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东汉教授运用当归四逆汤经验举隅

2016-01-27刘喜平

中医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青紫通草寒凝

孙 杰,刘喜平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名师高徒·

刘东汉教授运用当归四逆汤经验举隅

孙杰,刘喜平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当归四逆汤为临床常用的经典方剂,有温经通脉、活血散寒、疏络止痛之功。刘东汉教授主张抓主证,辨舌脉,紧扣病机,异病同治,以当归四逆汤为基础,灵活化裁,用于治疗雷诺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冻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痛经等临床常见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通过临床病例对刘东汉教授运用本方经验做总结介绍。

关键词当归四逆汤/治疗应用;雷诺综合征/中医药疗法;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疗法;冻疮/中医药方法;血管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药疗法;原发性痛经/中医药疗法;临床经验;中医师;刘东汉

刘东汉,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五十年,临证思维独特,用方精纯,擅用经方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当归四逆汤为《伤寒论》厥阴病方剂,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组成,有温经通脉、活血散寒、疏络止痛之功,主要用于血虚寒厥证的治疗。刘东汉以当归四逆汤为基础,灵活化裁,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满意,现举验案如下。

1雷诺综合征

患者,女,30岁,2012年11月27日初诊。主诉:双手指厥冷2 a,加重1月。现病史:双手指反复发作性厥冷、指尖青紫疼痛伴关节僵硬不适,遇冷则疼痛加重,秋冬季明显。曾于外院诊断为雷诺综合征,予以西药对症治疗,冷痛有所缓解,但仍有反复。近来由于天气转冷,以上症状又复加重。就诊时其两手指末端青紫,皮温低。脉细弱,舌淡苔白。查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O”均阴性。西医诊断:雷诺综合征。中医诊断:痹症,证属寒凝血脉。治以温经散寒。处方:当归15 g,桂枝10 g,细辛6 g,炙甘草6 g,木通6 g,白芍12 g,生姜3片,大枣5枚。10剂,1 d 1剂,水煎分2次温服。复诊时指尖青紫明显好转,冷痛消失。继服原方半月,未见青紫,指尖冷水试验疼痛明显减轻,再服原方巩固治疗1月,随访未复发。

按中医经络学说认为手足十指(趾) 之端,是三阴三阳经交接之处。此例病症指端青紫,证属阳虚血弱,不能抵御外寒侵袭;阳气不能敷布于四肢之端,故手指冷痛麻木;血脉瘀滞于经络之中,故肤色青紫。投以当归四逆汤以资助阳气,从而抵御外寒,养血脉以散寒邪,调营卫以通阳气而收效。

2类风湿关节炎

患者,女,65岁,2011年12月6日初诊。主诉:小关节疼痛晨僵十余年,加重2月。现病史:各小关节反复疼痛晨僵10 a,冬春及阴天更甚,时时畏寒,喜着厚衣,得温则舒,经多次治疗,症状无缓解,近2月来加重。手指关节肿胀拘挛变形,面色晦暗,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而涩。红细胞沉降率54 mm/h,类风湿因子阳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520U/mL,抗环瓜氨酸抗体阳性。手指关节X线片示:关节腔隙变窄。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痹症,证属寒湿痹阻,兼肝肾不足。治以温阳散寒,养血通脉兼补肝肾。处方:当归15 g,白芍15 g,桂枝20 g,制附子15 g(先煎),细辛6 g,木通6 g,秦艽15 g,鸡血藤30 g,桑寄生15 g,怀牛膝15 g,炙甘草6 g,大枣12枚。14剂,1 d 1剂,水煎,分2次服。复诊时疼痛明显缓解,复查红细胞沉降率23 mm/h,类风湿因子阳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278U/mL,抗环瓜氨酸抗体阳性。嘱其按上方再服10剂,疼痛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该患者为老年妇女,年过六旬,气血不足,阳气渐衰加之寒湿流注关节,痹阻经脉,不通则痛。尤怡认为:“夫脉为血之府,而阳为阴之先,故欲续其脉,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温其经。方用当归、芍药之润以滋之,甘草、大枣之甘以养之,桂枝、细辛之温以行之,而尤藉通草之入经通脉,以续其绝而止其厥。”再加附子、鸡血藤、秦艽之品,则温通经脉,养血散寒之功更著,其组方精当,较之独活寄生汤类,药专力宏,无掣肘之品,且寒湿之邪从小便而出,故疗效甚捷。

3冻疮

患者,男,17岁,学生。2010年12月29日初诊。主诉:反复手足及耳廓冻伤8 a,加重1月。现病史:患者诉自8年前每至冬天,常感手足不温,严重时手足均患冻疮。近来由于天气寒冷,手足及双耳廓肿痛,色青紫伴发痒,左耳为甚,耳尖有破溃。遇冷则痛甚,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细涩。西医诊断:冻疮。中医诊断:冻疮,证属寒凝血滞。治以温经散寒,调营通滞。处方:当归15 g,桂枝10 g,白芍10 g,细辛3 g,鸡血藤30 g,生姜10 g,大枣6枚,甘草3 g,黄芪15 g,桃仁10 g,赤芍10 g,艾叶10 g。上方7剂,1 d 1剂,水煎,分2次温服。并嘱患者用第三次煎煮药汁热敷患部。复诊时患者自诉症状明显缓解,患部肤色由青紫转为红色,舌质略淡,苔薄白,脉细涩。上方去艾叶、黄芪,加白术10 g,服5剂后诸证皆愈。随访至次年冬季未发。

