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配方颗粒进展回顾与展望

2016-01-27周嘉琳

中国现代中药 2016年9期
关键词:饮片质量标准配方

周嘉琳

(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江苏 江阴 214434)

·专题·

中药配方颗粒进展回顾与展望

周嘉琳

(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江苏 江阴 214434)

通过对中药配方颗粒发展历程的回顾,对配方颗粒未来的发展提出探讨性意见。配方颗粒涉及到每个单味中药的系统研究,它不仅是可供中医临床使用的药品,更重要的是其产业链建设中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推动。

中药配方颗粒;历史回顾;未来展望

中药配方颗粒(以下简称配方颗粒),曾被称为免煎中药、免煎饮片、中药精制饮片、中药浓缩颗粒等。2001年6月,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组织专家(命名委员会)讨论,正式定名为“中药配方颗粒”,明确隶属于饮片管理范畴,定位于供中医临床配方使用。

1 历程回顾

中药配方颗粒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江苏江阴天江药业首先研制,至今总体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2000年,科研阶段,江阴天江药业、广东一方制药承担饮片改革试点生产研发任务;第二阶段:2001年至今,为试点生产、使用阶段,增加三九药业、北京康仁堂等共计6家试点生产企业,承担配方颗粒标准的研制及统一工作。

1.1科研阶段

重点围绕中药饮片常用300味配方颗粒的工艺制备、质量标准,以及单煎、共煎临床疗效对比研究[1-3],对100个品种的专属性鉴别方法进行了研究。1989-1992年为课题前期调研阶段。当时各地县级中医院已纷纷成立,如何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中医药治疗率,成为当务之急。中药汤剂是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而其煎煮费时、缺乏质量监控等弊端形成中医发展的一大瓶颈。开展单味配方颗粒的研究,解决中医辨证施治后用药的及时性,达到高效、微量(服用量)、快速,是中医医疗市场的迫切需求。经过对国内外工艺、设备、技术条件、检测仪器及方法等认真调研,对单煎、共煎学术问题的深入研讨[4],以及中医药界各级管理层面、学术层面的交流访谈,并对患者的民意测试,结果显示:饮片改革势在必行,这是时代的召唤,体现了跟上国际化步伐的紧迫性,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必要性,加快促进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性。1993-1996年,为配方颗粒基础研究期。该阶段主要由天江药业从工艺、质量标准、药效、临床、等效性、管理六大方面进行课题设计,先经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后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论证,并委托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修改整理。天江药业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合作,开展中药分类工艺小试—中试,以标准煎剂作参考,工艺上保留汤剂的四气五味,并最大限度地保留汤剂成分,尽可能不加及少加赋形剂,质量标准研究以鉴别真伪为主,临床按新药研究设计开展单煎、共煎7个经典方对比研究,至1995年底,经过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验收通过。在此基础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6年9月正式立为重大重点课题“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制备与临床研究、等量等效性研究”,由天江药业及一方制药共同承担,完成300味配方颗粒工艺、质量标准研究,20个经典方单煎、共煎临床及药效学研究[5],“100个品种质量标准专属性研究”,1999年12月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验收并结题。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课题组完成了410味中药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等效剂量等研究,完成了20个复方的分煎与合煎等效性的对比研究,证实了配方颗粒与饮片疗效基本一致,饮片改革取得成功,为中药饮片的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化初步奠定了基础;建议尽快制定“精制饮片”的审批办法、管理条件及技术要求,转入法制化管理。

科研阶段得到了国家、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高度重视和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以及院校科研所的通力合作,树立了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体创新发展典范。

截至到2014年,6家试点企业共承担配方颗粒国家、省级课题及项目89项,获授权专利94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96篇,出版专著7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创制具有企业内控标准的配方颗粒品种600余个,6家企业均通过了配方颗粒GMP认证。

