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科发挥》中“治未病”思想※
2016-01-27武明云侯江红
●武明云侯江红
论《幼科发挥》中“治未病”思想※
●武明云1侯江红2▲
万全在《幼科发挥》中的“治未病”思想主要为:重胎育养护,以培其源;强调先安未受邪之地,用药平和折中,固护脾胃;注重调理,扶助正气。
万全 《幼科发挥》 儿科 治未病
《幼科发挥》[1]为明代儿医万全承继祖传歧黄之业所著,分为上下两卷,先论述胎疾、幼疾,次按肝、心、脾、肺、肾等五脏顺序论述,且每脏先论主病,次谈兼证,再议所生病,所论多为个人见解并附有家传秘方及医案。该书凝集了万氏一生在儿科临证治疗中的经验与独到见解,书中“治未病”思想在《内经》、《伤寒论》、《小儿药证直诀》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内容丰富,现择其要者,探析如下。
1 未病先防——重胎育养护,以培其源
《胎疾》开篇云:“人之有生,受气于父,阳之变也,成形于母,阴之合也,阴阳变合而成其身。”临证中尤应注重对孕妇饮食的调护,指出胎弱、胎毒均由父母禀受所生。“肺气不足,则皮脆薄怯寒,毛发不生……肾气不足,则骨软”,提倡肺脾不足者,宜服参苓白术丸;肝肾心气不足者,宜服六味地黄丸。在胎产断脐的护理上,万氏认为,护脐之时,不可使水渍入,只有调护周到,才能起到治未病的作用。万氏对婴儿的养护方法有颇多经验,在脐风欲发之病候中,认为旬日内喷嚏多啼,口中上腭有泡如珠如米,可刮之并煎甘草薄荷汤拭洗以治初病;万氏认为胎儿出生后拭净口中污秽之物,可有效预防邪入体内;为除胎热、胎毒,可用白砂糖调和育婴延龄解毒丸以乳送下等等。
“变蒸”是古代医家阐述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一种学说,始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变者,变其情志,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婴幼儿处于人一生中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其形体、神智都在较快地不断地变化,蒸蒸日上,故称变蒸[2]。万氏对变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认为变蒸为儿科生理常态,不需过多治疗。如“有子二月发热不乳,予见之,虽似变蒸,非变蒸也。时乳母皆肥健者,必因伤乳发热也。令损之,次日热退而安矣。”对于变蒸之兼证,外感风寒宜发散,内伤乳食宜清导,惊吓客忤宜安神等,均提出相应的治法,但同时提出“治病为主,勿犯胃气”的原则,而先受病而变蒸者,以健脾养正为主。“医药者,儿之所以保命者。无病之时,不可服药,一旦有病,必请专门之良医”。万氏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肠胃软脆,应调母乳、节饮食、慎医药,实为“上医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思想所在。
2 既病防变
2.1 正确诊断,先安未受邪之地 “纯阳之体”理论起源于《颅囟经》,小儿秉承的是肾中的元阴元阳,发育尚未成熟,生长机能较为旺盛,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特点。在“肝脏主病”中,在如何防治急慢惊风上,万氏认为:“方其热甚之时,腮红面赤,两目成怒,直视不转者,此惊风之似也。宜服河间当归龙荟丸,以泻肝胆之火,则不成急惊风也。当吐泻不止之时,见其手足冷,睡露睛,口鼻气出冷者,此慢惊风欲成之似也。急用参苓白术散以补脾,琥珀抱龙丸去枳壳、枳实,加黄芪以平肝,则慢惊风不能生矣。”观其方义可知其要旨,急惊风乃肝风甚而心火从之,木生火,实则泻之,宜用当归龙荟丸,方中龙胆草、栀子、当归之辈,同属泻肝胆实火之剂;慢惊风为脾土虚而肝火乘之,则当参苓白术散补脾之虚,又因小儿肝常有余,当予泻肝,故用琥珀抱龙丸去枳壳、枳实,加黄芪以平肝。可见,儿科作为哑科,必须四诊俱备,才能见病之源,知其内藏,推断疾病的性质和邪盛正衰之演变,先行阻断,改变疾病的进程。
在“肺脏主病”中,喘咳之类若鼻流清涕、恶风喘嗽,兼有咬牙善哭,则由中风得之,兼有肝证,此乃肺脏生疾加感春木之症,万氏以加减参苏饮发散之。此方中既有紫苏、桔梗、木香等宣肺理气之药,又有人参、茯苓等补气健脾之品,实为治疗肺脾气虚之方药,按五行生克,参苏饮加减为扶脾实金之方,实为补母护子,培土生金,则可胜肝木之疾而疗其症[3]。书中附有“元溪翁之子二月间患咳嗽”一案,案中患儿自二月患咳,服用葶苈丸、五拗汤等均不效,至九月加重,万氏认为,此病起于春初,木旺金衰当抑肝补脾资肺,夏多火热,火旺金攻,当清心养肺,而葶苈丸、五拗汤均为逆也。今春木升,夏火未退,又秋气宜降,故而予清金降火、润肺凉血方治之。