按冻疮亦名冻风,《外科正宗》载:“冻风者,肌肉寒极,气血不行,肌死之患也。”《诸病源候论》载:“凡身体发疮,皆是风热所为。然血虚者亦伤于邪。若重触风寒,则冷气入疮,令血涩不行,”血虚感受外寒,血行不畅,不通则痛。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细涩,皆为阴寒凝滞,血脉不畅之象。治以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调营通滞,加黄芪者,亦寓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意。常以本方治冻疮,疗效显著,可见其活血通滞的效果。本病例加桃仁、赤芍以增强药力,因此疗效理想。

4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患者,男,54 岁,2011年10月9日初诊。主诉:左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2 a,加重半年。现病史:患者诉2年前冬天由于野外劳作,受寒太过,左足背、足趾麻木、刺痛,夜间痛剧,伴间歇性跛行,未予诊治。近半年来以上症状加重,伴足趾颜色紫暗,足踝以下发凉,经治疗未见缓解。患肢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皮温较低,腘窝动脉搏动尚可。脉细缓乏力,舌淡苔少。西医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诊断:脱疽,证属寒凝血脉。治以温阳散寒,活血通络。处方:当归15 g,桂枝12 g,细辛5 g,赤芍12 g,炙甘草9 g,川芎10 g,黄芪30 g,丹参30 g,鸡血藤30 g,熟附子15 g(先煎)。15剂,1 d 1剂。复诊时诉足趾麻木刺痛减轻。前方熟附子减为10 g,1 d 1剂,再服半月。复诊症状明显好转,间歇性跛行消失,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良好,脉转有力,肢端皮温较前升高。原方熟附子减至6 g,细辛减至3 g,又服60剂,症状消失,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可归属于中医之脱疽,初期多见患指(趾)红紫、麻木、冷痛等症。多为寒凝脉络,痹阻血脉,肢端失于濡养所致。《素问·举痛论篇》记载:“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则痛。”选当归四逆汤以养血通脉,温经散寒。加入黄芪、丹参、鸡血藤补气养血,活血通瘀,促使血液流通。

5痛经

患者,女,27岁,未婚,2011年8月4日初诊。主诉:痛经3 a。现病史:3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痛经,每至经期少腹冷痛,饮热水则舒,四肢无力,经量少而色暗,发作时服用芬必得、元胡止痛片等药效果欠佳。近年来每当痛经发作时伴胃脘疼痛,先后服用温经汤、少腹逐瘀汤及配合针灸治疗,疗效不显。平素腰腹发凉,白带清稀。就诊时面色苍白,手足逆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细弱。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痛经,证属寒凝血脉。治宜养血散寒,温经止痛。处方:当归15 g,白芍15 g,桂枝15 g,细辛9 g,艾叶10 g,炙甘草6 g,鸡血藤30 g,大枣12枚,台乌药10 g,熟附子10 g(先煎),红花5 g。5剂,水煎服。服后痛减大半。后细辛减为6 g,连服10剂,诸症若失。嘱其此后每次月经前3日连服上方3剂,连服3月而愈。

按痛经一证,多为气滞血瘀,或血虚寒凝。当归四逆汤养血散寒,治疗血虚寒凝之痛经,疗效显著。患者面色苍白,唇舌色淡,四肢不温,少腹冷痛,可知其阴血不足,寒凝经脉。若只活血散寒止痛,徒耗正气而增其苦。本方桂枝、附子、细辛、当归之品温经散寒,妙在桂枝、白芍,大枣、甘草养血和营,更伍以通草以疏利经脉,则寒湿自去而经水自通,用该方此四味必不可少,且芍药、甘草相配酸甘化阴以缓急止痛,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温其表。再加台乌药、红花以增其行气,增活血止痛之力。

6讨论

雷诺氏症、冻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痛经虽属不同病症,但均有“阴血亏虚,寒凝经脉,阳失温煦”之病机,故均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而获效。方中的当归甘温,入肝经,补血和血,为温补肝经要药。桂枝辛温,温经通脉,祛散经脉寒邪且能畅通血行,两味共用为君。白芍养血和营,与当归相合,补益营血,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与气血。细辛辛温,外温经脉,内温脏腑,通达表里,以散寒邪,可助桂枝温经散寒,均为臣药。通草通经脉为佐药。甘草、大枣味甘,益气健脾,调和诸药,共为使药。诸药合用,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共奏温经通脉、养血散寒之功。

刘东汉教授认为运用当归四逆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抓主症,冷痛为当归四逆汤应用的主症,可见于腰腹、股腿、足膝等部位,这是寒凝经脉,经脉不通的病机体现。二辨舌脉,舌淡苔白,脉弦细为当归四逆汤应用的主要舌脉。血虚有寒,舌体失去阴血濡养,故见舌淡苔白。当归四逆汤为《伤寒论》厥阴病,厥阴脏腑属肝,弦脉主肝,肝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始萌而未盛,若寒凝经脉,则至经脉挛急而弦,血虚无以充盈脉道沉细无力,故脉弦细为当归四逆汤的关键舌脉。三注意药物毒性,当归四逆汤中通草历来争议较大,一般认为古之“通草”即今之木通,包括关木通、川木通,而今之“通草”乃为古之“通脱木”。而木通尤其是关木通有一定的肾毒性,临床应慎用,故刘东汉提倡用养血通络之鸡血藤替换,与当归四逆汤方证甚为契合。

(编辑张大明)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1-0030-03

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1.15

作者简介

孙杰(1972-),男(汉族),甘肃镇原人,医学硕士,副教授,主任医师,从事呼吸病教学及临床工作。

*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项目(201208);敦煌医学与转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敦煌医学诊疗技术与临床应用建设项目(DHYX1415-004)

收稿日期:2015-07-06

猜你喜欢

青紫通草寒凝
青紫舌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温阳活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效果分析
桃子、李子和松子
猜谜游戏谜底
通草画:穗版《清明上河图》
掌心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
“海丝非遗”通草画的传承教育
癌症病人常有青紫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