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与颜体说略
2016-01-27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自十三世祖颜含以来,世载明德。至北齐颜之推(真卿五世祖)入周,随驾赴长安,乃移居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传诵至今。唐初颜师古(真卿曾伯祖)著有《匡谬正俗》《急就章注》《颜氏字样》,开唐代正字学先河,书有《等慈寺碑》传世。颜元孙(真卿伯父)著有《干禄字书》,选楷书字样1599字,分别标示正、通、俗三体不同写法,并对形近、音近的字样标注用法,被尊为“正字学始祖”。家学渊源的颜真卿26岁举进士第,此后的50年间,几经升迁、贬谪,历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鲁公其人刚正忠义,所书《争座位帖》正是责郭英又之佞,斥鱼朝恩之骄,维护朝廷纲纪、秉义直谏的如实写照;而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则是记述了其正当英年的侄子颜季明在抵御安禄山的叛乱中,横遭杀戮,且归葬时仅存头颅的惨痛情怀。颜真卿本人更是以75岁高龄受命宣慰叛将李希烈而义死于蔡州的。《新唐书·列传第七十八》载:“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贼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当时亦不能尽信于君,及临大节,蹈之无贰色,何邪?彼忠臣谊士,宁以未见信望于人,要返诸己得其正,而后慊于中而行之也。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 《祭侄文稿》
倡颜真卿忠义之品格,深合古人所谓“书如其人”之论,颜真卿之书不仅秉承家学,而且对前代书家书作的技法风格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后又一位集大成者,是承前启后的伟大人物。在此,我们着力探究一下其楷书系统”“颜体”的形成。所论颜体书风皆可分期而治,大都以50岁之前视作初创;60岁上下乃日见成熟,70岁以后无不尽善。然纵观鲁公所存书作,即使为同年所书,其风格亦不尽相同,如63岁时所书《麻姑仙坛记》与《大唐中兴颂》,72岁时所书《颜氏家庙碑》与《自书告身帖》等。
▲《麻姑仙坛记》拓片局部
我们在借鉴了沙孟海先生的《中国书法史图录》后,就隋代真书 面貌,进而总结出“斜画紧结”与“平画宽结”两种类型理论的基础上,试着运用“正势”与“侧势”更为直观的概念来分析一下唐代的楷书。所谓“正势”犹如人之正面像,“侧势”有如人之侧面像,或七分,或八分,或九分不一,在此还需说明的是,此字势背后所蕴含的“笔势”技法尤为重要。又如“欧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为典型的侧势;“褚体”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为典型的正势。通常意义上,一位书家选择一种笔势自然确定一种字势,而作品的风格只是在此相对稳定的笔势、字势下,发生微妙的变化。而颜真卿的集大成性,首要体现在他一生都不断挥运这两种笔势、字势震荡波动。他试图寻找一种“斜画不紧结”与“平画不宽结”的最佳平衡点,无论是擘窠大字还是蝇头小楷,通览古今书法,此种现象也属极为罕见。当然,这仅仅是我们通过描述直接可以感受到的部分信息,还有许多有待于深入体察与反复验证的内容。如颜体的转折处,提顿笔法贯穿始终,而在提顿的同时注入绞转、融合翻折也是颜真卿集大成性的核心技术。如果继续深究下去,颜真卿与王羲之的比较问题自然凸显出来。家族与家学、师承与旁通、身世与仕途的绝似,甚至籍贯都相同的两位大师,到底是怎样为我们构筑起中国书法的两座巅峰?如果我们还以正、侧之势来考察王羲之,我们会陷入一种窘境,因为他反对“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正、前后齐平”,他为我们构造的是一种“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的态势,一种“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静中寓动、动中有静的情境,一种“池塘生春草”的自然主义精神。或风流俊逸,或清秀妍美,或婉媚娴雅,或恬淡真率。诚所谓“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孙过庭《书谱》)的一种出世的生命状态。而颜真卿充满着沉痛悲壮与慷慨激昂的感情,表现出雄强浑穆与儒雅正大的追求。这是王羲之“书的时代”递嬗为颜真卿“法的时代”的重大变革,这不免让我们联想到杜甫,联想到韩愈,这些背负着儒家传承使命的大师。清人王文治有诗云:“曾闻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间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杜诗、韩笔与颜书成为有唐以来中国诗文、书法艺术无可替代的历史坐标。
颜真卿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流传至今的楷书主要作品有:
1.《郭虚己墓志》(750年、42岁)
2.《多宝塔感应碑》(752年、44岁)
3.《东方朔画赞碑》(754年、46岁)
4.《谒金天王神祠题记》(758年、50岁)
5.《鲜于氏离堆记》(760年、52岁)
6.《郭公家庙碑》(764年、56岁)
▲《颜勤礼碑》拓片局部
7.《马伏波语》(768年、60岁)
8.《逍遥楼三大字》(770年、62岁)
9.《麻姑仙坛记》(771年、63岁)
10.《大唐中兴颂》(771年、63岁)
11.《八关斋报德记》(772年、64岁)
12.《宋璟碑》(亦称《宋广平碑》)(772年、64岁)
13.《元结墓碑》(772年、64岁)
14.《臧怀恪碑》(772年、64岁)
15.《干禄字书》(774年、66岁)
16.《李玄靖碑》(777年、69岁)
17.《殷君夫人颜氏碑》(777年、69岁)
18.《宋璟碑侧记》(778年、70岁)
19.《颜勤礼碑》(779年、71岁)
20.《马璘庙碑》(779年、71岁)
21.《颜氏家庙碑》(780年、72岁)
存疑墨迹本两种:《竹山书堂连句》《自书告身帖》等等。
▲《多宝塔感应碑》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