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文人形象

2016-01-28贾子璇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呼和浩特010000

名作欣赏 2016年20期
关键词:王冕范进儒林外史

⊙贾子璇[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呼和浩特 010000]

院校平台·内蒙古大学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文人形象

⊙贾子璇[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呼和浩特010000]

《儒林外史》是清朝吴敬梓所著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将讽刺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小说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文人形象,还有少数老者和女性形象。小说以“外史”撰“儒林”众生相,将明朝僵化的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有褒有贬,也将文人一生求仕的多舛命途加以真实刻画,以辛辣讽刺的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社会百态。

王冕形象文人形象悲剧命运追求与失落

一、王冕形象的隐括作用

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清之讽刺小说”篇,评价《儒林外史》道:“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小说楔子中的王冕形象,在全书中起到了隐括作用,与下文的五十六回形成了对照。书中化用元朝人王冕的典故,“画得一手好无骨花”,危素知县屡请不就,之后便隐居在会稽山中,表现了王冕淡泊名利、隐逸自然的性情。楔子末尾道:“可笑近来文人学士,说着王冕,都称他做王参军,究竟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这句话点名了作者的态度:对真名士的欣赏,对迂儒、伪儒的贬斥与讽刺。

故而从王冕这里,也引出了全书针对功名富贵的观念。功名富贵是封建文士围绕着旋转的轴心,关于如何对待功名富贵,作者正面提出的是“文行出处”,以对待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的态度为中心,在深层建构起一个褒贬对比的结构框架。通过这样一个框架,作者表达了自己的褒贬态度,从而形成了肯定性人物和否定性人物,陋儒、迂儒与真儒,假名士与真名士的形象对比鲜明地凸显出来。

王冕的形象被置于楔子中,也是全书核心称赞的人物。作者叙写王冕故事的目的是“敷陈大义”和“隐括全文”。作者将王冕的故事具体化,将其塑造成一个具有魏晋名士风度的儒者,表达了作者对魏晋风度的向往与称赞。作者含蓄地将自己的人生态度与处世方法隐含其中,称赞王冕淡泊名利、隐逸自然的真性情,与书中那些陋儒、迂儒、假名士形成了对比,从而拉开了接下来塑造文人形象百态的大幕。

二、陋儒与假名士的悲剧

书中大部分描写的是陋儒形象,作者对这部分人有着明显的贬义,但并不是激烈地恶语相向,而是平淡地从细节处展现,从行为方面来进行讽刺描写。作者对于这部分人并不是厌恶之极,而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他们的存在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们是受科举制度毒害至深的人,社会造就了这样的一批人。他们一心或一生只为求得一官半职,有的在科举考场上已经挣扎了大半生,他们将四书五经深刻内化,早已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反抗的能力,变得迂腐不堪,带着一种悲剧色彩。

最先出场的是周进与范进,讳名“进”字,表现了他们希望自己考中的急切愿望。周进六十岁还只是个童生,秀才都不曾中一个,在科举上花去大半生,只做了个启蒙教育的老师。他在城里的贡生院发了痰疾,一头撞在贡生院的墙上,哭嚎不止。与周进相似的范进,多次考得家里一穷二白,老母饿得两眼发昏,后来颇受周进的同情而提拔了他,结果却是母亲受了刺激昏绝归西。在周进的嘱托下,范进要照顾荀玫时,旁人用苏东坡打趣他,他竟也不识得,可见已经迂腐到了什么程度。作者仿佛不忍心让他们年近花甲还继续悲惨下去,好歹也进了学,做了官。可是这样的结果仍无法令人开心,反而更加让人觉得这就是悲剧,一生的时间几乎都浪费在了科举考试上,身心俱疲,却只识得四书五经,旁的知识只道是杂学,一概不知。范进“以乡试中式暴发,旋丁母忧,翼翼尽礼,则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在服丧期间,范进夹起“一个大虾元子”,其虚伪的面目一瞬间被戳破。

文中的人物以“一人带一人”的模式出场,有时候是在对话中提到,但大多数是本回主人公移到另一个场所而引出了下一回的故事主人公。书中写娄三、娄四公子到处游历拜访真学问者,以文人雅士自居,结交了权勿用、杨执中等人,他们学习古人爱好,泛舟游湖,而最终权勿用被官府带走,一场场的闹剧使得娄三、娄四公子扫兴而归,闭门谢客。并不是所有人都失去了真名士的风度,而是那个时代已经变得僵化拘束,风度不再。

