基础。我国地域广袤,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占有很高的比例,同时更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领域。目前中国处于经济结构改革过程中,各个行业都在进行深度整合,农业作为一个保障,是一个安稳社会民心的产业。但是现在普遍的将农业产品放到网上销售从根本上这并没有改变农业的结构模式,农产品电商只是一个简单的加法,并不是互联网+新农村模式下的农业发展常态。国外互联网农业专家也持类似观点,认为信息技术有望引领农业新潮流,实现农业的“绿色数字革命”。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发展农业,小规模农户难以推动,以法人经营作为主体,效果更为理想。利用互联网等技术的好处是它可以将熟练农户积累的技术和知识数据化,有利于让下一代农户或农业企业继承,通过高精度传感器收集的气象大数据以及农作物生长数据等,还可实时发送给农户或管理人员,从而让他们能够合理浇灌和施肥。

针对当前发展和专家观点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互联网+在农村的产销经济整合发展。我们计划在理论上完善互联网+新农村产销经济整合发展的新道路。打造从金融市场资金注入农村到信息平台管理生产再到农村产品通过网站平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重点解决农村信息不对称、创新商业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智能化程度等方面,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和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新路。

结合目前农村发展现状中的问题,我们将采风地点定为有代表性有政策扶持的湖北省钟祥市柴湖镇。柴湖为援建丹江口水库建设搬迁的移民所建,这里人口密度高,人多地少,且大多为盐碱地,人民生活一度十分困苦。贫困荒凉等问题曾一度交织笼罩于这个小镇。现在由于移民政策扶持,这里兴建起了大柴湖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引进高科技企业,土地流转也热火朝天地进行。我们认为这里是当代中国互联网+农村的一个发展缩影。

根据所得资料以及当地政府人员介绍,我们主要调查互联网在农业的普及程度(含农民对信息接受程度和使用情况),线上网站对农业生产销售的路径是否完整以及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农产品保鲜运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企业在这个模式中应当改进的地方等四个问题。我们并根据调查内容设计了问卷,邀请专家审核问卷并完善不足之处,着重了通过其效度和信度检验。我们根据整群随机抽样原则,在全镇中随机抽取500户作为样本线下实地发布问卷,以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立即回收问卷。

根据我们样卷回收整理所得可知目前的互联网+农村发展情况并不如人意。收集到的样本也显示当今农村以中老年人为主,其受教育程度不高,科学文化素质有限,对互联网上的农业信息存在了解困难。尽管农村家庭互联网使用情况良好,但农民主动浏览农业线上平台少,百分之六十五左右的农民对互联网可以促进农业发展的信息不了解,因此使用意向也不强烈。百分之三十五左右使用互联网发展农业的农民而言,物流保鲜,政府政策扶持和互联网+农业的产业链更加完整等成为他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在分析问卷,访问相关农业经济方面的专家学者寻求其意见和指导和自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我们认为互联网+新农村模式在农村难以产生高效益的深层次原因有三点。在信息提供方面,尽管我国目前搭建了许多致力于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辅导,信息普及以及整合农村资源,发挥规模效应等的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网络平台。但是这些农业综合性网站平台项目更像是一些信息咨询类的网站,缺少线上的用户体验,离互联网+的真正实现还有很远的距离。在投资盈利方面很,多互联网大佬也逐渐认为农业领域“水很深”。农业看似进入门槛低,但实际上,其隐性门槛很高,规模化的农业对资金、技术的要求一点也不低。互联网投资的项目真正开始盈利不到三成。在物流保鲜方面,包括时下热门的生鲜O2O,盈利少,并且基本上没有过多的介入农业的供应链和生产环节。而且生鲜存在着不易保存、不易标准化、产品品质难以控制等诸多问题,用户对于通过网络采购生鲜产品的意愿依然不算高。

