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中的“差点儿(没)+VP”语义探讨

2016-01-28内蒙古大学呼和浩特010000

名作欣赏 2016年20期
关键词:歧义语义句式

⊙安 宁[内蒙古大学, 呼和浩特 010000]

汉语中的“差点儿(没)+VP”语义探讨

⊙安宁[内蒙古大学, 呼和浩特010000]

汉语口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差点儿(没)+VP”句式,在不同的感情条件和语境下可产生截然相反的意义,对于这一句式的研究,以朱德熙先生的“企望说”为代表。深层次地研究“差点儿(没)+VP”句式产生不同意义的原因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差别,对于指导语文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差点儿差点儿没语义歧义对外汉语教学

一、研究范围

汉语口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差点儿(没)+VP”句式:

1.A.我差点儿没摔死。B.我差点儿摔死。

2.C.我差点儿没及格。D.我差点儿及格了。

上面两组句子表面上的形式没有差别,均是“差点儿没……”和“差点儿……”的对比,但其表达的意义却是不同的。第一组的两个句子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都是“没摔死”;而第二组的两个句子表达的却是相反的意思,“我差点儿没及格”表达的意思是“及格了”,而“我差点儿及格了”却是没有及格。本文就是探讨这两种存在于汉语口语中的“差点儿(没)+VP”句式,分析其差异和其产生相反意义的原因。

“差点儿”可做形容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和副词,本文只讨论其做副词的用法。

“差点儿……”在语义上基本没有歧义,“差点儿”相当于一个否定词,后面加动作表示该动作没有实现或完成。而“差点儿没……”却有两种“同形异构”的句式,二者表示的意义截然相反,且可能产生歧义现象,较为复杂。所以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差点儿没……”的语义和结构特征。按照学界的观点,我们把表示否定意义的“差点儿没”(差点儿没摔一跤=没摔跤)称为Na式,把表示肯定意义的“差点儿没”(差点儿没考上大学=考上了)称为Nn式。由于汉语中的大多数“差点儿没……”句式出现在口语中,所以本文的引文和举例多为经过检验的口语,并无特定出处。

二、从语义角度的分析

很多学者对“差点儿没……”的语义做过研究,较具代表性的有“企望说”“积极成分说”“客观事实说”“趋向说”四种观点。笔者以“企望说”为基础,对“差点儿没”这一句式在不同结构下和语境中的语义特征做出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补充观点。

从层次上来理解“企望类”和“不企望类”中的两种“差点儿没”,即:

表示否定的Na式:差点儿没摔死=没摔死

表示肯定的Nn式:差点儿没及格=及格了

这两种不同的“差点儿没”虽然在字面上是相同的,但其实际的层次构造并不相同:

Na式:差点儿没摔死 (主要用于不企望发生的事,表示否定意义——“没摔死”)

这里的“差点儿没”是一个固化结构,“没”是羡余成分,即“人们在表达否定意义的时候,觉得‘差点儿’还不足以强调事情没有发生(或状态没有出现),所以又加上一个表示否定意义的‘没’来加重语气,加强感情色彩”。

Nn式:差点儿没及格(主要用于企望发生的事,表示肯定意义——“及格了”。)

这里的“没”是对“及格”的否定,加上“差点儿”的否定,相当于双重否定,故表示肯定意义。

这样就从本质上区分了两种“同形异构”的“差点儿没”产生相反意义的原因。按照朱德熙先生的观点,Na式主要用于不企望发生的事,表示否定意义;Nn式主要用于企望发生的事,表示肯定意义。但再看下面几个句子:

1.听说这个消息他特别吃惊,眼珠子差点儿没掉出来。

2.今天的考试得了满分,我高兴得差点儿没跳起来。

3.最近来家里的客人太多,差点儿没把门槛踏平了。

上面三个句子从语义上讲是要进入“差点儿没”的Na式,即表示否定意义。而“差点儿没”后面所跟的事物并没有明显的“不企望”的意思,所以笔者认为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Na式“差点儿没”句式的特殊小类,即当“差点儿没”后面的事物有明显的夸张语气或和人的肢体动作、情绪反应相关的时候,“差点儿没”句式中用“没”来加强一种夸张语气或形容人的较为夸张的肢体动作、反应状态,这时属于Na式,即表示否定意义。

三、“差点儿没”歧义分析

现实的交际中有明确感情色彩的“企望类”和“非企望类”的“差点儿没”句式很难或者说几乎不会产生歧义现象。如:

