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思想及其启示

2016-01-28李欢田宏兵贵州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

科学中国人 2016年20期
关键词:生产力异化科学技术

李欢,田宏兵贵州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

浅谈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思想及其启示

李欢1,田宏兵2
1贵州师范大学;2广西民族大学

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国与国之间关于经济的竞争其实是关于科学技术的竞争。马克思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技术异化等。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如科学与非科学的研究、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马克思;科学技术观;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提出的背景

(一)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提出的社会渊源

18世纪60年代起,工业革命产生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技术的局面。工业革命的到来,引发了英国等欧洲各国的产业革命,同时,英国成了唯一的“世界工厂”,法国,德国也相继地发达了起来。工业革命虽然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让英国开始走上资本原始积累的道路,日益剥削和压榨劳动工人,贩卖奴隶,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没有什么谋生手段的自耕农开始向贫农转化,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使农民的生活陷入了绝境,开始相继爆发工人运动。在这些不断起义的过程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的出现不断地影响着未来世界的发展。

(二)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思想提出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首先应该要从德国的古典哲学说起,黑格尔强调通过‘理性’自身来完成对外在对象的真正统一,并且指出了康德模式静态性的弊端,主张将历史纳入本体论的视域中,在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思辨过程中完成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这种辩证思维是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根本所在。同时,因为黑格尔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坚信“绝对观念”的存在,所以马克思批判继承黑格尔思想,以此形成自己的科学技术观,同时,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的形成还有赖于对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研究。总之,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形成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得来的。

二、马克思科技观在当代现实应用中的基本内容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以,要了解科学技术的伟大作用,就得了解其含义。日本维新教育家福泽瑜吉曾把“science”看做是科学,爱因斯坦曾将科学定义为“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并直接产生知识,间接产生行动的手段。”[1]科学内涵十分丰富,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科学主要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同时技术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然而狭义的技术主要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它在本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的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样认为,一方面,科学的属性体现了人类自身对自然界的理性认识,以精神成果形式“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存在”,另一方面认为自然科学如同艺术样态,二者都属于艺术的重要内容,是人之为人首先对其进行思维加工后,体现人类生活世界多样性的重要精神财富。因此,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马克思同时还指出:一般科学技术和水平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是人对自然界的了解和通过人作为社会体的存在,还对自然界的统治。总之,是社会个人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普遍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技术与哲学也有密切的关系。一些哲学家总认为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根本未存在着联系,然而,马克思则一直强调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正如他所说:“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雷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量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2]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着人们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在促进着人们的发展,促使人们不断的去探索自然的奥秘、人类思维的奥秘,由此推动哲学界的发展,科学技术为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准备和前提,哲学的不断发展又为科学技术的产生开辟广阔的道路,至此形成了相互推进的形式。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哲学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不断的指引着人们向前进,它不断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改善着上层建筑,不断地推动着一个国家又一个国家的兴旺和发达,它对社会经济产生着令人叹为观止的作用。可见,科学技术这个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在邓小平的生平的评价中充分展现了出来,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暗含的社会生产力以物质形态和知识形态两种形态存在。知识经济形态的“生产力”可以转换成物质形态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马克思认为,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工具,正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各个时代劳动工具的变化,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到蒸汽机时代再到电子时代最后到自动化时代,各个时代的不断更替与发展就是最有力的说明。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来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推进改革创新,科教兴国,不断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四)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这种具有如此巨大作用的认识活动,对社会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马克思认为,科学在社会上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不断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最早人类怀揣着女娲造人、上帝耶稣等的故事不断来束缚着科学的发展,认为一切自然都是神作用的结果。科学革命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使人类真正的认识自然,与此同时,科学革命的出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改进了劳动工具,变换了产业部门的分配。工业革命代替了手工业,迎来了蒸汽机的时代,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第二、第三产业进军,集中地,大规模地,高协调的,高科技的工厂生产模式生产,产业部门开始扩大,经济和社会生产关系有了大变革,不得不说,科学技术使社会各阶级的一切旧有关系和生活条件发生了变革,他把农奴变成了自由民,把小农变成了工业工人。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的变化,同时也不断地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五)技术异化

