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史讲座(二)

2016-01-27

少儿美术·书法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石鼓文帛书文化圈

整个东周时期分为春秋、战国,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卒),一般下延至秦王朝统一之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史记·周本纪》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曰方伯”,亦即常所云:“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天下。这虽是一个“东周列国”“礼崩乐坏”的时代,但也是思想文化、学术流派“百家争鸣”的时代。

孔子生而兴私学,将本为贵族阶级所特有的王官之学率先民间化,诸子继起,乃成百家争鸣之势;士的阶层逐渐形成,而后一跃为士、农、工、商四民之首。“此是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之渊深博大处。”(钱穆《国史大纲》)文学出现了“变风变雅”,文字则大量“被民间化”,艺术发展趋向“理性化、世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书法步入了“千头万绪、异彩纷呈”的大时代。

从西周以来盛行凝重庄严的艺术传统,和那时崇尚尊祖敬德的思想是一致的。到春秋中期以后,清新秀雅的风格则是与新兴的思想观念相调谐,在青铜器、玉器、漆器等诸多方面的艺术上发生着根本变化。这一时期的文字载体不再以礼器、乐器铭文为主,文字相继出现在量器、符节、杂器之上。原有的范铸工艺外,又出现了契刻与错金。三晋盟书、楚秦帛简、兵器、货币、玺印、陶文、刻石、刻玉、木器、漆器等等视觉媒体美不胜收,蔚为大观。

东周列国,除熟知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到底还有多少国呢?又是怎样的国呢?“封建初期的国家,其先只限于一个城圈,因此当时的中国,可以有近二百国。”(钱穆《国史大纲》)关于春秋战国的分域研究,有胡小石先生的“河东齐、楚二派”与“河西秦系”的三分法,也有徐中舒先生的四分法:“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大陆上存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各地发展是不平衡的,要使这些文化逐渐统一起来,形成统一的语言文字的一个文化整体,还必须首先从齐、秦、晋、楚这四个地区形成四个大同小异的文化传统,从而进一步融合成一个统一的中国文化。”(《先秦史讲义》)何琳仪先生《战国文字通论》中有齐、燕、晋、楚、秦的五系分法。李学勤先生将文献与考古成果综合起来,把东周时期列国划为七个文化圈:(1)中原文化圈;(2)北方文化圈;(3)齐鲁文化圈;(4)楚文化圈;(5)吴越文化圈;(6)巴蜀滇文化圈;(7)秦文化圈。进而指“楚文化的扩展是东周时期的一件大事,……说楚文化影响所及达到半个中国,并非夸张之词”。“随之而来的,是秦文化的传布。秦兼并列国,建立统一的新王朝,使秦文化成为后来辉煌的汉代文化的基础。绝不意味着其他文化圈对汉代文化没有作用,楚文化对汉代文化的酝酿形成有过重大影响,而其他文化的作用同样不可抹杀。”(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

在此,适当选择这一时期各个地域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略加介绍其载体及字体特征。

一、侯马盟书

1965年,在山西侯马秦村的东周时代晋国故城新田的遗址,发现了大量用毛笔书写着盟誓之辞的圭(guī)形璜(huáng)形的玉、石片,学界称作“侯马盟书”。其中少数墨书,绝大部分为朱书。这批盟书是晋定公十五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公元前489年)晋世卿赵简子(即赵鞅、赵孟)与卿大夫之间的盟誓约书,代表着春秋时期晋国书写墨迹的本来面目。

侯马盟书摹本 ▲

二、中山三器

著名的“中山三器”——《中山王厝(cuò)器》《方壶》《(妾子)(次虫)壶》于1977年出土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三器铭文总数千余字均为契刻,铭文详述中山世系与事迹,尤以中山伐燕、夺铜铸器之史实等可补史籍之缺佚。铭文字形修长、细劲秀逸。

▲ 中山王厝方壶合成

三、楚帛书、竹简

进入战国时期,被称为帛或缯(zēng)的丝织品成为重要的书写材料,最著名的就是1942年被盗掘后流入美国的《楚缯书》,也称作《长沙子弹库帛书》,就是写在一幅方形丝织物上的楚文字作品。帛书内容为先秦术数、五行类文献,涉及天文、历法、神话故事、祭祀禁忌、灾异避趋等诸多方面。为至今所见最早的帛书墨迹作品,且四周有代表十二月神的彩绘图像,或可视作中国“最早的图文书”。

与楚帛书文字相似,写在竹简上的楚系文字在近几十年中大量出土,如“郭店楚简”“仰天湖楚简”等,都是这一时期简牍文字的代表作品。

▲ 郭店楚简

四、秦石鼓文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石刻文字应当首推《石鼓文》,出土于唐代初期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后被迁入凤翔孔庙。此后,石鼓又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沧桑。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文》,亦称“猎碣”,每碣上都刻有六七十字的四言诗,唐韦应物、韩愈的《石鼓歌》都认为是周宣王时代的刻石。宋欧阳修、郑樵亦有相关考证,近人罗振玉、马叙伦、郭沫若、唐兰等诸家说法不一。

这种刻在十个鼓形石上的文字是秦系文字中的典型风格,线质均匀、字形对称、结构稳定、排列整齐,可以看作西周《虢季子白盘》一路金文风格走向秦代小篆的桥梁。

▲ 石鼓文

五、齐鲁陶文、陶玺文

▲ 齐陶玺

陶文,本指陶器上的文字,分书写、刻画、钤印三种。战国陶文以齐鲁文化圈出土数量最多,发现与研究最早。始见于1837年所编的《邹县金石志》,陶文的鉴定、收藏与研究当首推陈介祺,所著《簠斋藏陶》为陶文研究的奠基之作。今人高明先生《古陶文汇编》《古陶文字徵》则是陶文一系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自新石器时期直至春秋、战国,断代清晰;东周时期,分域明朗。齐鲁这一区域的陶文多为玺印按制而成,仅精选《陈槫三立事岁右廪釜》一方,略见一斑耳。

猜你喜欢

石鼓文帛书文化圈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梁潮印簵·钟鼎文帛书人物传写
吴昌硕石鼓文风格成因及影响
圈里事儿
自出新意 前无古人—吴昌硕对石鼓文取法的突破及其影响
中国简帛书对隶书发展的现实影响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关于创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几点思考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
从石鼓文看秦国富国强兵思想与后勤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