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四川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6-01-27张玺四川省社科院管理学所

消费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项目数经费支出比重

张玺 四川省社科院管理学所

推动四川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研究

张玺 四川省社科院管理学所

创新驱动发展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四川企业主要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和管理不到位、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不力等约束条件。对此,应采取强化创新战略规划、加大要素投入、完善市场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强化政府引导等措施。

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 对策建议

创新驱动发展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四川企业应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树立“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

一、四川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R&D人员结构还有待优化

创新人才是企业创新的基础,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强弱标准之一就是人的因素。四川企业R&D人员结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R&D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还不够。2013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38.6万人,R&D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仅23.9%。二是不同企业差别较大。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R&D人员在不同企业中的分布是,大型企业6.64万、中型企业1.55万、小型企业1.04万、微型企业0.012万。不同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大型企业4.31万人年、中型企业0.94万人年、小型企业0.56万人年、微型企业0.007万人年。三是研究人员过少且分布差异过大。研究人员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至关重要。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人员3.46万人,占整个R&D人员9.24万人的比重为37.2%。其中,大中型企业有研究人员3.1万人,小微型企业0.36万,后者所占比重仅为8.1%。四是R&D人员学历结构还需优化。2013年,全省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数目为999个,R&D从业人员66548人。其中,博士毕业1095人、硕士毕业7088人、本科毕业33985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合计为42168人,分别占R&D从业人员比重为1.6%、10.7%、51.1%。

(二)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四川企业创新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较之于发达省份、全国平均水平而言还显得较低。2013年企业执行的R&D经费184.7亿元,占整个R&D经费的比重为0.462,这些数字虽然较之于2005年有了较大增长,但总体而言其绝对值以及占GDP的比重不高,增长幅度有限,基本维持在1.4到1.5个百分点,与全国2.08个百分点的投入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和其他发达省份比较,差距较大,排名全国第11,与2009年第8的排名有所下降。另外,在资金投入方面,企业投入R&D经费从2005年45.6亿上升至2013年200.2亿元,超过三倍的增加额,企业资金在全省R&D经费的比重来看,整体来说是上升的。但是,企业研究与开发的经费主要是通过自筹,在前面我们已经对企业执行和来源于企业的经费进行了对比,二者差别并不大,说明政府对于企业的科研支持在资金上并不多,政府的主要R&D经费的去向是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而非企业。

(三)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有待加强

企业的资助创新固然重要,但是考虑到“成本比较优势”,对于很多技术,企业往往采取购买的方式,这一过程有利于企业缩短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时间、减少企业成本。但是,四川企业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方面有待加强,二次创新能力不够。其一,在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方面。2013年,四川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166.89亿元,较2009年213.2亿元减少46.31亿元。其中大中型企业占125.1亿,占总支出比重75.0%,微型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为0元。其二,在引进技术经费支出上,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支出经费3.39亿元,其中大中型企业支出2.97亿元,占比87.6%。其三,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方面。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3年共支出2.33亿元,其中大中型企业支出2.17亿,占比93.1%。其四,在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上,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3年共支出4.07亿元,其中小微企业支出0.87亿元,其他由大中型企业支出。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上有下降趋势,同时对于引进技术及技术消化方面的支出还不够。

(四)企业技术创新经济效应不明显

技术创新缺乏经济性主要由于技术创新产品市场导向不明确。2013全年,按企业规模分组,四川省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新产品产值及新产品销售收入情况不理想。一方面,2013年全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12683项,但主要还是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其中大型企业占6818项,而微型企业仅为17项,差距巨大;在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上,全省支出143.36亿元,而大型企业就占了135.53亿元,占比高达94.5%;在新产品价值方面,全省约2523.35亿元,大型企业新产品价值1945.1亿元,可以看出,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和新产品价值成正比;新产品销售收入方面,全年共计2475.88亿元,大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1896.28亿元。另一方面,2013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主营业业务收入35686.14亿元,利润总额2328.99亿元,新产品价值占主营业收入如比重为7.07%。可以看出,有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营业收入对于主营业收入的贡献还有待提高。

(五)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水平不高

当前四川省企业科技成果层次、转化及应用水平不高。2013年,全省共登记项目成果2018件,鉴定项目数826件,奖励项目数247件。其中,企业登记项目数1192件,鉴定项目数514件,奖励项目数119件,分别占各类总额的比重为59.1%、62.2%、43.4%,可以看出,企业成为科技成果的主体,为科技创新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企业鉴定项目数占登记项目数比重为43.1%,企业奖励项目数占登记项目数比重1.0%,企业奖励项目数占鉴定项目数比重为23.2%,可以看到,企业科技成果在先进性、实际转化等方面还不够,虽然在项目奖励数中企业119件几乎占总数247件的一半,但是,仅占登记项目数的10%不到,占鉴定项目数比重也仅23.2%。即便有部分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再创新的重要性,也起点很低,未能形成与工艺、技术、装备、试验加工、测试同步配套的整体改造。

