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痰瘀论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016-01-27李奋强沈世林王文辉苏东君常耀文

中医研究 2016年1期

李 立,李奋强,沈世林,王文辉,苏东君,常耀文

(1.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甘肃 兰州 730000; 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介入医学科,甘肃 兰州 730000)



·学术探讨·

从痰瘀论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李立1,李奋强2,沈世林1,王文辉2,苏东君2,常耀文2

(1.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甘肃 兰州 730000; 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介入医学科,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周围血管病变,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病程较长。目前中医治疗该病遣方用药动辄予以活血化瘀,疗效差强人意。瘀血是否为该病的主要原因尚需进一步探讨。文中从痰瘀论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深入探讨该病病机,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痰瘀;脉络寒凝;脉络血瘀;脉络瘀热;脉络热毒;气虚两虚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TAO)是指发生在周围血管(中、小动脉及静脉)的一种慢性、持续性、进行性的血管炎症病变,可导致血栓形成而使血管腔闭塞,又称伯格氏病。1897年Winiwarter首次描述这一疾病的由来,但病因至今尚未阐明[1]。有研究[2]发现:该病与吸烟、寒冷、外伤和营养不良等有密切关系。TAO属中医学“脱疽”范畴。虽然中医在该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目前临床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治法可能掩盖了疾病的本质。本课题组从痰瘀论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深入探讨该病病机,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提供新的思路。

1痰瘀与TAO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TAO内因为思虑伤脾。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之运化、升清不利,则“清阳实四肢”失权,出现四肢肌肉酸软、倦怠无力。《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以生,故不用焉。”《马培之外科医案》曰:“又感恶寒涉水,气血冰凝……”指出本病外因是感受寒湿之邪,寒性收引、凝滞,导致经脉收缩,气血凝滞,则淤阻不通。由此可见,无论内因、外因,均可影响脾脏功能,而脾又为水湿代谢之重要脏器。《景岳全书·杂证谟·痰饮》曰:“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生痰,肾主水,水泛亦有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医宗必读·痰饮》曰:“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痰饮叙论》曰:“人之有痰饮病者……饮食过伤,嗜欲无度……津液不行,聚而为痰饮。”痰浊内生为瘀血形成的先导。在病理条件下,气不化津,则津液停聚, 凝结而形成痰饮;痰饮既成, 碍气阻络, 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出现血行缓慢或停聚, 日久为瘀。此为由痰致瘀而成痰瘀互结的病变过程。痰瘀互结,阻遏脉道,气血不能达四末,日久阳气不温,阴血不荣,导致患肢末端发凉、苍白,甚至坏死变黑、脱落。

2从痰瘀论治TAO的理论基础

2.1痰瘀是TAO的关键病机

根据《实用中医周围血管学》[3]中TAO的中医诊断标准,可将该病辨证分为脉络寒凝、脉络血瘀、脉络瘀热、脉络热毒、气血两虚等证型,各证型之间直接或间接包括痰瘀病机。

2.1.1脉络寒凝/脉络血瘀致痰瘀

素体阳虚、内寒中生,或外感寒邪、寒主收引,导致肢体脉络气血运行不畅。《素问·调经论》曰:“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津血同源,二者同源于水谷精微,生理关系密切,病理相互影响。行血不良,必然合并津液布散失常,形成痰浊,阻碍气血,导致瘀血,出现肢体发凉、麻木、疼痛或酸胀,趺阳脉搏动减弱。

2.1.2脉络瘀热/脉络热毒致痰瘀

脉络血瘀日久化热,热灼津伤,或进一步加重,日久成毒,热盛肉腐,出现皮肤破溃,疮口流脓;毒热聚集,毒热伤津,出现口渴,发热。《血证论·发渴》曰:“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是以发渴。”可见瘀血与津液运行密切相关,病变日久则热毒灼津为痰、灼血为瘀,出现肢体干燥脱屑、灼热疼痛,皮肤发绀、潮红,甚则疮溃肉腐、彻夜难眠。

