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离骚》对宋诗创作的影响

2016-01-28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00

名作欣赏 2016年2期
关键词:离骚宋诗屈原

⊙周 翡[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论《离骚》对宋诗创作的影响

⊙周翡[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00]

摘要:宋代是继汉代后对屈骚研究的又一个高峰期,宋代诗人研读《离骚》,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在肯定和接受《离骚》价值的同时,诗人们的创作也深受《离骚》的影响,兴起了以“兮”字为标志的骚体诗的创作高潮,将香草美人的意象融入诗歌中,往往透露出与屈原哀感的共鸣。

关键词:《离骚》屈原宋诗哀感

《离骚》是屈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首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它包含着屈原的身世命运、人格品德、理想志趣,包含着屈原的困境以及其对于人生和社会的关怀和思考,正因为它兼具政治性和抒情性,所以对有着这种普遍命运和人生情结的宋代诗人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宋代文人解读《离骚》,形成了一种时代的建构,他们找到了时代、命运的共同点,并解读出一种精神,因而把对《离骚》的共鸣体现在文学创作中。

一、宋代诗人对《离骚》的解读与评价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①宋代诗人们在解读《离骚》时大多数以司马迁的叙说为依归,如苏辙《次韵子瞻见寄》云:“贾生作传无封事,屈平忧世多离骚。”②认为屈原著《离骚》是忧世之故。梅尧臣《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云:“屈原作离骚,自哀其志穷。”③认为屈原作《离骚》是感伤自己的不得志。诗人们对这个众人皆醉其独醒的三闾大夫的忧世之作的理解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也就有了大量的蕴含着苦闷和无奈心情的读《离骚》的诗句。如有因苦闷而酒中读《离骚》的诗句:“且当置是事,痛饮读离骚”④(晁公溯《寄洪雅令孙良臣》),“今日独醒无用处,为公痛饮读离骚”⑤(戴复古《端午丰宅之提举送酒》),“好因窗映夜,痛饮读离骚”⑥(楼钥《清高阁观雪次韵》)“,有口惟宜醉醇酒,时时痛饮读离骚”⑦(李《送元勋不伐侍亲之官泉南八首》其四),“魂兮如可返,痛饮读离骚”⑧(邓剡《挽唐如晦二首》其二)等。有的诗人深爱《离骚》,常常挑灯夜读,甚至读之百遍而不倦怠,如“醉尉不来村墅冷,三更绕树读离骚”⑨(李龙高《野梅》),“平生离骚读千遍,屈沱秭归要亲见”⑩(陆游《寄题吴斗南玩芳亭》),“诵彻离骚二千五,不知月落夜深寒”⑪(徐文卿《绝句》);有的诗人把《离骚》当作驱散愁苦的良药,如“听儿诵离骚,可以散我愁”⑫(陆游《阻风》),“离骚幸相逢,浊酒聊自宽”⑬(毛滂《响应祷雨寄苏文忠公》);还有诗人借《离骚》来树立自己的志向,如“我身便是鸱夷,肯学离骚要独醒”⑭(黄庭坚《次韵元礼春怀十首》其十)。

对于《离骚》及屈原的价值,宋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李纲《著迂论有感》云:“离骚体风雅,光可争日月。”⑮诗人认为《离骚》体现了《诗经》风雅的传统,其光彩堪比日月。项安世《贺杨枢密新建贡院三十韵》云:“屈原离骚二十五,句句字字皆瑶琨。”⑯诗人认为包括《离骚》在内的屈原的二十五部作品,每一个字都是珍宝。而对于屈原本身忠君爱国的高尚人格及其对美政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诗人们也是大加赞赏。有的把屈骚比作天上璀璨夺目的日月,光照世间而永明不朽,如司马光《五哀诗》云:“空余楚辞在,犹与日争光。”⑰史弥宁《吊湘累》云:“莫讶灵均苦费词,骚章炳炳日星垂。身虽楚泽有遗恨,名与湘流无尽期。”⑱吴龙翰《句》云:“一声乃烟波阔,千古离骚日月光。”⑲有的称颂屈骚为千古绝唱之佳音,流传千古而永不消弭,如柴元彪《和僧彰无文送兰花韵》云:“一卷离骚清彻骨,跫然空谷足徽音。”⑳方回《学诗吟十首》云:“离骚谓绝响,此道传人心。”㉑有的评价《离骚》,认为作诗为文当效法之,如冯时行《遗夔门故书》云:“离骚兮作文章祖,始知孕秀钟英才。”㉒李流谦《邺守以石刻屈平昭君像见惠因思大夫之忠贯白日而凌秋霜在所不论……为赋此篇》云:“离骚照白日,至今祖文章。”㉓宋代诗人对屈原及《离骚》在文学史上的价值都不约而同地交口称赞,并且怀着崇高的敬意。

二、《离骚》对宋诗创作的影响

第一,兴起了骚体诗的创作高潮。宋代是继汉代后出现的骚体诗创作高峰期,由于宋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屈原忠贞不屈的品格光芒显得特别耀眼,因此诗人通过拟骚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志向,其中也包含着对屈原精神的评价。曹勋《楚语为屈平作》云:“瞻荆颍兮盘盘,悲淮流兮潺。彼何人兮独安,此何人兮独难。悼哲人之不反兮,抗灵辔于江干。”㉔诗中用“兮”字,句句哀伤,抒发了对屈原的悼念之情。梅尧臣《送王平甫拟离骚》云:“识君兮不早,君尚少兮我老。兰与蕙兮多薰,搴杂佩兮芳芬。兰倏往兮蕙随,心俯仰兮徘徊。……均莫悲兮别离,怅公子兮何之。绝大江兮无波,奉赤鲤兮藉荷。……聊送君兮伤情。”㉕诗人拟骚,以兰蕙比友人与自己,表达二人深厚的友谊,也抒发了伤感的离别之情。王令《山中词》云:“曾蹈险之非艰,聊凭高兮下顾。何所视之乃牛,而独见之如鼠。彼侏侏者出其下兮,曾其身之非伛。吁嗟徂兮,离娄之死则已古之不较其为短长兮,何独计其高下。”㉖

