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6-01-28田秋悦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田秋悦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田秋悦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新课程的实施,推进了素质教育。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可见新课改对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更具体的目标,语文老师在教书的同时注重学生品德发展,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语文;德育教育
一、德育的内涵
德育的概念是中国大陆德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争论的一大“有中国特色”的问题。
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那“品德”又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品德?
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制度的国家里,无不把德育置于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上。在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写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里讲的“教学”就是教化、感悟的意思。《大学》里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道”便是教育,而“明明德,亲民,至善”实际上说的都是德育的内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叶圣陶先生还提出了“人本德育论”的观点。这一理论揭示了德育的目标任务是“做人”,基本内容是“人生”,方法原则是“人本”,实施途径是“实践”,评价标准是主体“发展”,理想境界是“生命德育”。
可见,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一)以“德”促“文”,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早在唐代,韩愈就提出了“文以载道”的看法,纵观语文教材,一篇篇课文都是以德载文之作。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凡脱俗;看到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人格光辉;看到了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太多的伟人故事在冲刷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做人之道,更要以“德”促“文”,通过德育的渗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不能将德育从整个教育环节中剥离出来,进行直接的空洞的灌输,这会造成智德的分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教师“文道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使学生收获了语文的基础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道德品质的精神境界,对理解文章的人文性因素有很大帮助,综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教师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德”促“文”。
(二)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墨子说过:“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中学时期是人一生中的重要成长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三观倾向,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这一时期开展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个人的行为是他思想的直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提高了,就会自然而然的表现在行为上。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青少年的犯罪行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理应责无旁贷地负担起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任。语文课堂上可以借助优秀的文学作品,吸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精华,陶冶学生情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断地丰富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对是非的明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使课文中那些高尚品德的人物形象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并成为自己生活的榜样,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一)教材内容解读上渗透德育
当今的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父母望子成龙的教育给了学生极大的自信心但同时也滋生以自我为中心等一些缺点。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对文章的分析,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羚羊飞度》中有这样的情节:一群斑羚被追赶到了悬崖,处于前有追兵后无退路的状态,为了能够让种群延续下去,所有老斑羚决定让小斑羚借助自己的身体进行二次跳跃,成功渡过悬崖。这样可以使种族得以延续所有的老斑羚都献出了生命。教师可以对此环节巧妙引导,提问:在现实生活中是否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懂得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要有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二)阅读教学理解中渗透德育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的深度、广度、角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水平。语文课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应该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语文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并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学生阅读一些正能量的作品,树立健康的三观同时也培养了自主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诵读是阅读活动的最初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语言学者研究表明,诵读并不是机械的地念课文而是通过内部语言,把文中的话转化为自己理解的句子,从而领悟全文的中心思想。在语文教学中,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无疑是可以达到以声传情的作用。尤其是古代诗歌和散文,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达到体会作者写作的心境更好是把握文章的主体。
(三)写作构思中渗透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标。我们语文教师要试着引导学生热爱自己身边的生活,引导他们认真观察生活,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并且勤于练笔,有了想法就要写到纸上。在写作教学中强化语文的情感教育,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善于发现才能使泉水喷涌,才能领悟生活的意义。随着年级的增长,写作教学应从最初的记叙文逐渐发展成为议论文。在高年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道德短片,就片子内容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最后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练习不仅能锻炼学生在“说”和“写”方面的能力,更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李德红.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
[2]李德红.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19).
[3]朱安荣。别让德育目标成为语文教学的空白[J].中学语文, 2009,(18)
田秋悦(1992-),女,汉族,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学科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