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6-01-27沈岩明政协瓯海区委员会

消费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区级公立医院医疗

沈岩明 政协瓯海区委员会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沈岩明 政协瓯海区委员会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公立医院运行机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立足当前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建立新的公立医院分类管理制度为切入点,提出了推进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改革发展 对策建议

一、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定位不明确,财政投入不足

与省、市级优质医疗资源相比,我区3家区级公立医院起点较低,基础相对薄弱,缺乏专科特色,加上各家医院的发展定位不明确、医院与社区卫生同时运行的模式等因素,限制了区级公立医院的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市场竞争力不强。同时,由于区级财政财力有限,在医疗器械采购、人才培养资金、基本药物资金、公共卫生资金以及政策性补贴等方面无法完全按照要求足额保障,影响了医改进程。

(二)编制设计不合理,人员配备不足

目前我区3家公立医院兼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标准,所需的352名人员编制均已到位。但若按照核定床位与工作人员1:1.4配置的标准,医院人员配置远远不足,缺编严重。除去已经核算编制的150张床位,剩余的170张床位应配置医院编制238个,加上各家医院开设的结核病、狂犬病、美沙酮等特殊门诊,需要增加额外增加编制15~20个,编制缺口总计253~258个。

(三)人才引进受限制,人员流失严重

新医改后,各医院门诊量大幅增加,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但编制、工资待遇等因素,使区级医院原有人才流失严重、新进人才引进受限导致医院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无法满足日常医疗需求,大大增加了医疗风险。如绩效工资后,工资总量受控,医务人员多劳不能多得,严重挫伤了工作积极性。据调查,超过52.71%的人对绩效工资明确表示不满意。如区第二人民医院至今已有近30人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和医疗骨干辞职离岗。

(四)公益性质未充分体现,突发应急能力有欠缺

新医改的目标是群众的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以及社区康复服务落实到基层医院解决。新医改后,我区公立医院体制机制不顺,缺乏客观公正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各家医院的住院量、手术量均明显减少,康复业务也没能有效开展,公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急诊科、儿科、感染科技术力量薄弱,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疲于应付,难以组织开展有效的应急应对,存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漏洞。

二、对策和建议

(一)尽快明确区级公立医院的发展定位。立足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从区级层面尽早做好我区公立医院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区域设置,明确各区级医院的发展方向和定位。建议将区三医定位为具有一定规模和等级的综合性医院,集中精力加大扶持力度,为辖区群众提供基本的公益性服务,承担区内各类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任务;区二医定位为具有1-2个特色的专科医院,做精做深专科特色,保障医院在日后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特色优势;区人民医院的资源与上述两家医院整合,仅保留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逐步实现区内医院和社区的服务功能分离,各自独立发展。

(二)大力解决区级医院人才短缺问题。建立和完善医学人才引进、培养的长效机制,根据实际需求,科学设置区级公立医院事业人员编制,充实医务人员队伍。适当放开专业人才及学科带头人的引进政策,为高技术专业人才引进建立绿色通道。建议参照《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温州市市级直属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和温州市市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调整办法的通知》(温政办〔2011〕153号文件)以及《瓯海区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温州市市级直属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和温州市市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调整办法的通知》(温瓯政办〔2011〕134号)文件精神,即“财政保障比例50%以下的单位,允许按基准线水平50%的比例内浮动”调整区级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政策,体现多劳多得,更好地调动工作积极性。

(三)建立财政保障制度。逐年加大财政专项投入,探索建立公立医院财政补助的量化指标和长效机制,保障财政投入的可持续性,特别是要确保大宗医疗器械采购、人才引进、医改配套经费、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补助,确保医改各项措施能够落实到位。

(四)建立医院现代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现代医院法人治理机制。成立相应的区医院管理委员会,完善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机制,还医院用人自主权、业务管理自主权,形成医院发展决策、执行、监督相对独立又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增强医院向纵深发展的活力。

(五)提高公立医院的综合实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和义务人员在职在岗培训,组织医务人员参加学历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等,保持医务人员技术梯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帮扶指导和人员培训的机制,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建立区级医院与省市级医院疑难病例会诊、重大病例转诊的工作机制。鼓励区级公立医院与在温的省、市大医院采取合作、组建医疗联合体等多种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协作关系,逐步形成城市大医院——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技术帮带平台,增强技术实力,建立一支专业人才队伍,以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六)强化医院自身管理。一是继续完善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将医务人员工资收入与医疗服务质量、技术难度、成本控制、群众满意度等挂钩,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优先提高临床一线护士和医师工资待遇水平等基本权益,使他们成为医改的主力军。二是加强预约诊疗服务,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推广临床路径管理和优质护理服务。三是落实医药费用控制措施。全面推行收费公示、费用查询和一日清单制度,实施临床使用评价监控和定期通报制度,遏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

猜你喜欢

区级公立医院医疗
天津市总多项举措推动“区级工会加强年”工作落地
保定市首家县区级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莲池区揭牌
推进报台网深度融合 做强区级融媒体中心
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
公立医院的管与放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县区级社情民意调查方法初探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公立医院“联”还是“不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