二、推进四川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合理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战略选择对于四川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是首要的。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关键的一环。技术创新是驱动每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一般而言,大企业的资金实力雄厚,人员素质、管理水平较高。大企业倾向于自行开发技术,大企业的创新主要在于新产品的技术开发和研究。主要是进行战略性技术开发,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而中小企业的资金和人员素质乃至管理能力一般都不如大企业,通常就认为中小企业无力从事技术创新。其实中小企业除了直接购买现存的技术,使用大企业使用过的技术外,还是可以自行技术创新的。当然中小企业的创新主要则在于细小环节方面和局部的改进。其次,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标是技术的先进性。技术创新其实是经济行为,借助于技术手段来实现,经济指标是评价其成败与绩效的最终指标。只有对以上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可能对模仿创新的作用、价值有切实的把握与作为。第三,模仿创新与自主开发并不矛盾。技术创新主要是指企业自行研究开发,同时也可进行合作创新,特别是对已有的技术进行再创新,这也是创新。模仿创新的目的不是永远跟在他人或国外技术的后面,而是把引进学习与自主研究开发结合起来,在产业关键技术及工艺开发、装备研制等方面逐步实现以国内为主。模仿创新还以自主性的技术开发为重要的实现手段,它是通过充分学习、吸收率先者优秀成果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开发,这是落后者摆脱对率先者技术的依赖,加强产业关键技术自主开发的出路所在。

(二)发展壮大创新型成果创新型企业

一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确定培育条件,建立培育后备库,对符合条件的入库企业和新认定企业给予财政后补贴。探索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分类认定制度,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二是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在重点产业领域遴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引领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尤其是加快发展“十大先进制造业”企业,加快发展以集成电路、网络与信息安全、卫星导航、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军机研发制造、通用航空、航空发动机等为重点的航空航天产业,以高效清洁发电与智能电网设备、核能装备与技术应用、燃气轮机等为重点的先进电力装备产业,以高速动车、有轨电车等为重点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以污水处理、固废综合利用、成套设备等重点的节能环保产业等,集中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创新产品,壮大一批行业领军创新型企业。

(三)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增长机制

一要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力度。企业努力吸引多方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加大自身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有条件的骨干企业要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从而保证创新对资金的持续需求。政府在R&D经费支出中,要增加其占GDP的比重。二要优化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结构。一方面,宏观上,将技术创新资源更多地配置到我省优势特色产业,提高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拉动我省经济增长,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另一方面,微观上,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分配时,在保证传统的研发阶段资源投入的充足的同时,更要向科技成果转化和商品化阶段倾斜,以保证整个技术创新过程的顺利完成。三要以市场为导向评价企业技术创新成效。企业技术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是否接受为标准。成功的技术创新一定是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和市场利益以及较好社会效益,否则技术创新就是不成功的。所以。要加快技术转化。使新知识、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企业推出的新产品、新技术在形成商品前首先要取得用户的认可,否则不能投入生产。

(四)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发展机制

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一个团队活动过程,与个体成员的认知、学习能力高度相关及其激励政策高度相关,因此企业文化必须与组织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相融合,培育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能力关键是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一是做好企业现有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一方面,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加强现有人才培训力度。二是结合市场需求和四川产业特色,有针对性的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针对关键技术人才、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和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同时,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形成人才引进、评价、激励和留人机制,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更加科学、有效、持续发展。三是注重人才结构,在培养和引进技术创新人才时,宏观上要注重人才的领域结构,尤其是未来四川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微观上企业要注重知识层次结构、年龄结构等。

(五)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转化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新动力。确立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建立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投入、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销售的中心和主体,形成企业利益驱动和风险驱动机制,让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加快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明确政府职能,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把该由市场做的事情,交给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三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水平。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优质服务,支持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和技术转移等服务。

[1]吴忠泽.大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J].中国软科学,2006(5):1-4.

[2]刘新同.我国技术创新中的企业地位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1):49-53.

[3]周元,王海燕.关于我国创新体系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6(10):15-19.

[4]董树功.四川省老工业基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 2007.

[5]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学家,2013(1):5-7.

张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猜你喜欢

项目数经费支出比重
中国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公平性研究
——基于Gini 系数和Theil 指数的测算
“中国PPP大数据” 之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2017年报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论高校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工具理性
中央“三公”经费5年减35.9亿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
我校 46个项目获得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立项
京津沪渝穗主要经济指标2008年1-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