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百年坎坷之思

2016-01-27曹东义

中医药通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西医靶点证候

●曹东义

中医百年坎坷之思

●曹东义*

中医 西医 发展 反思

从1916年《灵素商兑》发表,演变为个别人士向当时的南京政府提案取消中医;到2006年张功耀发起取消中医网络签名活动的闹剧,相隔90年,反中医思潮虽已退却,但其不良影响并没有彻底消除。笔者从科学观的角度,探索这一历史现象所反映的问题。

1 迷失方向带来“发展困惑”

元明时代,西学借助传教的途径登陆中国,广泛传播其以还原论为代表的学术体系。西方医学的传播,也或快或慢的影响了中医的发展。1830年《医林改错》出版,虽然其主要成就是气血理论指导下的活血化瘀方药,但是,走解剖道路的发展方向背离了中医特色,造成了中医界信心动摇。

中医临床进步的轨迹,如果是沿着华佗外科手术的道路前进,必然会非常重视解剖、止血、麻醉、局部抗感染,其手术刀不会生锈,麻沸散也不会轻易失传。然而,胆石症、肠梗阻、阑尾脓肿、腹内肿瘤等西方医学依靠手术治疗的疾病,大多可以通过中医非手术疗法解决。

辨证论治方药体系的建立,内病外治理论与技术,使中医临床走上了不完全依赖外科的道路,其安全有效的特点延续至今。

中西医两大不同的体系之间的差别,在复杂性科学、系统论出现之前,在大规模中西医临床疗效对比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们是很难认识到的。

笔者认为,两次反中医思潮的出现,都与狭隘科学观,甚至否定中医科学性有关。

2 还原论与中医“道不同”

科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的系统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别。

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社会、意识领域的众多知识,而狭义的科学只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经典的西方近代文艺复兴之后产生的自然科学。

所谓西学东进,“赛先生”进入中国,以及后来的四个现代化,基本上是以还原论的科学观指导工业化建设。从废科举兴学校,到建立门类比较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中国走过了百年曲折道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引进、消化、吸收科学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中国的经济大步前进,国家实力和地位空前提高。

西方医学在还原论方法的指导下,打开人体进行解剖研究,从结构研究功能。但其实,细胞是整体生成的,不是分步合成的。按照还原论的方法研究,到了细胞、基因层面,就遇到了障碍。

以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治疗,虽然有其清晰的作用靶点,代谢过程清晰,量效、构效关系明确,这都是其优点。

但是,化学分子在微观领域的存在是十分复杂的,不是单一的分子在起决定作用,而是形成了极为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往往互相影响,彼此制约,在治疗时需要的是调节,而不是祛除、移植某种分子。

以攻击靶点为出发点的单纯一种化学物质治疗,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很难求得生理功能的和谐平衡,对于人体自组织能力的干扰作用,可能大于治疗的作用。因此,需要重新评价其远期影响,这也是循证医学崛起的一个原因。

3 大数据就是“全数据”

大型计算机、互联网、未来科学的发展,是要把一切有关健康、疾病、康复的因素都考虑进来,把天地万物、自然、精神、社会的因素都纳入进来,这才是大数据,而不是只在身体内部找分子靶点。

人体因为年龄的增加,或者患病日久,往往从头到脚有很多“异常”。如果按照“精细仪器检查,可以找到许多攻击靶点,各科专家可以“很有科学依据”地分别开出来几种药物,把药叠加在一起,给患者开一大堆化学药物。

现在不少老年人每天吃几种药,这几种药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加在一起是起协同作用,还是互相抵触?是否产生新物质?没有人说得清楚。

在肚子里开西药铺,远不如在外边开中药方。中医的复方用药,大多“道法自然”,是天然植物,炮制使用的方法,已经反复研究、验证了几千年。

中医学所理解的脏腑,侧重于研究人在天地万物之间,如何保持自身的整体性,如何与环境和谐相处,由此建立起来一套关系模型。

这套关系模型,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指导,把人体放在自然环境之中进行考察,充分依据人体的“自识”和“识他”能力,建立了一整套识别、判定、解决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促进疾病向健康转化的方法,是整体贯通的、即时随机的状态调整的医学方法。尽管其体系难以吸收数学、物理、化学等经典的简单科学知识,但是,新兴的控制论、信息论、黑箱理论、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系统论等复杂性科学的新兴学科,都可以在中医学里找到共同语言,找到依据。中医的科学性可以从复杂性科学取得理论支撑,可以摆脱线性理论简单科学的拷问。

4 病灶不是白箱是黑箱

中医与西医分别抓住了不同重点,西医看重病灶,中医辨识证候,证候与病灶分别反映疾病的侧面,证候包容病灶,而不是病灶决定证候表现。

比如,冠心病的纤维帽,看似属于很明确的“白箱病灶”,但是它是否稳定,是否发生“冠脉事件”,不仅与病灶形态有关,而且与饮食、情绪、气候、劳倦、感染、血脂、血糖等等都有关系,是一个随机发生的“黑箱控制”。

临床医生不能笼统地说,什么药是治疗冠心病的,而只能说选择的药物是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某个受体阻滞剂、激动剂等等,需要说出分子靶点的作用机制。也就是说,在具体治疗过程之中,病理解剖的“白箱病灶”已经太粗略了,病灶既不能精确地说明过去,也不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甚至不能精确地指导现在的治疗。