第二,引起了哀感的共鸣。北宋时期的读骚之感多是从中生发牢骚和感叹。陈舜俞《南阳春日十首》云:“壮怀摧折复何言,齿发今年老去年。念远片心飞鸟外,感时双泪落花前。琴逢遏密生难理,诗拟离骚怨不传。家在五湖明月里,梦随春水宿渔船。”㉗诗人因反对王安石而屡次遭贬,仕途多舛,壮志难酬,因此满腹牢骚,便借《离骚》来抒发心情。范仲淹《新定感兴五首》云:“江上多嘉客,清歌进白醪。灵均良可笑,终日著离骚。”㉘诗人被贬后嘲笑屈原何苦写《离骚》,享受美酒多好,看似放纵行乐,实则苦中作乐。欧阳修《啼鸟》云:“花能嫣然顾我笑,鸟劝我饮非无情。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可笑灵均楚泽畔,离骚憔悴愁独醒。”㉙诗人作为范仲淹一派被牵连而遭贬谪,把花鸟化为朋友来排遣孤独与苦闷,表面嘲笑屈原,实际上是在自我安慰。到了南宋,随着金人铁骑的南下,宋室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国家处于危亡之际,《离骚》的影响更加深刻,绝大部分诗人因与屈原有着相同的处境命运而生发悲情。陆游《哀郢》云:“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章华歌舞终萧瑟,云萝风烟旧莽苍。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㉚诗人一哀郢都之毁楚国之败,二哀屈原之恨志士之悲,抒发了自己沉重的爱国情怀。郑思肖《即事》云:“月下梦归吴苑路,天涯心绕浙江皋。灵均仙后无人怨,谁肯明诗赋续骚。”㉛诗中“吴苑”指苏州,诗人在宋亡后隐居于此,“浙江皋”代指南宋偏安于一隅,诗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忧心于国家遭到灭亡的命运,又对国家缺乏像屈原一样一心为国的志士而感到痛心。

第三,诗现“香草”而怀屈骚。屈原的《离骚》开创了一种“香草”意象文化体系。木兰、宿莽、江离、蕙芷、留夷、揭车、杜蘅、芳芷、薜荔、菌桂等,都是屈原美好品德、高洁人格的象征物。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把抽象的无法状貌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通过这些“香草”完美呈现,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宋人看到香草,想到香草,都会不由地怀想到屈骚。如陈著《午酌对盆兰有感》云:“兰影落酒卮,疑是湘原魂。”㉜方岳《次韵程汪二兄投赠》云:“芷汀兰渚离骚在,付与春江自在流。”㉝诗人也将香草写于自己的诗作中,由屈原的遭遇联系到自身的处境。寇准《巴东书事》云:“乡思终日有,孤淡厌琴樽。众木侵山径,寒江逼县门。浪沉滩见脊,雨过壁生痕。憔悴悲兰蕙,因思楚屈原。”㉞诗人在贬谪生涯中因每日思念家乡而郁郁寡欢,看到憔悴的兰蕙更觉悲意来袭,联想起屈原遭遇流放的苦闷,共鸣油然而生。谢枋得《挂冠》云:“玉皇殿下卸恩袍,羞见冥鸿惜羽毛。天地有心扶社稷,朝廷无意得英豪。早知骨鲠撄时忌,何似山林道迹高。次第秋风到兰菊,归家痛饮读离骚。”㉟诗人不堪忍受南宋政治的黑暗,弃职而去,看到兰菊想起屈原及其《离骚》,痛心自己的豪情壮志无法挽救日渐衰亡的国家。黄庚《墨兰》云:“一幅幽花倚客窗,离骚读罢意凄凉。笔头唤醒灵均梦,犹忆当时楚畹香。”㊱作为宋末遗民,诗人因政治动荡而空怀抱负,看到兰花便想起屈原,为自己处于和灵均相似的处境而感到凄凉。

在宋代诗人的心目中,《离骚》是经典之中的经典,它已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还是一种精神和力量的载体,这种精神是屈原忠君爱国的精神,这种力量是高洁人格和心灵修化的力量,它们深深地影响了宋代诗歌。宋代诗人在研读《离骚》的过程中,也掌握了屈原的情感,他们都从屈骚中获得了文学性的启发、情感性的共鸣以及思想上的升华,并体现在其诗作中,与屈骚精神一起流传于后世。

①司马迁:《史纪》,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482页。

②苏辙:《栾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0页。

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⑲⑳㉑㉒㉓㉔㉕㉖㉗㉘㉙㉚㉛㉜㉝㉞㉟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84页,第22383页,第33598页,第29549页,第13634页,第42790页,第45382页,第24931页,第34186页,第24464页,第14133页,第11661页,第17687页,第27365页,第6088页,第36061页,第42902页,第43193页,第41882页,第21612页,第23859页,第21039页,第3229页,第8075页,第4964页,第1892页,第3603页,第24282页,第43407页,第40271页,第38411页,第1026页,第41418页,第43609页。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苏辙.栾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游筱.屈骚精神与宋代诗人心态[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 2007.

作者:周翡,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宋代文学。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 163.com

猜你喜欢

离骚宋诗屈原
唐表宋里:论《红楼梦》诗词摘句中的宋诗学特质
《读屈原〈天问〉之一》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屈原诗·天问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屈原送米
神性的转向
论宋诗中的金明池
我会等你回来
《全宋诗》校读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