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生态观看微小说创作

2016-01-28汪双英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内江641112

名作欣赏 2016年20期
关键词:媒介文学人类

⊙汪双英[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12]

由生态观看微小说创作

⊙汪双英[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内江641112]

由生态系统的外部层面,即物质层面来看,微小说创作,无论是从创作与传播的方式、创作的语言,还是情节结构而言,它体现出的都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创作。

生态学微小说资源节约

生态学在1869年刚由恩斯特·海克尔提出时,只不过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分支,一门研究“三叶草”“金龟子”“花斑鸠”“黄鼠狼”之间相互关系的生动有趣而又无关宏旨的学问。到了20世纪初,在社会学、人类学领域有人开始把生态学的原则运用到人类社会的研究中来,生态学开始渗入人类社会的种族、文化、政治、经济各个方面,促使一批新的社会科学诞生,如“人类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民族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等。一个多世纪来,生态学已经确凿地展现出由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乃至诸多人文学科扩展的轨迹,生态学者的目光也渐渐由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扩展到人类的文化生态、精神生态层面上来,“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都已经成为目前生态学研究的一些新的生长点。所谓生态学,似乎已经不再仅仅是一门专业化的学问,它已经衍化为一种观点,一种统揽了自然、社会、生命、环境、物质、文化的基本观念,一种革新了的尚且有待进一步完善的世界观。生态学研究应当意识到,人不仅仅是自燃性的存在,不仅仅是社会性的存在,人同时还是精神性的存在。因而,在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之外,还应当有“精神生态”的存在。如果说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其自身的关系。精神性的存在是人类更高的生存方式,人类的精神因素注定要对人类面临的生存境遇产生巨大的影响。把“精神”因素引进生态环境中来,人们将因此获得双重效应:人类内在素质的提高与人类外在环境压力的缓解。

因文学创作涉及面较广,它既和自然相联系,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它也反映人与其自身的关系。本文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生态系统的外部层面即物质层面来分析微小说的创作。有关生态系统的内部层面即精神层面与微小说创作的关系在我的另一篇文章中有所涉及。

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层面和外部层面来看,即以人类与其环境之间在物质能量方面的交流和转换为关注点来看,微小说创作属于一种资源节约型创作。我们知道,在数字媒体出现之前,人类的文学经历了“口头说唱文学”和“书写印刷文学”两个历史阶段,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互联网的出现,把人类的文学延伸到第三个历史节点——“网络文学”阶段。

口头文学传播所依赖的基本媒介是声音,所依托的叙事载体是“躯体叙事”,所依赖的技术手段是“记忆技术”。生命常态的表现性是远古口头说唱文学的基本特征,即所谓“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是最为简约的文学创作阶段。书写印刷文学是文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它使用的技术媒介以声音转变为文字符号,所依托的载体从躯体表达走向外在的工具操作——早期的刻刀、兽骨、金属、竹简、木牍,后来的笔墨纸砚、印刷机器等。文字传播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二个重大的里程碑,因为它开创了“道缘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刘勰)的历史。与声音相比,文字传播媒介有自己独到的优势。首先,文字克服了声音传播转瞬即逝、难以存留的弊端,使人类文化积累不再局限于人脑的有限记忆。其次,文字代表“能指”与“所指”约定俗成的概念,它能使一切不在场的事物得到观念的表征,从而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制造“踪迹”,敞亮口头传播对人类表达欲求的遮蔽。文字的书写、印刷的出现,为人类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在纸介书写文学日渐式微时,网络文学悄然浮出了文学历史的地平线,形成了文学发展的第三种形态。从媒介学上看,文学在20世纪末叶向数字化载体延伸,既是书写印刷文学的宿命,也是“E媒”技术螺旋的必然结果;前者基于旧媒介之短,后者源于新媒介之长。①

