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特点与防控措施
2016-01-27于振玲
于振玲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特点与防控措施
于振玲
(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畜牧兽医站265128)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母猪发热、厌食、怀孕后期发生流产、产木乃伊胎、死胎、弱仔等;仔猪表现呼吸道症状和高死亡率。该病最早于1987年在美国发现,随后在加拿大、德国、法国等许多国家相继发生。我国在1996年首次分离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2006年夏季以来,由该病毒变异株引起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我国广泛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 病原特点
(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呈球形,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有囊膜,对乙醚和氯仿敏感。
(2)目前根据该病毒的变异程度将其分为两个基因型,即欧洲型和美洲型。两型病毒均具有典型的免疫抑制特性,在抗原性和基因组上存在差异,但引起相似的症状,目前我国分离到的是美洲型。
(3)该病毒在-70℃可保存18个月,4℃保存1个月,3748h、5645min完全失去感染力。pH依赖性强,在pH6.5~7.5间相对稳定,高于7或低于5时,感染力很快消失。
2 流行特点
2.1 流行特点
猪舍卫生条件差,防疫消毒制度不健全,猪群密度过大,恶劣的天气条件,均可促进本病的流行。本病常常与其他病原体并发感染或协同致病。
2.2 易感性
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怀孕母猪和仔猪最易感。
2.3 传染源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猪感染后可通过唾液、鼻液、精液、乳汁、粪便等途径向外排毒。耐过猪可长期带毒并不断向外排毒。鸟类可能是病毒的携带者。
2.4 传播途径
猪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该病毒,包括口、鼻、眼、腹膜、阴道和胎盘等。其中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肺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原发性靶器官。本病随风传播迅速,在流行期间,即使严格封闭式管理的猪群也同样发病。空气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3 临床症状
人工感染潜伏期4~7d,自然感染一般为14d。病程通常为3~4周,少数持续6~12周。本病的临床症状变化很大,且受毒株、猪群的免疫状况以及管理因素的影响。具有临床症状的流行出现于没有免疫力的猪群,所有年龄的猪都易感,急性感染的症状为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和呼吸困难。在随后的1~4个月,很多母猪早产,常发生于妊娠100d后。少数在怀孕115~118d产仔。分娩的感染胎儿包括死胎、木乃伊胎、迟产死胎、大小不等的弱仔以及外表正常的仔猪,一窝中各种类型都有,断奶前的病死率高。在流行本病的感染群内,主要症状出现于哺乳—生长猪,包括生长发育不良、呼吸困难以及其他疾病的病情加剧和病死率增高。
3.1 猪群流行性感染
没有免疫力的猪群出现明显的流行性感染。第一阶段约持续2周,此时出现早期病毒血症。5~75%的猪发生急性全身性症状,以厌食和嗜睡为特征,3~7d内迅速扩散,有些病猪停止摄食1~5d,经7~10d扩散到其他猪群中,常被称为 “滚动式厌食”。
3.2 猪群的地方性感染
猪群感染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会引起持续性感染,由于不断引入敏感后备猪以及病毒在敏感的断奶仔猪中不断复制等原因,可导致该病毒在猪群长期存在,引起地方性感染。以易感的后备母猪、断奶猪或刚进育成圈的猪最明显,具有上述症状的猪群对其他传染病的易感性增加。
3.3 高致病性蓝耳病
表现为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皮肤弥漫性红斑;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可发病死亡。
4 病理变化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能引起猪的多系统感染,然而大体病变仅在呼吸系统和淋巴组织出现。其中以新生乳猪的病变最明显。较大的猪病变较轻。在猪场,往往由于同时感染一种或多种其他病原而使病变变得复杂。
4.1 新生乳猪
出现明显的间质性肺炎和淋巴结肿大。肺脏呈红褐色花斑状,不塌陷,质地较硬,感染部位与健康部位界限不明显,常出现在肺前腹侧。淋巴结中度到重度肿大,呈棕褐色,肺门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最明显。
4.2 保育猪
与哺乳仔猪所见病变相似,但病变程度轻和病灶多,最常见的也是标志性的病变是显著肿大的棕褐色淋巴结。
4.3 生长—肥育猪
与保育圈猪中所见类似,但较轻。常见淋巴结肿大,肺脏病变常由于混合感染而复杂化。肺炎支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和猪流感病毒为常见的协同感染病原,导致肺呈暗红或褐色,肺前部30~70%出现实变。与支原体和链球菌等细菌协同感染使呼吸道出现渗出物,病变和未感染肺组织界限清晰。
4.4 公猪、母猪
通常没有特定的肉眼和显微损害。
4.5 胎儿
感染该病毒后出生长的仔猪,典型的情况是包含正常胎儿、死胎、棕色和自溶的胎儿,胎儿体表覆盖一层黏性胎粪、血液和羊水。胎儿中最常见的大体病变为胎儿有一部分到全部出血。肾周和结肠系膜水肿。
4.6 高致病性蓝耳病
剖检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斑点,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心脏、肝脏和膀胱出血性、渗出性炎症,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5 鉴别诊断
(1)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眼观病变、生产记录分析、病毒的检测和血清学试验等资料诊断猪只是否感染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2)如果猪群中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同时其他猪只发生呼吸道症状即可怀疑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在母猪的繁殖记录上发现如下症状:流产、早产、死胎、断奶前死亡率增加以及非生产时间延长等。
(3)进一步确诊本病应进行实验室诊断。如病原分离、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血清中和试验等。应注意与其他引起繁殖障碍的疾病、呼吸道疾病进行鉴别,还应注意与其他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的情况。
6 防控措施
6.1 预防措施
近年许多国家应用弱毒苗免疫对降低母猪流产发生率,提高仔猪成活率有良好效果。我国也研制了相关的疫苗用于生产,取得良好的效果。采取弱毒苗免疫保护与综合生物安全控制措施是最有效的方法。包括对母猪配种前的免疫和怀孕中期的免疫,以及哺乳仔猪断奶前的免疫。经典毒株的弱毒疫苗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有明显的交叉保护作用。感染场在流行期间对新生仔猪施行弱毒苗滴鼻法超前免疫,保育圈猪和生长—肥育猪施行弱毒苗紧急免疫接种,可收到良好效果。
6.2 控制措施
发病后加强消毒工作,对病猪群给予免疫增强剂、抗菌药以及改善心肺功能的药物,经过7~10d的治疗,大多数病猪可以恢复。
于振玲 (1975.7-),女,大学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基层畜牧兽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