万氏审病求因,义深理广,重四诊,善论及五行胜克、阴阳之道,甚则每方与一季一时相合,均是辨病明确,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体现。
2.2 平和折衷,用药顾护脾胃 《小儿药证直诀》曾提出:“脾主困……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万氏发展了钱乙的脾胃学说,进一步强调小儿“脾常不足”,指出“胃者主纳受,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万病峰起”,在治疗方面“首重保护胃气”。万氏处方用药精炼而切合病情,认为“大抵小儿易虚易实,调理但取其平,补泻无过其剂”,小儿治未病始终要重视脾胃的调养。“调理脾胃”篇指出:“脾喜温而恶寒,胃喜清而恶热,故用药者偏寒则伤脾,偏热则伤胃也。制方之法,宜五味相济,四气俱备可也。”如治疗小儿伤乳,基本方为理中汤,“调乳母宜加减四物汤、猪蹄汤主之,乳母忌酒、面、生冷,次及一切辛热之物,常作猪蹄汤与之甚良。”“一富家生子甚弱”案中,万氏朝夕戒其乳母,禁食一切甘肥生冷之物,或有小疾,专以补脾胃为主,后其子自幼至长,亦无大疾,实力壮也。又如“一儿八岁,形气甚弱”案提到,疳者小儿常服一粒金丹后病乃剧,是因误诊为伤食所致,且一粒金丹内含草乌、巴豆之大毒,大伤胃气,后果然不治。万氏认为,小儿久病,需用养脾丸补脾胃以充其正气为要,切不可轻易用攻伐。书中肥儿丸、养脾消积丸、钱氏异功散等方,均旨在强调健补中州之义,体现了《金匮要略》“四季脾旺不受邪”的治未病思想。
万氏认为:“小儿无病,不可服药,古人所谓无病服药,如壁中安柱。”变蒸为生长之次第,变则发热,昏睡不乳,则不需治,待其自退;下卷“呕吐”篇指出:“呕乳者,节之可也,溢乳者,正抱其身可也。二者皆不必治。”对于小儿肿病的治疗,未必尽药,“可于每日午时,用五加皮煎汤,抱儿于房内无风处浴之。浴罢上床,睡令一觉,以薄被盖之,得微汗佳,如是肿消而止,未有不效者。”说明小儿用药贵和平、慎攻伐的重要性,以免既病生变,残局难挽。
3 瘥后防复——注重调理,扶助正气
万氏在治疗儿科诸症中,体现出“病后防返”及“病愈防遣”的预防保健思想。小儿病理表现具有“脏腑柔弱,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等特点,故在病愈初期,勿忘调理脾胃。病后调理可使脾胃之虚得补,运化之机得复,从而促进气血生化,扶助机体正气[4]。如治疗小儿急惊风,“英山县大尹前县吴公,一子发搐”案,医以二陈汤、姜汁、竹沥治之,不退,万氏视其外候,两颊赤色,目常直视,为热入于里之症,而陈皮、半夏、生姜之辛皆助肝,遂用泻青丸以泻肝木,导赤散泻心火,搐止,万氏又审其胎禀素怯,为脾胃且弱之候,乃作琥珀丸予之常服,以防止其发展为痫疾之症;“湖广右布政孙小姐”一案中,患儿病泻两月未止,万氏乃用白术散作大剂以代汤,再加制天花粉,三日病愈,复用白术散减干葛,加陈皮调治半月而安;治疗元溪翁之子久咳之症,咳止后以参苓白术散调之。琥珀丸、白术散、参苓白术散均有人参、茯苓、山药、白术等补气养脾胃之辈,使运化之机得复,对现代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易感患儿的治疗均有所启示。
总之,万氏博文多识,撷采众长,又得三世之真传,《幼科发挥》一书结合亲身验案,深究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在胎育养护、四诊合参、辨证用药、预防调护等方面均渗透了“治未病”的理念,具有实际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后世儿科工作者学习与探讨。
[1]明·万 全.幼科发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1-12.
[3]唐汝宁,陈柏君,邓丽红,等.浅释《幼科发挥》之“肺脏主病”[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37(3):80-82.
[4]陈 慧.试论万全对儿童治未病理论的贡献[J].四川中医,2011,30(6):33-34.
2015年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基于中医养生理论的五脏功能维护技术方案研究(No.152102310097)
1.河南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450046);2.河南省中医院(450002)
▲通讯作者 侯江红,男,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小儿亚健康的中医药调治研究。E-mail:hjh37577779@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