1.2试点生产、使用阶段

2001年4月,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一次在杭州召开会议,会上听取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饮片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会后出台了国药监注[2001]325号、490号文件,颁布了《中药配方颗粒管理暂行规定》,首次批准了广东一方、江阴天江二个试点生产企业,计划在三年内二家分工合作完成400味品种工艺、质量标准的统一工作。2002年之后又增加了三九、培力、康仁堂、新绿色4家试点生产企业。2005年5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原国家食药局)召开“中药配方颗粒法规管理座谈会”,会上,决定成立配方颗粒领导小组,协调各部委相关政策法规管理问题;试点企业符合企业内控标准,经省所复核的产品可以扩大销售范围;形成纪要,出台补充管理规定,培植试点企业做大做强,防止一哄而起。

2008年,原国家食药局对各试点企业展开调研,2009年3月和11月二次召开各省药监局注册处长、试点企业负责人会议,通报了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过程管理,加快质量标准复核,明确中国药典委负责拟订出质量标准起草说明及技术要求,试点企业在三年内统一标准,经专家讨论通过后由药典委公布执行。试点企业再次闻风而动,经过3年半时间,近30次工艺标准技术讨论,于2014年6月统一了681味制备工艺和372味质量标准。在此期间,原国家食药局召开《关于加强中药配方颗粒管理》文件的征求意见会议4次,国家药典委召开配方颗粒技术研讨会5次。试点企业分别与各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研究多次,提交相关系列管理文件,广东省出版了配方颗粒省颁标准。

2014年4月至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先后7次召开配方颗粒法规管理专题会,进一步强调过程管理的重要性,从原料基地,药材采收加工、饮片炮制、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等方面,做到产品质量可追溯,对配方颗粒实施备案管理。该管理思路及措施既有统一标准作基点,又有整个过程的质量监控;既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管理,又有配方颗粒批与批之间的稳定均一要求;既相信企业的自律,又不失实时的监控。貌似简单,入门容易,但真正达到要求难度是很大的。即使现有的试点企业执行公布的统一标准也需有2年的试行,才能达到标准的要求。如备案浸膏得率的范围要求,对复杂的中药和现行设备的挑战就很大;各项检测指标,使生产的一次性合格率难度加大;中药成分的含量检测与鉴别要求更高。

从配方颗粒诞生的那天开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就抱着积极、慎重的态度,力图以配方颗粒法规管理为契机,寻找出制定更加符合中药特点管理法规的方式和途径。如何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如何利用政策的杠杆,培植民族品牌与国际制药知名品牌竞争?如何支持传统产业的创新,让它与市场需求、现代化工业接轨?这副沉甸甸的担子,面对着过去和未来,肩负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所以需要时间去证明,需要科研的积累,需要认识的高度统一,需要勇气和魄力。试点企业正是法规管理历程中的一个探索,相对于数千年的传统汤剂,23年科研的积累还是远远不够的。

2 未来发展与思考

配方颗粒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其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其存在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热切关注配方颗粒行业前景,要求放开企业生产的呼声越来越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对中医医疗市场,犹如一声惊雷。不少人认为配方颗粒市场应马上放开,其中一些主要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但笔者注意到,亦有相当多的专业人士对配方颗粒有较深刻的认识,他们具有历史使命感,对配方颗粒的科研生产提出了非常有见地的意见。这里,笔者仅发表以下个人看法,以资交流。

2.1配方颗粒是个系统工程

配方颗粒涉及到中药的许多研究范围,如药材、饮片、制剂、质量检测、制药设备;企业生产涉及到建立独立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临床运用涉及中医疗效及等量等效性研究;药房管理、物流涉及到智能化程度;还涉及到药政、医保、科研立项等各部门。因此,配方颗粒是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难度大。只有以企业为主体,加上政府主管部门支持、专家学者的合作,把配方颗粒作为系统工程去设计,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配方颗粒的行业协会将发挥桥梁作用,推动该项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2.2中药的深入研究

