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病多发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2016-01-27左清赵利英河北省怀安县畜牧水局076150

中国畜禽种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蓝耳头份肌注

左清 赵利英 (河北省怀安县畜牧水局 076150)

猪病多发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左清 赵利英 (河北省怀安县畜牧水局 076150)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均年消费猪肉占有量也随之增加,必将推动我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生猪饲养量、饲养密度的增加,又会引发生猪发病率、死亡率的快速上升。因此,实时掌握当地猪病流行的特点,并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在生猪养殖的疾病防制工作中占得先机,是取得养猪效益和成功的重要保证。

1 近期猪病的流行特点

为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了解当地猪病流行的特点就显得十分重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病例增多,如圆环与蓝耳;圆环、蓝耳与副嗜血杆菌;蓝耳、圆环与传染性腹泻——流行性胃肠炎等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显著增多。

(2)非典型亚临床感染的病例增多,疫病在流行过程中发生变异,致使一些疫病在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上出现新的特点、新的规律和新的变化,呈现非典型或亚临床症状,特别是某些急性病例,猪在头天晚上吃食正常,第二天早上就发现死亡,或早上在吃食,中午不吃食,下午出现死亡病例增多。

(3)条件性致病菌、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危害日益严重,如副猪嗜血杆菌、大肠杆菌、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4)新疫病增速加快,传播危害性加大,如变异蓝耳(即高致病蓝耳),病毒性、细菌性脑炎病例明显增加。

(5)综合症及腹泻为主的综合症候群疫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急剧上升,如蓝耳、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圆环病毒、口蹄疫等均呈现明显增加的态势。

(6)发病呈幼龄化,发病日龄多集中发生于幼猪,特别是产后2~3d、产后15d左右、断奶前后仔猪发病,出现拉玉米粥状稀便,死亡率极高,几乎100%。

2 疫病发生的原因

造成生猪患病的原因有许许多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猪场选址不当。地势高燥,生猪患病机会就少,相反,患病机会就会增加。

(2)圈舍建设不科学,不合理。

(3)引种猪 (或购买商品猪)时盲目,不慎重;盲目而不加选择的去购买种猪,常常会带来损失,甚至是毁灭性的损失。要猪比三家,认真选择。

(4)引种后未进行隔离或隔离时间不足。种猪 (或商品猪)买回后,一定要进行隔离,特别是猪场里原来就有存栏猪,一般国内引进猪要隔离30d,国外引进猪要隔离60d,防止外疫的传入。

(5)消毒不彻底,执行定期而有效的消毒制度是防止传染病的传入、发生和蔓延的重要举措,是关系到能否确保养猪成功和减少养猪风险的关键步骤。消毒制度落实不力,消毒不彻底,就会给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蔓延创造了机会。

(6)免疫接种未进行或进行的不彻底、不科学。众所周知,许多传染病一旦发生,治疗困难,且治愈率低,防制这些疫病就必须依靠制定并落实科学而符合当地疫情实际的免疫程序,做到应免尽免,确保免疫抗体的保护率在70%以上。否则,疫病连连,常发不断。

(7)饲养管理不科学,引起疫病发生。圈舍潮湿,圈舍潮湿容易造成圈舍阴冷,常常引起腹泻、风湿等疾病,特别是仔猪。通风不畅,圈舍内有害气体及尘埃的浓度升高,容易诱发猪呼吸系统疾病,冬天尤甚。保温性差或舍温过高容易引起腹泻、冻伤或暑热等疾病。圈舍不卫生,容易引起许多疾病。饲养密度大,易引起诸如咬尾、腹泻、呼吸系统等疾病的发生。饲料加工和饲喂不科学。饲料加工要科学,营养要全面,以满足生猪各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干料饲喂,易产生饲料粉尘,诱发呼吸道疾病,因此建议使用潮拌料即在饲料中加水少许,搅匀,手握成团,松手饲料散开,最好现用现拌,至多拌1d的饲料为宜。管理粗放,也可引起许多疾病,如应激性疾病。有病未及时隔离,扩大了传染面,提高了发病率和死亡率。未实行 “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容易造成疫病的传播和扩散。未实行 “自繁自育”的饲养管理制度,导致了外疫的传入。受周边疫情威胁,且处置不力,也很容易酿成疫病大患。

3 应对措施

3.1 做好生猪的强制免疫工作

3.1.1 猪瘟

超免,即在仔猪出生后不让其吃奶先做猪瘟免疫,免疫1.5~2h后再让仔猪吃奶的免疫方法。肌肉注射,每头仔猪1~2头份。通常在以前得过或疑似得过猪瘟的猪场进行。切不可用猪三联替代,只适用猪瘟单苗,细胞苗、淋脾苗均可。

普免,即在仔猪20~30日龄对其进行的猪瘟免疫。肌肉注射,2~4头份/头。适用于所有猪场的猪瘟免疫。此时,哺乳母猪也一同进行免疫,肌肉注射,4~6头份/头。不可用猪三联代替,只适用猪瘟单苗、细胞苗、淋脾苗均可。