数字媒介的到来,使得文学载体由“硬载体”发展到“软载体”,文学传播从出版发行到蛛网覆盖、触角延伸,文学欣赏由翻书读字到点击读屏。从外部的生存背景上说,数字媒介对社会文化生态的全方位渗透,导致文学存在方式大范围转向“数字化生存”,从技术媒介本体上改变了文学的阅读、写作和传播方式。当“以机换笔”、网络阅读、“比特”叙事、手机作诗等技术方式成为习以为常的文字表达方式时,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与笔逊于光与电,便是文学必须面对的现实。与书写印刷文学相比,由网络的普及、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微小说的创作属于一种资源节约型创作,资源的节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创作及传播的方式来看,由于创作的方式由传统的纸笔的书写改为了现在的在线创作,传播的方式由以前的出版发行改为了现在的网络传播,可以说,微小说创作节约了大量的纸张、笔墨与劳动力。纸介书写阶段,一部作品出版发行的背后是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支撑,一部作品的流行竟然可以带来“洛阳纸贵”的连串效应。而媒介时期,作品的流行省却了这一系列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支撑,读者只需借助于网络,就可以阅读作品。因此,从创作者来说,作品与读者见面的过程简单化了,只需直接上网传送,从而省却了大量的经济开销。

其次,从创作的语言来看,我们知道,小说按照文学体裁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如果说小说是语言的艺术,那小小说就是语言的减法艺术。相比之下,长篇小说则是语言的加法艺术。优秀的小小说,就是把语言的减法做到极致的叙事艺术。②而微博小说则属于微型小说,限定字数在140个字以内,它要求写作者要用简练的语言写出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故而,微小说创作必须尽量压缩文字和省去标点,简略大量的人物和情景描写,所以从用词上说,微小说创作属于语词简约型的一种文学创作。正如作家王干所言:“140个字,也就是两条短信的篇幅,在限制中创作,逼迫写手锤炼语言,去掉那些常常被滥用的形容词、副词,多用动词,文字因此简洁、干净、有力。”③所以以前是千言万语的“灌水”,现在是惜字如金的“蒸馏”。

最后,从情节结构来看,微小说结构单一,情节简单,属于资源节约型文体。微小说在情节提炼上一般是通过叙述一个具体事件来构成单一性情节。所谓情节的单一性,它的内涵是:在一个艺术场面里,由一个有错位、冲突并有因果联系的具体事件构成单一性情节。一般情况下,微小说要突出的只是一个人物,在写这一个人物时,并不是面面俱到地写这个人物的各个性格侧面,而是抓住其性格特征最有代表性的某一个侧面来加以艺术展现。如:

他每晚回家走在楼道里,会用尖厉的口哨声点亮每一层的声控灯。忽然有一天,楼道里的灯换成了红外的,只要有人,所有灯都会亮起来。他很失落,半个月之后搬了家,换到了一个有声控灯的楼房里住。这个楼里的声控灯特别迟钝,他每次都要拼命吹响更为尖厉的口哨。他在这栋楼里幸福地生活了一辈子。

这篇小说就是很典型的单一性情节,通过场景叙述一个事件:他每晚回家一定要用尖厉的口哨声点亮声控灯,塑造了人物性格特征最典型的一面:执着于习惯,难以“放下”。

这是从生态系统的外部层面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微小说创作属于一种资源节约型创作,而这种资源的节约,是由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才带来的社会效应,更进一步探究,可以说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便利。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科学技术对现代文艺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现代文艺生产的物质基础,它催生了全新的文艺品类,拓宽了艺术表现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它为资源的节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人们惊喜地看到,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管理手段似乎有可能缓解以往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于是,技术与管理在解放地球生态困境时便受到更多的信赖。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人曾以生产力的开发为尺度,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划分为四个阶段:

采集与狩猎时代,人类学会使用石器与火,发明了弓箭与陷阱,从而可能导致一些物种的减少。

农耕时代,人类掌握了铁器和农具,发明了“刀耕火种”“驯养放牧”,创造出“巴比伦文明”“恒河文明”“黄河文明”,同时也带来了水土破坏、沙漠蔓延。

工业时代,人类制造出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迅速发展起水陆交通运输以及冶炼、化工等产业,给自己提供了空前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同时也酿成水体污染、空气污染、资源紧缺、物种灭绝、温室效应等环境灾难,人类的机体健康受到了严重损害。

当今社会已进入所谓“信息时代”,人类发明了集成电路、激光电缆、生物遗传工程,发明了电脑、网络、机器人等。这些高科技一方面在改善着我们生活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在影响着我们生存的环境。

①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②向荣:《小小说:一种以小博大的叙事艺术——以四川作家作品为例》,《当代文坛》2013年第1期。

③王干:《微博小说:不要“灌水”要“蒸馏”》,《文汇报》2010 年5月28日。

作者:汪双英,硕士,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伯纳德·马拉默德研究(二)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重点项目“微小说研究”的总结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SA0094)

猜你喜欢

媒介文学人类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我们需要文学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书,最优雅的媒介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