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络病理论与癌性疼痛
2016-01-27卢成美方文岩
卢成美,张 琪,方文岩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 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000)
·学术探讨·
浅析络病理论与癌性疼痛
卢成美1,张琪1,方文岩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 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000)
摘要癌性疼痛是导致恶性肿瘤终末期患者生存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三阶梯药物止痛方案”能有效缓解大多数患者的癌性疼痛,但存在成瘾性大、依赖性强、难以降阶梯用药的问题。在中医络病学指导下的中医特色治疗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从络病理论基础、癌性疼痛的络病学病机、治则治法和未来发展方面对癌性疼痛的络病学理论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络病学;恶性肿瘤;癌性疼痛
癌性疼痛即癌痛,是因为肿瘤细胞浸润、转移、扩散或压迫毗邻组织引起的疼痛,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多见于癌症的晚期。为改善恶性肿瘤晚期患者难以遏制的癌性疼痛,提高其预期生存质量,WHO[1]制定的“三阶梯药物止痛方案”将大多数恶性肿瘤终末期患者从癌性疼痛中解救出来。但该方案也存在成瘾性大、依赖性强、难以降阶梯用药等问题,最终患者往往只能依赖麻醉性镇痛药缓解疼痛。近年来,中医络病学理论方兴未艾,利用络病学理论优化中医内服、外用、针灸等特色疗法,指导癌痛治疗,使长期使用麻醉镇痛药效果欠佳的患者获得了满意止痛效果。现将从中医络病学角度分析的癌性疼痛成因、病机、证治规律总结如下。
1络病理论发展简介
络病理论渊薮于《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是为络脉与络病理论的开端。《伤寒杂病论》首创络病理论的脉因证治,提出了化瘀通络法和虫蚁剔络法。清叶桂发皇古义,完善了络病理论的病因学,提出 “久病入络” 和 “久痛入络” 的经典论述,创“辛味通络”法治疗邪郁络脉、络气不通之病症,形成了较系统的络病理论。 此后, 近代诸贤如张锡纯、丁甘仁、秦伯未等也为完善、丰富络病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2-3]。
近现代络病理论进一步发展并借鉴信息论、系统论等相关领域背景知识,逐渐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王永炎院士等最早提出病络概念,认为络病理论即病络不是真实存在的经络概念,而是一种抽象的病机,具体表现为各种病理因素以络脉为背景的病理投影的移变,“病络”生,则“络病”成[4]。吴以岭院士等首创 “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空一致性及结构统一性角度着眼,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辨证、 治疗[5]。至此,中医学发展史上终于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络病学理论体系。
2络脉郁阻与癌性疼痛
恶性肿瘤为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久则由气及血,由血入络。是故痰瘀癌毒郁积络脉是癌性疼痛的基本病机。恶性肿瘤属于中医学“癥积”“癌瘤”范畴。宋代《仁斋直指附遗方》认为:“癌者,上高下深,岩石之状,毒根深藏。”[6]而《黄帝内经》更是详细地分析了其由气及血,郁积络脉的过程,《灵枢·百病始生》记载:“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可见癌毒与痰瘀互为因果,相互搏结从而引发癌肿。癌肿阻滞络脉或侵犯经脉,日久正气虚耗,皆会产生强烈而持久的癌性疼痛。具体到中医络病学理论,恶性肿瘤所引起的癌性疼痛,其成因有二。一即是络脉郁阻,气血不通则痛。朱丹溪曰:“凡人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痰湿凝聚于络脉是癌肿导致疼痛的主因。