书中还写到严贡生、严监生两兄弟,哥哥严贡生小气蛮横,与邻居纠纷不断,还放高利贷,最后更是与弟媳因为房子而闹到官府。弟弟严监生是个“胆小钱多”之人,终生过分节俭,临近咽气之时的两根手指使他成为中国古代小说著名的吝啬鬼。后来出场的马二先生,在游历杭州时,丝毫未被西湖风景吸引,几日皆是吃了睡了就匆匆赶路,无聊空虚至极。还有化用牛布衣姓名投机取巧的牛浦郎,借着牛布衣的名声干了许多虚假之事。书中末几回中的王玉辉,其女丧夫,按照礼法他劝自己的女儿绝食以殉夫明志,坚守贞操,将“良心与礼教的冲突”推至高峰。

周进的一句“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将儒生的迂腐不化推至顶峰。本身就已僵化了的选举制度,再加上屡考不中的儒生的僵化思想和应试而生的人生命运,与其说是一场场啼笑皆非的闹剧,不如说是一代文人的悲剧。无论考中的还是没考中的,都是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这是时代的悲剧。

三、真名士的追求与失落

与书中的假儒生和假名士形成对比的是,作者塑造了一批有风度、有才识的真名士,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作者理想的人物是既有传统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兼济的文人。

书中后半部分以南京为地域文化中心,描绘了一幅文人作诗作画,颇显江南才情的雅致画面。鲍廷玺的出场,将视角带至南京,这里的市井风情与山东兖州引出的北方地域风情大不相同。这里的人并不完全汲汲于功名,诗酒作赋依旧是他们向往与保持的生活状态,延续了江南一贯的浪漫色彩。这重头戏部分,作者大部分是以自身经历来写就的,其中大多数人都是真实的人物化用而来。他们追求真正的诗酒生活、魏晋风度,但社会的复杂与僵化总是让这样的追求透着些许的失落之感。

杜慎卿,他是与前文的陋儒形成对比的第一人。他确实是一个真名士,有才情,与他弟弟杜少卿“散千金助人”相对比,更多了几分精打细算。饮酒不吃荤,这是发自内心的诗酒情怀,而并未像守丧期间的范进一样,“一个大虾元子”下了口。而文中最突出的形象是杜少卿,他遵守孝道,对和老太爷有过交情的人都照顾得无微不至,别人只当他是好骗,有什么事都去求他。在杜少卿的观念里,金钱乃身外之物,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更多的人。他装病不去应考,只管过着自己的诗酒生活,内心舒畅自由。这一人物,是最符合作者理想标准的第一人,他践行着儒家的孝道、仁义思想,同时兼具道家“无为”“自然”的思想,又有魏晋风度的遗风。很多人认为杜少卿的形象与吴敬梓本人最相近,也有可能是作者本人在书中塑造了一个自己向往与投入感情最多的角色。

小说后半部分还着重描写了泰伯祠的建立以及以此活动为中心的一系列文人雅士。泰伯祠的祭祀活动体现了儒家的“仁”及与其相表里的“礼”。在对金东崖、武书、韦四爷、庄尚志与虞博士等人的刻画中,作者对庄尚志和虞博士的描写着笔较多。庄尚志常年闭门,做了一个半隐士,坚持自己的原则与儒家信念,第三十五回“圣天子求贤问道,庄征君辞爵还家”的回目就已表明了他的心志。当时的社会已经回不到魏晋风度名士翩翩的状态,而他不愿身陷囹圄,用自己的具体行动践行着儒家独善其身的信念。作为泰伯祠的亚献,虽未出仕,但仍尊奉儒家的伦理传统。而作为泰伯祠主祭的虞博士,则被作者尊奉为圣人形象。与其他人物的出场方式不同,作者对虞博士的生平经历是单独进行介绍和提炼的。虞博士身上有儒家的包容、仁义,同时又兼具道家的隐逸思想,书中借用杜少卿之口形容虞博士:“虞博士襟怀冲淡,上而伯夷、柳下惠,下而陶靖节一流人物。”显示出了虞博士在江南一带文人心中的地位。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江南文人虽有才情,虽有出仕之心,但他们更多的状态是徘徊和隐逸。就像对赵雪斋和与他同年的黄公的讨论中,众文人在出仕与圆满人生的选择中表明了自己的追求,但这样的追求总伴随着无奈与失落,是时代造就了这样巨大的心理落差。

四、结语

在书中展现的儒林众生相中,作者的春秋笔法得以展现,他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折射在不同的人物形象上,同时也折射出清朝当时的社会现实,作者无法直言,故言“追记他朝之事”。小说塑造的众多文人形象,更多的是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使儒林众生相更加立体生动。

[1]白爱平.《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分析[J].短篇小说,2014 (32).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3]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1.

[4]庞杰.《儒林外史》中王冕形象的重塑及其意义[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4(4).

[5]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夏出版社,2013.

作者:贾子璇,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王冕范进儒林外史
范进中彩
王冕画荷花
论《儒林外史》序跋的批评价值
《儒林外史》的吃播
录元·王冕《墨梅》(草书)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单宝塔诗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范进中举》缩写
范进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