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的理据

2016-01-28谷亚星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科学中国人 2016年20期
关键词:理据词义探析

谷亚星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词的理据

谷亚星
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以文艺月刊《咬文嚼字》,《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一些具有文化历史背景的词为例,浅谈理据的重要性。

词的理据

一、引言

词的理据(张志毅,1990),是指用词称呼某事物的理由和根据,即某事物为何获得该名称。它主要研究词和事物命名特征之间的关系。《咬文嚼字》作为中国汉语文化的捍卫者,正是以词的理据为基础,纠正媒体艺人,名家名篇中的不恰当用词和错别字。而《现代汉语大词典》对于规范用字,推进汉字标准化和规范化都离不开对理据的探析。

二、词的理据的探析

2.1探究词的理据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词及词义

例一:“惊蛰”一词,便是根据惊蛰时节,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解放日报》1980.3.7:“农谚说:‘惊蛰麦直’,‘惊蛰,蛇虫百脚开食’。节气到了惊蛰,大地回暖,三麦拔节,毛桃爆芽,杂草返青,百虫苏醒开食,开始有雷声和蛙鸣。”

例二:“目无全牛”一词,人们很容易望文生义的用该词表示“不了解事物的整体面貌”而此成语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意为庖丁开始宰牛的时候,所看见的是牛的整个身体,几年之后,因已熟知牛体结构,宰牛时所见到的是骨骼间隙,不再是整个牛的身体,他从其筋骨间的空隙中动刀,刀刃不触碰筋骨,所以能十九年保持刀刃锋利。后用“目无全牛”比喻技艺高超。也比喻洞察事理,办事精熟。

上面两例加下划线的部分就是词的理据,这些内容或信息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词义、理解词形和词义的联系。对于如“目无全牛”这样一个透明度低的词,探究词的理据对于掌握该词的本质信息就很重要。“理据掌握的越充分,对词理解的透明度就越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理据对于学习汉字词,用字、词规范科学有重要作用。

另外,词的理据也有助于纠正错别字及错误用词。

如,《咬文嚼字》(2014,10)就有这样一则指正:2014年《讽刺与幽默》6月13日第1版刊有《你是共产党员么?》一文,其中有一句:“广大草根已不奢望官员们有更多的献身精神,只巴望着他们恪尽职守......不要拉大与老百姓的距离至宵壤之别。”

这里的“宵壤之别”应为“霄壤之别。”

宵,指夜。柳青《创业史》:“蛤蟆滩的冬夜,近来总要到后半宵,才没人声和灯光了。”

霄,云气。借指天空。

霄壤,天和地,天地之间。比喻相去极远,差别很大。梁启超《新民说》:“夫同在东亚之地,同为皇族之民,而何以一进一不进,霄壤若此。”

2.2透过词的理据,可以了解词的社会基础、认识基础和语言基础,以及在这些基础上着眼于事物特征的造词视角(张志毅,1990)。

“火箭”和“超市”的命名。现代火箭的特征,一是以火为动力,二是能飞;而火箭同古箭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以火为动力,于是不叫“飞箭”、“火飞箭”而叫“火箭”。同理,“超市”与古市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高超,超著,超卓,故名“超市”。

而社会、认识、语言基础不同,造词视角也不同。如,我国的国家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她是根据我国的国家性质命名的。而英语把瓷器叫china,着眼于十七世纪以来瓷器在欧洲大陆的广泛传播,使得”中国“与”瓷器“成为密不可分的双关语。

因此以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为基础来命名,以名称作为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2.3词的理据有助于探析词、词汇的发展轨迹

《咬文嚼字》2014年10月刊就提到“哥”一字,《说文·可部》说:“哥,声也。从二可。古文以謌字。”謌是歌的异体字,因此哥最初的意思是歌,指两个人唱歌,是歌的本字。

在唐朝有父亲称儿子为“哥哥”的说法,也有儿子称父亲为“哥哥”的说法。还有称小孩为哥哥的,如《西游记》中悟空将红孩儿称为哥哥。还有称丈夫、情郎,主人或年龄差不多的男子为“哥哥”的。总之,“哥”或“哥哥”最初是用作称谓语,表示亲切或敬重,而“哥”所指的对象则不固定。

大致在明朝以后,“哥”由原来的兄缩小并固定为兄长。“哥”和“兄”都是敬辞,指同辈男性。但“哥”比“兄”显得敬重亲切。这一个个理据,使我们找到了词义和词汇演变的轨迹。

2.4词的理据有助于研究语言和思维的历史线索

“blue”一词,在英语中可以象征悲伤的,忧郁的,沮丧的,例如:Her mood was blue.(她的情绪低落);His prosoects of getting a job look rather blue.(他得到工作的希望不大)。

同理,“blues”布鲁斯歌曲则是指代一种感伤而缓慢的美国黑人民歌。Blue在英国经常指代保守党。另外,blue也指头奖,最高荣誉,第一名,授予比赛中第一名的蓝绶带之义。此外,它还有表达谈吐,电影等不道德的,下流的含义:make a blue joke(开下流的玩笑);a blue movie(色情电影)。

“蓝”在汉语中原指蓼蓝,是一种可以提取蓝色燃料的植物。《荀子.劝学》中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为青是从蓝中提取而来,但颜色却比蓝更深,后用“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另外,汉语中的“蓝图”可以指代“建设计划”,“蓝本”指著作所依据的底本。

[1]《现代汉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陈壁耀.“哥哥”从何而来[J].咬文嚼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10.

[3]张锦州.“目无全牛”的误用[J].咬文嚼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10.

[4]殷安杰.何为“宵壤之别”[J].咬文嚼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10.

[5]张慧.你是共产党员么?[J]讽刺与幽默,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4,6.

[6]张志毅.词的理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谷亚星(1992-),女,汉族,山西忻州人,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学习策略,语篇分析。

猜你喜欢

理据词义探析
烹饪与食品安全的实践探析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VR阅读探析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ABC法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探析
HTTPS探析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字意与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