此痰可是有形之痰,也可是无形之痰邪;湿为阴邪,重浊黏滞,湿聚为痰,痰湿癌毒停聚,气血运行不畅,影响络脉之中轻清之气的流转,从而导致疼痛。如《丹溪心法》云:“痰因气滞而聚,既聚则碍其路,道不得运,故痛作也。”也即是叶桂所谓的:“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二即是络脉空虚,不荣则痛。正气亏虚是癌痛后期耗竭人体气血精微之物的体现。 癌毒留滞,与痰瘀互为孳生搏结, 逐渐形成有形之肿块。肿块一旦形成,则盗取人体精微物质以自养, 生长迅速,因患者正气亏虚无法顾护、驱逐邪气,肿块不断增生,大量耗伤人体气血津液,导致机体正气愈加亏虚,气血津液不能荣于四末,络脉空虚失养,脏腑器官挛急作痛,即所谓不荣则痛是也。
3从络病理论确立癌性疼痛的治则治法
叶桂认为:“医不明治络之法,则愈治愈穷矣。”主张久病、怪病从络论治,提出“络以通为用”“络以辛为泄”的治疗原则,指出络实者宜泄,络虚者通补最宜,在滋补之方药中加入辛咸通络之品,从而形成了络病治疗的纲领[7]。
基于络郁及络虚是癌性疼痛的络病学病机。故而祛瘀通络是其基本治疗大法,扶正补虚是治疗关键。癌痛的病理过程,先从癌毒留于络脉开始,癌毒一旦留结,则会影响络脉本身正常的生理活动,络脉之气运行受阻,和血脉失去关联作用,便会导致气血受阻,津液不布,酿生痰浊,癌毒为无形之病邪。痰浊为有形之载体,癌毒因而附于痰浊之上,形成肿块,压迫毗邻组织,发生癌痛。癌肿为人身之贼,与正气势不两立,为满足其自身需要,不断盗取人体精微物质,致使正气亏虚,元气颓败。正气亏虚,更无力制约癌毒,而癌毒愈强,又愈益耗伤正气,如此恶性循环,癌痛愈加难以控制,机体终至难以回复之恶境。因此,治疗癌痛重在消癌与扶正。此外,痰浊留滞则癌毒不去,影响对癌痛的治疗效果,故化痰祛瘀应该贯穿治疗始终。化痰祛瘀一则可以辅助癌肿消散,断癌毒产生之源;二则可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辅助癌性疼痛的治疗。依清代叶桂之旨意,可用辛咸之品入络引邪外出。
4络病理论应用于癌性疼痛治疗的意义及局限性
现代医学已进入整合医学、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时代,络病学理论体系也日臻完善,被成功运用于多种疑难杂症如恶性肿瘤转移、癌性疼痛治疗上。由于络病理论“三维一体”时空架构的独特系统优势,必将在未来整合医学中占据一席之地。翁超凡[8]认为通络治疗对于络脉 (包括气络和脉络) 结构与功能的修复调整作用,有可能为癌性疼痛提供突破性解决方案。 络脉理论分为有形之血络和无形之气络。目前针对癌性疼痛的络病学探讨,大多集中于有形之血络郁结,而对无形之气络功能破坏研究甚少。故可以作为络病理论指导癌痛治疗的下一个切入点。应进一步探究气络的存在、气络与血络的关系、气络与肿瘤所致癌性疼痛相关性等问题。
5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国家肿瘤预防和控制研讨会纪要[J].中国肿瘤,1997,6(1):34-35.
[2]齐京.从络病理论探讨慢性肝炎的病机[J].北京中医药,2004,23(1):16-18.
[3]刘翀,年莉.络病学文献研究现状[J].吉林中医药,2008,28(4):306-307.
[4]王永炎,常富业,杨宝琴.病络与络病对比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3):1-6.
[5]吴以岭.中医络病学说与三维立体网络系统[J].中医杂志,2003,44(6):407-409.
[6]杨士赢.仁斋直指附遗方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谢忠礼,韦大文.从《临证指南医案》探讨叶天士络病学说的主要思想[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15-17.
[8]翁超明,祝玉泉,孙永章.络病理论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前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6):381-383.
(编辑田晨辉)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3-0001-02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3.01
收稿日期:2015-09-17;修回日期:2016-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