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正是紧紧抓住复杂微观变化的整体综合状态,而且通过反复实践的摸索概括,以中医理论贯穿起来的中药、针灸、按摩、拔罐、饮食、气功,都可以为帮助病人由疾病向健康转化服务,是理、法、方、药一气贯通的整体医学。它往往能够解决西医所解决不了的复杂病情,取得意想不到的临床疗效。

5 创新发展提升中医地位

中医药在国家自主创新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医发展的政策,中医药发展有了彰显个性的保障。

工业文明的标志是机械化、自动化,因此,人们崇尚硬技术,硬技术把西医包装起来,发明了各种为了发现病灶、发现攻击靶点的设备,富丽堂皇让人目眩,看上去就很“科学”,而中医连一个听诊器、体温计也不用,让人觉得中医没有技术,因此也就不科学。

西医的设备虽然堂皇贵重,但是,它们只是为西医发现疾病服务的,这些检查结果,很难纳入中医的知识体系之中,只能做事后说明和参照,而不能做“事前指导”。因为,用事前指导西医诊疗的检查结果,来指导中医诊治疾病,就可能使中医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失去功能。

往往现实生活中,中医的有效性,即使有了临床资料的数据,还要进一步接受考问:“你用什么抗病毒?为什么是复方,而不是一味药?为什么是一味药,而不是一种成分?为什么是天然的,而不是人工合成的?”

中药提高免疫力,面临相同的,或者更多的考问。按照还原论的方法,有效的应该只是一个化学分子,中药汤剂最好马上停止使用。因为,“临时组合的方剂”,既没有有效性的数据,也没有安全性的数据,更没有大规模循证试验的数据。“完全不合法”的结论,不用药检部门检查就可以“根据常识”进行认定。因此,反中医人士说“有充足理由告别中医中药”,取消中医中药。这都是用还原论方法衡量中医药得出来的必然结论,对中医发展是十分有害的。发展中医事业必须破除这种“技术壁垒”和“理论桎梏”。

6 中医有异化风险

中医不做仪器检查如何认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状态?中医依据的是“认识论的反映论”,然后总结摸索出来一整套“整体识别系统”。

中医认为,在诊治过程中,病人为本,医生是标。

人体生命“贵有自知之明”,每时每刻都在“自检、自测”,会形成判断,然后上升为概念,通过语言表述出来,这就是主诉,就是证候。

中医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一整套发现病人信息(证候),接受病人信息(证候)的方法;判定病人证候,处理病人证候,帮助病人消除证候的理论方法,这就是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它们就是中医的“软技术”。

中医历来看重四诊、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施行四诊的过程,也是运用中医理论的过程,一边诊察患者的信息,一边与既往的理论认识、医疗经验相参照,不断交流,重复验证,就能得出清晰、精准的判断。当然,这种清晰、精准的判断只能是寒热虚实的清晰、精准,而不是物理化学的清晰、精准。

中医靠着这种寒热虚实的清晰、精准,就能借鉴以往的理论经验,选择合适的方药,或者参用其他外治的综合治疗措施,帮助患者从不健康状态转向健康状态。

中医的四诊、辨证论治的软技术,运用成本低,而学习过程长成本高,不是短时间可以熟练运用的。因此,有“久诊识证”,“久治知药”之说。面对同一个病人,老中医和新毕业的博士的诊治水平是不一样的。

中医学既有科学理论,也有诊疗技术,更有治病经验,三位一体,缺一不可。虽然理论知识主要在学校里学习,而在临床运用这些理论知识的时候,往往还要进一步验证和更深入地学习,中医的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要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于无穷。”其间的联系一旦割断,知识就不能深化,中医的“软技术”就会退化、僵化、异化,甚至消失。

现今,许多中医人过于迷信西医的硬技术,而逐渐放弃了自己的软技术,已经退化为只知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或叫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等几个简单的术语,成为异化(西化)的中医。

中医学术的萎缩,导致治疗水平下降,与其应当达到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此,应该回归中医“原创思维”,坚持中医的自主意识,坚持按中医自身规律发展中医,而不是按人们的期待,或者按西医的要求、按物理化学的标准发展中医。因为,异化中医,只能导致中医的退化,而不会促进中医的发展。

7 “医随国运”告别文化自卑

中国知识分子一向以追求真理为己任,但是,在还原论方法盛行的时代,是很难解释中医理论的时代,因此,人们在崇尚西方工业文明的时侯,很容易把中医理论判定为“玄虚之学”。

“五四”前后,一批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精英,起来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医学作为中华文化哺育的东方科学技术,也被一起否决、抛弃。知识分子反对中医,促使一般民众在思想上不认同中医,甚至远离中医,希望取消中医。

医随国运,在新兴科学观正在崛起的时期,有的人看不到科学观、技术观的变化,看不到中医有效性背后蕴藏着科学原理,依然按着狭隘的科学观、技术观看中医。因此,只能看到中医不科学、不进步。

他们一贯推崇西方,而西方的医疗危机难以化解;欧美国家在不断引进中医药知识和技术,美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中医药的研究力度,FDA也正式认同中医药是具有完整体系的医学,而不是反中医人士所说的“土医”“另类医学”。

目前中医药发展迎来机遇,全球100多个国家与中国政府签定有关合作中医药的协议,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势头很猛。一带一路战略,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子更加坚定。在“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发展梦之中,中医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曹东义,男,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中医外感热病学史》等多部著作。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050031)

猜你喜欢

西医靶点证候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维生素D受体或是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心力衰竭的分子重构机制及其潜在的治疗靶点
清热解毒止痛散联合西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分析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氯胺酮依赖脑内作用靶点的可视化研究
清热利湿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0例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