总而言之,互联网+农村的发展模式存在许多缺陷,农业信息不完整,土地分散不能形成集群效应规模效应,物流保鲜无法配套,线上销售平台缺陷多各个部分各行其是,产业链没有完全整合,没有有效的商业模式统一全局。

结合实际,我们认为以下问题亟需解决并提出解决措施。

1.各个参与主体观念和意识的转变。尤其是市场环境中农民对于互联网的整体接受和适应的意识需要转变。

农业信息网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工具。应利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一切高端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结合。运用各种信息资源数据库作为多学科相互融合的平台。农业生产专家、气象学专家、预测性专家、物流学专家、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互相结合,齐心合力为农村、农业、农民,依据各地农村的具体情况,组建有关农产品生产、销售的信息网络系统。并把农业信息网络分配到各个乡镇,直接为农民农业生产、销售服务。农村基层科技人员要利用各种方法,诱导农民对农业信息网具有足够的认识及高度重视,力图实现广大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智能化与自动化。

乡村政府应增加投入,加强对农民科学知识的教育,提高广大农民文化水平,采取各种方法,让农民具有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动手技巧,也可以应通过业余科学学校或者学习班等渠道培养年轻农民具有先进的科技意识,使农民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次,要逐步培养他们的经济市场观念,一步一步地培养农民了解国内外市场变化动态,依据市场规律生产农产品的意识。最后,培养农民的信息化意识,让农民知道信息在某些情况下优先于被动生产的理论,乐意为购买科技信息投入资金,学会收集生产信息,具备利用信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意识。

2.商业模式的构建。农业是典型的传统行业,具有地域性强、季节性强、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生产者分散等特点。农业拥抱“互联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改造农业,同时也要符合农业行业本身发展的特征,在农业与互联网的碰撞与融合中找到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

3.物流配送问题。我国农村流通产业发展滞后,主要表现是:首先,缺乏统一规划,各地区物流基础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保障的农村物流覆盖范围有限,社会化物流目前仍不能有效服务村镇。其次,基础设施落后,设施装备科技含量低。最后,除农业生产生活资料流通外,农产品的流通难题更加凸显,因为农产品通常具有生鲜特性,易损、易腐,对时效和运输过程的控制要求更高。

(1).完善农村交通物流网络。县(市)构建物流分拨中心作为农村物流的集散中枢,在乡镇利用邮政、供销等网点建设乡镇物流站作为农村物流的中间层节点,在较大行政村、供销超市、农资超市、农村集市等设物流网点作为农村物流的基层末梢。通过构建县(市)、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有效提高农村物流网络连通度和覆盖面。

(2).加快培育农村物流市场主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农村物流,鼓励有条件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储运企业开展联合或合作,提高市场在农村物流领域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同时还要扶持一批农村物流龙头企业,发挥其规模大、功能全、技术先进、现代化程度高的优势,对农村物流发展起示范带动作用。

(3).打造农村物流电子商务平台。打造集数据交换、信息发布、智能配送、库存管理、决策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物流电子商务平台,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模式,将加工、整理、仓储、运输、装卸、配送、信息处理等有机结合,实现从起点到终点整个农村物流领域相关信息有效联动,提供立体化、一体化、多功能的综合性农村物流公共服务。

4.人才与资金短缺。既懂传统农业又懂互联网的人才缺乏。同时,农业电商平台建设,农业物联网的技术研发、设备购置,都需要较高投入。

人才引进难以有效长远解决问题,重中之重是对农村地区进行专业化人才培训,尽快弥补短板。在农村,大批青年返乡从事互联网创业,已成为互联网+农村发展的主力军。青年的求知欲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很强,政府可列出专项资金强化大中专毕业生、农村青年带头人市场技能培训,使既了解农村农业又懂互联网的人才的产生数将会呈几何倍的增长。政府还应积极设立县域电商创业孵化园区,免费提供创业场地和培训、信贷、加工仓储物流的配套支持,让更多青年想创业、能创业。”

猜你喜欢

新农村互联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