每味配方颗粒是独立、个性化的中药。为了确保配方颗粒质量的稳定、均一,必须从原料药的研究做起,除制订原料标准外,须研究野生药材与家种药材其成分与效应的变化;研究家种药材仿野生条件下,种子种质的变异;种植环境、采收条件、产地加工、储藏运输,对药材质量的影响;哪些品种趁鲜加工?哪些可以田边处理?哪些可适合大面积机械化种植?这些上游产业均在农业、林业口子上,而又是中药的质量源头。每味配方颗粒要做到产品质量可溯源,把天然的植物药做成标准化的产品,这绝非易事。

药材加工成饮片,除按饮片炮制规范操作外,还要建立每种饮片的适合配方颗粒投料的标准操作规程(SOP),研究自动化智能化饮片加工设备,根据品种分类,研究不同的设备;通过研究把饮片炮制的经验固化到SOP及智能化设备之中。

配方颗粒制备遵循中医药理论,采用仿汤剂制法。虽以水为溶媒,但加水量多少,升温时间,煎提次数,动态还是静态,带不带压煮,如何固液分离,浓缩真空度,干燥方法、条件,制粒的方式,如何保证速溶、口感纯正,如何对特殊品种掩味,如何让生产更节能环保,如何在线质量监测等都需要每个品种每项技术质量关键点提炼,需要技术人员总体设计,深入生产一线,反复研究不断提升。只有跟上新科技步伐,才能获取更好的工艺。工艺的研究永远没有终点,它将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推陈出新。

2.3过程管理与信息化

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必须建立在成熟的工艺规程基础上。每个药企都有三级质量网络,都有许多软硬件的支撑保障。但关键技术是研发出来的,它不断渗透到产品质量体系之中。推进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到配方颗粒生产过程管理之中,形成从原料基地→成品→使用者的追溯系统。

中药的质量标准不能控制药品的质量,已成为监管一大难题。结合中药的特点,实行严格的过程管控,这是生产企业必须采取的措施。配方颗粒品种多、批量少,是管理的一大难点。仅以库管为例,有原料、中间体、成品,成品又分袋装、瓶装、连袋装、盒装。每种形式都是几百个品种,可以说种类繁杂,易出差错,智能化、数字化仓库就十分有必要。实施智能化管理,是配方颗粒企业生产质量体系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

2.4标准的提升修订

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应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步提高。

目前,随着对每个品种工艺的深入研究,其质量标准涵盖的检测内容越来越多,除一般的常规检测外,配方颗粒与标准煎剂的成分一致性检测,薄层鉴别、含量测定、特征/指纹图谱,安全性指标的检测均已运用到配方颗粒质量检测之中。单味药从单个指标成分到多个指标成分控制;含量测定从几十个扩大到几百个品种检测;含量从最低限量到上下限控制;安全性检测从农残、重金属、黄曲霉素、二氧化硫扩大到其他可能的更多项目;从现在原料、饮片、浸膏、半成品、成品的检测上升到自动化在线检测,因此,我们的标准不仅需要在配方颗粒试点企业之间统一,还需要得到业内的普遍接受。

2.5成套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

中药企业,尤其是饮片企业,经常用设备简陋、陈旧、生产条件差来形容。在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现代人不愿干体力活的情况下,从原药材→饮片→配方颗粒应加快成套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步伐,个性化工艺研究结合设备改造,尽快赶上颗粒剂生产的国际先进水平。

2.6单品种的产业化优势

构建从种子→种植→药材采收加工→炮制→加工成颗粒的产业链,必须形成单品种的产业化,克服小而全、品种多而不精的缺陷。单品种的产业化,可集中对一个品种上下游反复深入研究;无论在种植、炮制、加工等环节都容易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制备工艺容易找到个性化的关键技术;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种植采收;有利于饮片质量提高;有利于药渣的综合利用;有利于降本节能。凡是单品种具备了产业化条件,政策上应予以扶持,给予产业化品种的市场空间。