1.这次考试我差点儿没及格。

2.雨天路滑,张大爷差点儿没摔死。

这两句话基本上没有歧义。第一句不管放在什么语境中,“差点儿没及格”的意思都一定是及格之后表达一种庆幸,如果是表达没有及格,我们会直接说“差点儿就及格了”,即“差点儿没及格”的“没”一定是否定“及格”的,而不可能是连带在“差点儿”后加强语气的羡余成分。第二句话,“张大爷差点儿没摔死”,也是不会产生歧义的,表达的语义一定是张大爷摔倒了,但没有摔死。如果张大爷真的摔死了,我们根本不会用“差点儿没”这一句式。

所以,在“差点儿没”句式中,表示“企望类”和“非企望类”的句子都基本上不会产生歧义。笔者认为可以产生并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是朱德熙先生所说的“中性”事物,在无标注的情况下,是能产生歧义的。如:

1.我差点儿没去北京找王老师。

2.我差点儿没把这本书都看完。

3.我差点儿没游到河对岸去。

4.我差点儿没留起长头发来。

以上句子都会产生歧义,放在不同的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为了弄明白这道题,我差点儿没去北京找王老师。——没去(说话人夸张地表达自己“弄明白这道题”的艰辛或决心。)

当时都急疯了,什么都忘了,差点儿没去北京找王老师,多亏你提醒,才找到了王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去了(说话人表达“差点儿没去”实际上“去了”的庆幸。)

为了找这一个公式,我差点儿没把这本书全看完。——没看完(书很厚,说话人强调找公式的不易。)

到了还书的最后期限,我差点儿没把这本书全看完。——看完了(表达勉强看完的庆幸。)

在上面的句子中,“没”既可以是“差点儿没”中的羡余成分,起加强语气的作用,也可以是对后面整个句子的否定,与“差点儿”的否定构成双重否定,表肯定意味。

而以上句子中“差点儿没”之后的成分“去北京找王老师”“把这本书都看完”“留起长头发”等,均属于“中性”的成分,即无法或很难判断是否企望。或者对于某人来说企望与否皆可,要看说话人想表达的意思。当放在“差点儿没”之后进入Na式时,说话人表达的感情一定是夸张的,或者认为完成这件事很困难。

四、对外汉语中的“差点儿”和“差点儿没”教学

“差点儿”和“差点儿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难度较大,应属于中高级的部分。在解释“差点儿”和“差点儿没”的语义时,很多对外汉语教材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中级汉语教材《桥梁》都采用了朱德熙先生的“企望说”来解释和对比这两个词语,但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为“企望”是一个太过主观的词,有时会造成留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差点儿”和“差点儿没”的语义教学属于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在这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中文基础和语感。笔者认为可以将两种“差点儿没”的不同结构进行分解,从根本上区分两种不同的“差点儿没”结构,这样就避免了主观理解上的偏差带来的困难。

此外,对于“差点儿没”后面连接的成分,教学中可以进行一定的简化,如“差点儿没”表否定意义后面最常用的两类,一是带“死”或者和“死”“病”有关的成分,如“气死”“摔死”“累死”以及“跳楼”“自杀”“背过气儿”“发疯”等,这一类的词占绝大多数。二是与肢体动作有关的词,如“跳起来”“踩破了”等。这两类词用在“差点儿没”后面表否定意义,占了这一用法的绝大多数,讲解时可以将这两类例子具体举出,方便留学生理解。而且,在实际交际中,“差点儿没”后面表否定意义的例子远远多于表肯定意义的例子,教学中也可以根据使用频率的差异进行侧重性的教学。

五、结语

汉语中的“差点儿没”句式是大量存在的,尤其是普通话的口语之中。朱德熙先生的“企望说”为我们提供了判断其语义的最基本的根据,其他学者的质疑和补充也完善了对“差点儿没”句式的语义研究。一般情况下,口语中的“差点儿没”不会产生歧义,如果在书面上产生歧义,仍然可以联系上下文语境,消除歧义。

[1]朱德熙.说“差一点”[J].中国语文,1959(9).

[2]石毓智.对“差点儿”类羡余否定句式的分化[J].汉语学习,1993(4).

[3]董为光.语言认知心理对“差点儿DJ”结构的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3).

[4]周一民.北京话里的“差点儿没VP”句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6).

[5]陈利丽.同形异构的“差点儿没VP”[J].皖西学院学报,2007(4).

[6]程饶枝.“差点没”和“差点”语义同指考察[D].暨南大学,2007.

作者:安宁,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歧义语义句式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现代汉语歧义类型的再讨论
语文教学及生活情境中的歧义现象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特殊句式
英语中的歧义浅析江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