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杨力《百万悬赏》的美学意蕴

2016-01-27钟文斌周光林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消费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杨力空巢意蕴

钟文斌 周光林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浅谈杨力《百万悬赏》的美学意蕴

钟文斌 周光林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作家杨力的作品《百万悬赏》是一篇小小说,情节简单,但作品因为紧密反映现实生活,围绕独居老人悬赏寻狗的事件充分展示了人性的美丑,具有深刻的审美意蕴。本文立足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对作品的审美意蕴进行简要评析。

杨力 《百万悬赏》 美学意蕴

“文学首先应是对美的揭示。”最近,著名作家杨力的作品《百万悬赏》被著名艺术大师冯巩、徐帆改编成《快乐老爸》并主演,在2016年央视春晚成功演出。和其他作品一样,《百万悬赏》保持了杨力一贯的写作风格:文字朴实,结构简明,真挚感人,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

一、反映现实,生活之美

文学具有社会性,人们美审美过程中潜意识希望文学作品贴近社会生活,真实反映大众生活。《百万悬赏》在1000多字的篇幅里,讲述一个空巢老人悬赏百万寻找走失的宠物犬,从而引发的爱心、孝心故事。“这类作品的题材取向,几乎与社会生活发展同步,因而很瘦读者欢迎。”黄光成先生在《简化之美》一文里把审美意味在小小说(微型小说)中赖以表现的审美建构方式分为:摹写现实的审美建构方式,情绪感觉的审美建构方式和隐喻象征的审美建构方式。我个人觉得《百万悬赏》属于第一种,该作品关注的是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 ——空巢老人的孤独生活,所以深深吸引了广大读者;同时在故事中通过人物真情尊老敬老与花钱尊老敬老的对比,也弘扬了尊老敬老的社会正能量,具有现实生活的美感。

二、以小见大,含蓄之美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以少胜多,这是小小说的重要技巧之一。海明威提出“冰山理论”,并一直践行该理论,所以其作品往往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美。《百万悬赏》也展现了杨力一贯从简的文风,以小见大,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作品中苏老等主人公是平凡人物;苏老独居,子女在外打拼,苏老丢狗、寻狗与报警等事件也是现代城市生活中很平常的现象。平凡人物与平常事件的组合,恰好折射出当今中国社会的老龄化以及空巢老人独居问题,我们阅读苏老的故事,心底却不由翻腾起自家尊老敬老的情形。杨力以小见大,用他那饱蘸着对众多空巢老人无限同情的笔墨,将现代社会人们对空巢老人关注存在的问题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一波三折,跌宕之美

清代李渔曾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从审美角度来说,小小说务必满足读者的美感心理需求,不然就会失去读者。小小说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反映复杂的社会内容,发挥自己的功用, 赢得读者的青睐,就必须在结构上做文章。小小说作者常常采用一波三折的故事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百万悬赏》就体现了这一特色。主人公苏老丢失爱犬,悬赏一百万,于是很多人来领赏。小男孩也来领赏。苏老给了小男孩母亲存折,悬赏事件算是结束。出人意料的是,派出所却出面了,因为苏老子女看出苏老悬赏重金找回的那条狗不是真爱妃犬,苏老的解释再次出人意料,他坦承知晓小男孩的假冒,却甘愿相助,因为他内心缺乏子女关注的温暖。作品在跌宕起伏的叙述中,深深吸引了读者,打动了读者。

四、强烈对照,震撼之美

朱光潜先生在《无言之美》中说道:“丑非不美。”在现实生活中,丑一般包含着不健全、残损、不正常、扭曲等与人类的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相悖的意义,会带来不快、厌烦、焦虑或者愤怒等审美感受,让人经受负面的情感煎熬。然而,丑一旦进入艺术作品中、成为审美的对象,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百万悬赏》中小男孩为母亲治病做出最大努力是作者赞赏的,是一种美,苏老兑现诺言也是一种美;苏老子女为省心花钱敬老甚至连家都很少回,是我们贬斥的,是一种扭曲的尊老敬老。懂得尊重孝敬老人的小男孩与昧了良心的苏老子女一对比,我们不由内心震颤,深深思考:现代社会为了挣钱可以不顾年迈的父母在老家相守吗?我们该如何尊重孝敬父母?每一个读者都应扪心自问,进而改造自我,调整自我。文学的丑,也正是在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个人、改造世界,个人或者社会的精神面貌也得以调整、改观过程中,产生美的价值,变成了美。

五、言语简洁,朴实之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文章言语简洁,首先指文章要精炼,用最简单最为经济的文字,表达出应该表达的最丰富的内容;其次指文章文风朴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百万悬赏》语言精炼准确,一方面全文叙述没有多余的闲笔,语句简单明了,文意清晰,二是作者刻画人物时采用“白描”手法,用简洁朴素的对话,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例如:“如果这个百万悬赏能够换回你们做子女的良心,我认为,值!”看似看似乎平淡的一句话,却有着对小男孩的肯定、对子女的失望以及期待、对自己做法的认同等丰富的内含,既简洁朴素,又自然含蓄!

“尺幅千里”“寸铁杀人”。《百万悬赏》一文,虽然化繁为简,描述平淡,没有任何的渲染与评价,但在一波三折的故事中表达出了一种对人生对人性的思考,这一思考关乎我们每一个体,震撼人心,发人深省,具有鲜明的美学意蕴与价值。

[1]朱光潜.无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钟文斌(1964.7-),重庆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副教授,基础部语文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周光林(1975.7-),四川金堂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杨力空巢意蕴
一次“探险”带来的思考
他的“左手”
星期一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