2.7临床疗效不断确认,运用范围更加扩大

配方颗粒自成体系,标准公布后,其日使用量应纳入中药学教材。采用配方颗粒组成协定方,经典方、科研方,对其治疗病症的起效时间、疗程以及用法用量还须进一步探索。中药许多成分不明,影响其效应的评价。90年代,试点企业以新药临床验证设计配方颗粒的临床疗效观察,2000年以来,配合国家、省级课题做了几十个复方的多中心大样本病种、病症临床疗效对比,取得了成果,但这还不够,必须研制一批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晰的配方颗粒组成的复方、经典方,应该对常见病症有肯定的疗效和治疗时间表。对急症、疑难重症,应有特殊的用法用量,寻找出规律为海内外中医临床提供有力武器。

2.8智能化中药房管理

中药饮片因体积大、形状不一,很难实行机器调配。而配方颗粒外形一致,体积小,容易采用机器调配。但配方颗粒堆密度不一致,造成调配计量误差超过药品包装要求;加上物料本身的引湿性极强,带来清场的困难。因此研究高品质的智能化配方机,并与物料性质相适应,在技术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9迈向国际市场的蓝海

随着我国文化的传播,中医药文化受到各国的欢迎,各国中医师的数量递增较快,仅以美国为例,1997年注册中医师仅有5000多人,至2014年注册中医师已达50000人,增加了10倍。他们开业大多以针灸为主,中药为辅。究其原因是对中医中药学习理解不够,不会辨证论治开方治疗。这使他们治疗的病种局限进不了主流医疗市场。如何开发这一片蓝海,教会他们采用复方、单味配方颗粒治疗疾病,并参与到外国人士的健康保健治未病之中,甚至于临床的科研之中,这是值得我们共同努力的奋斗目标。

3 结束语

配方颗粒的创制,凝聚了我国中医药管理者、专家学者20多年的心血,它是时代的产物,适应了市场的需求,该项目积累了大量的科研资料,是自主创新产业化的典范。但从配方颗粒真正成为高大尚的中药产品系列,成为民族的品牌,还有许多研究与思考,学术无止境。无论是现有的试点企业还是将来拟进入该行业的企业,都应本着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只争朝夕脚踏实地的把研究工作做扎实,让配方颗粒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1] 王永山,周嘉琳.饮片精制颗粒配方柴胡疏肝饮治疗胃脘痛气滞证的临床观察.中医药信息[J],1997,14(6),24.

[2] 王永山,周嘉琳.饮片精制颗粒配方藿香正气散治疗感冒、呕吐、泄泻60例临床观察.中医药信息[J],1998,15(1),28-29.

[3] 许运明.中药精制颗粒与传统饮片临床疗效对比观察.江苏中医[J],1998,10(5),41-42.

[4] 周嘉琳.中药单煎与共煎利弊分析.中医杂志[J],2007,48(8),745.

[5] 李兰芳,周嘉琳,金亚宏,等.茵陈蒿汤分煎、合煎对利胆及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J],1998,4(4),39-41.

HistoricReviewandFutureProspectofTCMFormulaGranules

ZHOUJialin

(JiangyinTianjiangPharmaceuticalCo.,Ltd.,Jiangyin214434,China)

This paper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CM Formula Granules and brought forward some discussible propositions fo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Concerning with each single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the construction of TCM Formula Granules industrial chain will not only supply drugs for clinical use,but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CM.

TCM Formula Granules;history review;future prospect

10.13313/j.issn.1673-4890.2016.9.001

2016-06-22)

猜你喜欢

饮片质量标准配方
基于电子舌的白及及其近似饮片的快速辨识研究
一招值千金 配方建奇功
绝密配方(下)
绝密配方(上)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功劳木质量标准的改进
石见穿质量标准的研究
抗骨增生丸质量标准的改进
基于中药质量常数的牡丹皮饮片等级划分
消肿止痛膏质量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