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副黏病毒病防治情况进展
2016-01-27吴佳宁
吴佳宁
(辽宁省沈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10031)
鹅副黏病毒病防治情况进展
吴佳宁
(辽宁省沈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10031)
现因无商品化疫苗供应,也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对鹅副黏病毒病的防治,临床上应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本文分别从加强饲养管理,科学使用鸡新城疫疫苗对鹅进行免疫接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1 加强饲养管理
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急性、烈性、高度传染性病毒性疫病,目前,鹅副黏病毒病还没有特效药物,这就要求养殖户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要加强管理,注重环境消毒,合理控制饲养密度,减少应激因素,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全进全出。一旦鹅群有疫病发生,要对发病鹅只及时进行隔离饲养治疗,对病死鹅要采取深埋或者焚烧处理方式。由于鹅副黏病毒病还可感染鸡等其他种类家禽,有的疫病还可以造成家禽家畜的感染,因此,不同种类家禽家畜尽量不要混合饲养,以防止交叉感染,造成疫情的发生。
2 免疫接种
因为鹅副黏病毒病没有特效药物治疗,鹅群一旦发病很难控制,经济损失严重,因此采用疫苗免疫接种是防控鹅副黏病毒病的关键。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商品化的单独的鹅副黏病毒疫苗,临床上,常使用新城疫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新城疫疫苗的研制比较成熟,市场上可分为灭活苗和活苗,其中活苗又可分为很多种毒株,其中Ⅰ系、 Ⅱ系 (B1株)、 Ⅲ系 (F系)、Ⅳ系 (Lasota株)、克隆-30等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毒株。它们在毒力以及稳定性上有所不同,Ⅰ系毒力较强,安全性较低,若对雏鹅进行免疫易造成雏鹅出现症状甚至引起死亡,多用于2月龄以上的鹅或紧急预防接种,可以使机体较快产生高滴度的免疫抗体。其他四种毒株都属于弱毒疫苗,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是用化学药品将制苗病毒 (一般为Lasota株)灭活(杀死)之后加上油乳佐剂制成,这种疫苗含病毒量多,效力可靠免疫期长,但产生免疫力较慢。临床上克隆-30、Ⅳ系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好于Ⅱ系Ⅲ系。随着对鹅副黏病毒病的研究逐步深入,商品化的鹅副黏病毒疫苗将很快问世。
2.1 种鹅免疫
种鹅应在10~14日龄首免ND灭活疫苗,皮下或肌肉注射0.5ml/只,35日龄和70日龄加强两次免疫,皮下或肌肉注射1ml/只,产蛋前2周可使用LaSota弱毒疫苗进行2倍量滴鼻或4倍量饮水免疫,以后每2个月进行1次LaSota饮水免疫,这样可以保障整个鹅群在产蛋期间获得坚强、广泛的免疫力,雏鹅可获得较高的母源抗体。
2.2 雏鹅免疫
种鹅产蛋前免疫,可使初生雏鹅获得一定的母源抗体。母源抗体HI效价7以上的雏鹅群,应在15日龄左右用ND灭活疫苗进行第一次免疫,每只皮下注射疫苗0.5ml,无母源抗体或抗体水平的较低的可在7日龄进行首免,每只皮下注射疫苗0.5ml,第二次免疫应在第一次免疫后2~3周左右进行,每只雏鹅肌肉注射ND灭活疫苗1.0ml。
2.3 紧急预防接种
当鹅场或周围地区发生鹅副黏病毒病疫情时,应采用ND灭活疫苗对鹅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皮下或肌肉注射0.5~1ml,同时应用LaSota毒株的弱毒疫苗进行2倍量滴鼻或4倍量饮水。网上也有报道说是鹅副黏病毒病疫苗有水剂型灭活疫苗和油乳剂型灭活疫苗。鹅副黏病毒油乳剂型灭活疫苗一般要在免疫接种后15d左右才能产生抗体获得有效免疫力,而鹅副黏病毒水剂型灭活疫苗免疫后大约5~7d鹅群就能获得可靠的免疫力。因此,当鹅群周围暴发鹅副黏病毒病时,除了对健康鹅群采取消毒、隔离及封锁等措施外,还应该对鹅群紧急接种注射鹅副黏病毒水剂型灭活疫苗,每只雏鹅皮下或肌肉注射疫苗0.5ml,育成鹅、种鹅每只注射疫苗1.0ml,一个月后再用鹅副黏病毒油乳剂型灭活疫苗按上述计量加强免疫一次。
3 综合治疗
应确保整个鹅群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正常供给。对已失去经济价值的鹅群,应及时扑杀,淘汰,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尤其是病鹅的排泄物和污染物又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以切断传染源。对尚存在经济价值的雏鹅,要及时进行治疗,加强护理。对患病鹅只,应立即用抗血清或者卵黄液进行皮下注射,较大的鹅只每只注射 1~2ml, 雏鹅每只注射 1~1.5ml,均可取得较好的治愈效果。为防止并发或继发其他传染病,对4~8周龄的仔鹅要加强饲养,临床上可以使用穿心莲、黄芪多糖、干扰素、阿莫西林、头孢噻呋等抗病毒或抗菌药加以预防,并全群喂服多种维生素,同时在饲草中添加大蒜粉,经综合治疗,一般疫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发病鹅只症状可逐渐缓解,直至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