什么是异化?异化主要是指人的生产及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的发展,只能片面畸形的发展,因此,技术在给人带来积极的能动作用的同时,也开始产生了令人毛骨悚人的消极作用,这便是产生了技术的异化,对于技术的异化,在很多年以前,便引起了马克思的注意,并对此进行了解析与批判,从理论上阐明了技术的利与弊及其异化的多种渊源。技术异化的产生是由内在条件与外在条件相互联系与制约的结果,自然也是存在着自己的规律的,人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会自食其果。而一开始,人们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大肆的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乱砍乱伐,过度捕捞,使自然开始报复人类,地震,洪水开始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最终人类遭到狠狠的惩罚,现在是如此,那么早期时候也不足为奇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使得各个资本家像“饿狼一般地渴求剩余价值”,不惜一切追逐自己的利益,追求着剩余价值,剥削劳动者,大肆破坏生态环境,使得生态危机出现,这便是技术异化的外在条件。总之,技术异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人们现在不得不为自己的“罪行”赎罪了。

三、马克思科学技术观在当代现实应用中的价值

(一)科学与非科学的研究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越来越重要,日益占据着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但技术异化的产生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警惕。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科学,把它与非科学区别开来,但对于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非科学,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回答,所以,对这两个定义有一个确切的认识,也就十分必要了。对科学的理解,应从其两个特点来把握:一,科学是反应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二,科学不仅仅是知识体系,而且更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由此可见,对于科学,我们不能从单纯的知识及知识体系去理解,科学要正确地指引着人们拥有着对人类、对自然都十分恰当的行为,那么,科学必然应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之上。正确的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必要的。

(二)加强科技文化建设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科学文明的社会现象,对人类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教育文化事业的变革与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科学技术活动在推动着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同时,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介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及学习方式,人们越来越青睐这个为世界带来巨大作用的“超人”。日益地,科学技术也用在教育中,对教育结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产生了变革,提高了人类的文化水平,所以,当今世界,科教兴国日益兴盛起来,科技文化已成为永恒的话题。所以为了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强盛,加强科技文化建设是必然趋势,各国应有创新精神,不断为建设科技文化而奋斗,把科技在文化教育领域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释放它应有的光彩。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个很热的话题,但对于什么是创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自古以来,就有人把创新定义为它有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新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但就本人看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能引起我的兴趣,创新不一定非要在零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结合别人的素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我觉得是在好不过了。人类不管在何时何地何种领域,都需要有创新精神,没有创新的腐朽的封建社会,只能是看着自己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距离越拉越大。而如今,我们的国家开始富强,难道不可以说是创新人才的不断增长吗?答案肯定是肯定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创新人才在各个领域的贡献,我们的科学技术进步了,国家也逐渐地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可见,科技创新也是每个国家的话题,当今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新的创新浪潮席卷而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生产力的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也越来越突出,面对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创新就显得日益重要。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在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的实践,正确把握世界发展局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坚持马克思的科技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为内容的科学理论。它是科学的,更是能够指引着我国不断走向国家富强,民族振新的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伟大动举。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今时代一直关注的话题,在未来也将继续,要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掌握它的科学含义是毫无疑问的,而在本文中已清楚的讲解了它的含义,与此同时,针对技术所带来的反面效果,我们要及时的防范并处理,坚决抵制非科学的发展观,这样,我们才能够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用到很需要的地方。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越来越好,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目标方能实现,我们才会不断地向共产主义的理想世界前进。

四、马克思的科技观在当代现实应用中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伟大的整体,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他们的科技观时也是从整体上思考的。一方面,马克思思格斯从整体上分析科技作用的方法给我们以启示,他们研究科学技术思想的方法与其他的学者例如科学技术学者以及社会学者研究的方法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拥有自己的理论视角,他们通过对别人的方法进行批判分析,在别人的理论观点上提出属于自己的观点,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让其他学者为之叹服。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从整体上分析科技作用的宽广视野也给我们的实践以启示,正是他们的相关论述揭示出科技作用的真正本质即科技的本真精神。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77-278

[2]郭贵春主编的《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 版;67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孟宪平.论马克思主义科技劳动力观及其价值[J].社会主义研究.2010,(02):91

[5]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M].陈凡,朱春艳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6]陈桂香,吴刚,郭泽忠.论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13.

李欢(1992-),女,土家族,贵州省贵阳市花溪人,硕士,贵州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田宏兵(1988-),男,贵州省铜仁市德江人,硕士,广西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生产力异化科学技术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马克思生产力系统理论探析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变革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