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临床特点及综合防治
2016-01-27叶晓彬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农牧局068250
叶晓彬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农牧局 068250)
猪附红细胞体病临床特点及综合防治
叶晓彬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农牧局 068250)
猪附红细胞体病在国内规模化猪场普遍存在,阳性检出率居高不下,常与猪瘟、猪蓝耳病等几种重大疫病发生交叉感染、混合感染,于是导致该病症状加剧、病死率增大。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本病的一般性规律和临床特点,逐渐摸索出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法,从加强预防控制入手,结合有效的对症治疗方案,综合防治效果显著提高,切实保障了规模化猪场的养殖效益不受该病影响。
猪附红细胞体病;易感对象;显症特点;诊断;综
1 病原学特点分析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致病原是一种血液原虫 “猪附红细胞体”,又名 “猪红细胞孢子虫”,属于立克次氏体目,具有立克次氏体目的典型特点:严重依赖于宿主细胞和专性细胞内生存,是一种微小型革兰氏阴性原核单细胞体。该病原体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特性与细菌基本相似,但生长特点又近似于病毒,故而也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其病理作用机制是该病原体寄居于动物 (宿主)细胞内造成红细胞抗原变性,红细胞逐渐变形、被破坏,进而导致病猪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血液凝固障碍,引起机体组织出血、低血糖和酸中毒,并可产生免疫抑制性等;其生化特点表现为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细胞体在干燥、紫外线照射、化学药品(含消毒剂)作用下容易被杀灭,临床上以0.5%石碳酸、37℃作用3h即可将其灭活,其他常规消毒剂、消毒方法均可在短时间内将其灭活,但在超低温、潮湿环境中生存周期明显延长。
2 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主要易感对象是家养猪,不感染野猪,呈常年发病;不同品种、性别、日龄的猪均易感,其中以怀孕母猪和哺乳仔猪危害性最大,感染率、致死率较高,目前国内猪场猪群中综合感染率高达80~90%;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隐性感染带菌猪 (康复猪);传播途径极其广泛,可通过接触、血源、交配、垂直传染及中间媒介物 (寄生虫等)等多种途径传播,包括动物之间舔舐伤口、互咬或摄入带病原体的污染物,以及被污染的注射器、手术器械等均可构成间接传染;在营养均衡、环境条件适宜、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该病原体与猪体内正常菌群基本维持平衡,不会表现发病症状,但在饲养管理不善、营养失衡、温湿度不适、继发或并发其他感染等不利应激因素作用下,会导致该病原体占据竞争优势,引起血液中附红细胞体数量增加,最终引发本病;保育仔猪、中大猪表现一定的耐过性,但耐过猪长期携带该病原体,成为重要传染源。
3 临床症状特点
本病因性别、日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表现。
3.1 哺乳仔猪
1~30日龄仔猪发病症状表现为皮肤苍白、可视黏膜黄疸;7日龄以内发病率、致死率最高,达90%左右;7日龄以后呈一定耐过性,多数经7~10d自愈;30日龄左右发病仔猪病初表现为贫血,之后出现较明显的黄疸,生长发育明显减缓,致僵率达90%以上;少数病猪呈高热稽留,全身皮肤潮红,耳部、腹下、四肢等部位相继出现发绀、紫色瘢痕等,此情形多为预后不良。
3.2 怀孕母猪
怀孕母猪在不良应激作用下常急性发病,一般高发于进入产房后及产后一周以内,病初体温急剧升高 (40.5~41.8℃),高热稽留3~5d,期间饮食欲不良;妊娠后期易发生流产,死弱胎增多;病程中后期逐渐转变为慢性病征,多数病猪逐渐消瘦并出现贫血、黄疸、全身性感染等;产后母猪常见乳房炎、子宫内膜炎、泌乳障碍性综合征、繁殖障碍性综合征等。
3.3 继发或并发感染较普遍
在现代规模化养殖条件下,本病混合感染几率增大,临床上本病常与温和型猪瘟、猪蓝耳病、猪链球菌病、猪肺疫等混合感染,导致发病症状复杂、鉴别诊断及治疗难度增大,发病及死亡率显著增大。
4 诊断要点
综合上述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特点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应作实验室鉴定:采集发病猪耳静脉血液制作涂片,以瑞氏或姬姆萨氏法染色,高倍油镜下检查有无虫体,该病原体在红细胞内呈特征性圆球形小体,大小为0.8~1.0μm,即可确认;隐性感染个体常采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 (IHA)作出诊断。
5 综合防治
5.1 预防控制
首先是强化疫苗免疫接种,制定切合本场实际的科学的免疫程序,针对易感对象重点落实猪瘟、猪蓝耳病等重大疫病的免疫接种,以防止各种常见免疫抑制性疾病与本病相互诱导、相互作用而造成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风险。其次是加强日常饲养管理,重视搞好猪舍卫生,定期实施防疫消毒,长期保持猪舍内清洁、干燥、无菌、通风换气性能良好,最大化减少养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从而降低发病风险。同时要保证供应全价日粮和充足清洁饮水,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降低本病内源性感染几率。第三是抓好本场动态疫病监测,严防外源性传染源 (病原体)流入场 (舍)内,包括定期做好饲养员的健康检查,杜绝外来人员、家畜禽、车辆等进入,以防止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传入和与其它病原体发生交叉感染等。第四是善用保健预防程序,进行必要的综合防治。笔者推荐规模化猪场,尤其是发病猪场采用 “黄芪多糖+青蒿素+甘草 (少量)+氟苯尼考+多西环素”,按适宜比例配制成复方散剂,按0.2~0.5%拌料添加,混合均匀后整群投喂,1~2剂/d,连喂5~15d,也可经常性投喂并无明显毒副作用,对包括本病在内的多种常见病均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5.2 治疗方法
本病的致病原 “猪附红细胞体”对多种抗生素敏感,病原体在宿主 (猪)体内竞争优势并不强,只要维持猪群健康状况良好即可防止发病。因此,确诊为本病后的病猪,笔者采用 “黄芪多糖+敏感抗生素”均可取到良好疗效。常用处方推荐:黄芪多糖注射液0.2ml/kg+头孢噻呋钠或氨苄西林钠、复方青霉素 (0.1g/kg)混合肌注,1~2剂/d,连注3d。整群防治:笔者推荐优势复方散剂 “黄芪多糖散 (含黄芪多糖、青蒿素、人参皂苷、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免疫增效因子等)”,按0.2~0.5%拌料添加,分早晚2次投喂,连喂5~10d,期间可混饮 “复方电解多维(含多种动物必需的维生素、矿微、葡萄糖、氨基酸能量物质等)”,经实践验证,对本病的综合防治效果极为显著。
叶晓彬 (1982.5-),女,河北省滦平县人,本科,兽医师。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