2.1.3气血两虚致痰瘀

《景岳全书·胁痛》曰:“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病变后期,气血不足,气虚则津液、血行不畅,血亏则脉失充盈,血流缓慢,导致痰瘀互结、脉络瘀滞,出现体瘦虚弱,气短乏力,疮口缠绵不愈。

2.2痰瘀与TAO的发生、发展

TAO多为体虚或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调、情志内伤、嗜烟喜酒等导致痰瘀形成。痰瘀作为机体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诱发它病。中医学认为:痰瘀既可诱发疾病,又可加重疾病。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出“痰饮”“瘀血”之病名,其所载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抵挡汤、大黄牡丹汤等均为痰瘀同治之代表方剂,在临床上运用不衰,屡获佳效。《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提出“血不利则为水”之论,明确指出了血瘀和水气病的关系。巢元方于《诸病源候论·诸痰候》言: “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结聚而不消散,故能痰也。”首次阐明了瘀血致痰的病变过程。《外科正宗》曰:“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此因平素厚味膏粱,熏蒸脏腑,丹石补药,消灼肾水,房劳过度,气竭精伤……”《马培之外科医案》曰:“又感恶寒涉水,气血冰凝,积久寒化为热。始则足趾木冷,继则红紫之色,足跗肿热,足趾仍冷,皮血筋骨俱死,节缝渐久裂开,污水渗流,筋断肉离而脱……要皆积热所致,以养阴清火为主。”此论述与现代医学TAO的发生、发展、演变和治法非常接近。《血证论》曰:“血瘀既久,亦能化为痰水。”又曰:“热结膀胱则下血,是水病而累血也。吐血咳血,必兼痰饮。”明确阐释了瘀血、痰水相互结为害的病机。《灵枢·痈疽篇》曰:“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以上可见,痰瘀理论由历代医家逐渐发展而成,且与该病的临床演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3从痰瘀论治TAO的临床意义

邓铁涛教授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阐述了冠心病本虚标实、由痰致瘀、痰瘀相关的病机,认为痰是瘀的初级阶段,瘀是痰浊的进一步发展,并将这一理论运用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疗效[4]。本课题组通过痰瘀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生发展的探讨,发现:痰瘀既是致病原因,又是致病产物,是疾病演变的必然过程;从痰瘀论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基本治法。该病早期虽然已有痰瘀存在,但没有明显的痰瘀临床症候表现,故在此期未能引起重视。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正气亏虚,脏腑虚弱,情志不遂,复感外邪,导致机体气机逆乱,津液输布失常,津液乱则为痰,气血乱则为瘀,使痰瘀夹杂为病,导致病情加重,临床出现肢体发凉、麻木、疼痛,甚至足趾坏死征象,而趺阳脉搏动消失、脉象细或涩等夹痰夹瘀之象皆提示疾病进展至中晚期。此期多虚实夹杂,可表现为痰或瘀为主,亦可表现为气虚为主,故治疗时应注意标本兼治,祛邪需扶正,扶正防恋邪。

4小结

活血化瘀法目前为治疗TAO的主流方法。纵览诸多文献,均以活血、化瘀、通络等方法治疗该病。此将TAO局限于脉管病变,提起血管病变首先想到血瘀,血瘀自然想到活血,而忽略了气血津液这一整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及病理过程,认为许多疾病的各种证型都存在瘀血要素,从而阻碍了思路。本课题组认为:在临床治疗TAO时,单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实为不妥当之举,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重视化痰祛瘀的治法,防止治疗血管病陷入活血化瘀的固定思维模式,将中医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引至一个崭新的平台。

5参考文献

[1]Malecki R,Zdrojowy K,Adamiec R.Thromboangilitis obliterans in the 21st Century a new face of diseas[J].Atherosclerosis,2009,206(2):328-334.

[2]王波,王磊.中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5):59-60.

[3]陈淑长.实用中医周围血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9-224.

[4]李辉,邱仕君.邓铁涛教授对“痰瘀相关”理论的阐释和发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22(1):45-47.

(编辑颜冬)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1-0001-02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1.01

通信作者:李奋强,副主任医师,robterli@126.com

* 基金项目:甘肃省科学技术厅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计划(1207TCYA018)

收稿日期:2015-10-13;修回日期:201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