加强免疫,即仔猪在60日龄所进行的猪瘟免疫,肌肉注射,3~4头份/头。也可用猪三联替代,加强免疫后,肉猪直到出栏无需再进行猪瘟免疫。

3.1.2 口蹄疫

肌肉注射O型合成肽口蹄疫疫苗 (因其含有缅甸98毒株),1~2ml/头。注意事项:①口蹄疫免疫与猪瘟免疫间隔10d以上进行;②有病的、体弱的猪;配种20d内的母猪;临产1月内妊娠母猪;产后20日内哺乳母猪;45日龄以内仔猪不免;③免疫时需提前准备地米、肾上腺素等抗过敏药,同时准备一支能正常使用的干净注射器和若干针头,预防口蹄疫免疫过敏反应时应急使用。

过敏反应症状:注苗后出现体温升高,突然倒地不起,流延,吐沫,肌肉震颤,不食,精神痴呆,颈部、阴门水肿似发情症状,出现一个或几个症状即可视为注苗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处置:①轻微过敏反应,不需做任何处理,只需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注意观察即可;②反应较重的,需及时注射地米或肾上腺素,越早越好;③反应严重的,在第一次注射地米或肾上腺素1.5~2h后,再加注一次,但剂量酌减;④对症治疗:注射抗过敏药以后体温仍没降至正常的,需加注柴胡注射液、安乃近、安痛定等退烧药;吃食不好的,加注健胃促食药物如复合VB、比塞可林等,症状严重的需配合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治疗。

3.1.3 高致病性蓝耳病

肌肉注射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 (分弱毒苗和灭活苗两种)1头份/头,且现在多推行活苗即弱毒苗。注意事项基本与注射口蹄疫疫苗相同,一般猪瘟先免,确保免疫的效果。

3.2 做好生猪的普通免疫工作

养猪除做好强制免疫外,母猪还应做好伪狂犬免疫,肌注,初产母猪在配种前15d和30d,经产母猪在产后40d和母猪产前1个月分别注苗一次,每次1~2份/头。

细小病毒免疫,初产母猪在配种前25d和40d分别注苗一次,经产母猪在产后15d和30d,分别注苗一次。肌注,每次1.5~2头份/头。连续注苗2年后可不做免疫。

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肠胃炎,肌注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苗,在每年9月份至第二年的4月份免疫,每次1头份/头。大肠杆菌疫苗,分别在产前40d和产前15~20d各注苗一次,每次1头份/头。圆环病毒,母猪在产前1个月肌注诸欢泰2ml/头;普通蓝耳,配种前肌注1头份蓝定抗疫苗,1头份/头。

普通蓝耳14日龄肌注1头份蓝定抗,圆环病毒20日龄每头注射诸欢泰1ml;链球菌,分别在12日龄和70日龄分别注射链球菌疫苗一次;仔猪水肿病,在仔猪16~20日龄,肌注仔猪水肿病疫苗一次,1头份/头;仔猪副伤寒,仔猪25~30日龄口服仔猪副伤寒疫苗1头份/头,可与猪瘟免疫同时进行;丹毒肺疫,在仔猪35~60日龄肌注丹毒肺疫二联苗,1头份/头。可在60日龄与猪瘟同时进行,注射猪三联疫苗1头份/头。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在仔猪40日龄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1头份/头,在每年9月到第二年4月进行免疫。

3.3 加强日常和紧急消毒工作

定期用2%火碱水、0.5%卫康等消毒液对动物饲养场、圈舍、运动场、过道、走廊、用具等进行消毒。一旦有事错过,要及时补上,不能怕麻烦。周边有疫情或场内有异动时,要坚持每日消毒1~2次。它是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手段。

3.4 做好死因不明或病死猪只的无害化处理工作

不能将死因不明或病死猪只喂狗,更不能将死因不明或病死猪只销售,扩大疫病的传染面,害人害己。

3.5 加强生猪的日常饲养管理工作

定期驱虫,提高猪只机体的抗病能力,从根本上采取措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左清 (1965.10-),男,河北怀安人,高级兽医师,现在怀安县农牧局 (原畜牧水产局)工作,任怀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兼任怀安县奶业协会副会长,养猪业协会副秘书长。先后发表国家级、省级论文17篇,内容涵盖兽医、畜牧、乳业、检疫、防疫监督、检疫监督等方面。

猜你喜欢

蓝耳头份肌注
ALA-PDT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注治疗尖锐湿疣的效果观察
秋季要注射疫苗防猪患乙脑
改良肌注方法在提高妊娠合并梅毒产妇分娩新生儿肌注成功率中的应用
阻断式PRRSV免疫抑制试验
聚肌胞肌注联合消疣胶囊治疗扁平疣临床观察
UPLC-PDA-QTOF/MS分析肌注胆木注射液后大鼠血浆中的分布
商品化蓝耳病疫苗的市场概况
商品化蓝耳病疫苗的市场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