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中部四省经济区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

2016-01-27郑兰祥

关键词:四省经济带竞争力

李 伟,郑兰祥

(1.安庆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2.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1)



长江经济带中部四省经济区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

李伟1,郑兰祥2

(1.安庆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安庆246133;2.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31)

摘要:安徽、江西、湖南和湖北中部四省,地缘上邻近,发展水平相当,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对其进行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中部四省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社会竞争力、经济竞争力、创新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辐射竞争力5个方面36项指标组建新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各城市竞争力进行定量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省会城市武汉、合肥、南昌和长沙城市竞争力较强,安庆、孝感、咸宁、黄冈等十个城市竞争力较弱。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中部四省;城市竞争力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2.006

城市群经济区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和产业分工合作的高级区域空间形态,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流动和统一市场体系的最佳途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之初,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了以珠三角、长三角为核心的两大城市群经济区。之后,国家实施调整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推动中东西部区域的协调发展,相继提出了中部崛起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由此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呈梯度有序推进的大繁荣阶段。而如何把由东向西的区域空间格局的发展梯度有序连接起来,取决于是否可以找到一条横贯东西、沟通南北和通江达海的发展主轴线,而长江黄金水道就是符合这样一条东西有机连接、南北良性互动的横向发展通道。于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正式对外印发了关于《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重要文件,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沿江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将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1],从而打造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长江经济带覆盖着整个中国的1/3省市,包括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和上海等11个省市,其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1/4,达到205万平方公里,而且其人口总数和GDP总值均超过了全国的40%[2]。这一战略的提出,一方面结束了安徽省“东张西望”的政策格局,使其成为“长三角”成员之一;另一方面也使得“中三角”的发展格局得到了提升,有利于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的协调发展。虽然如此,安徽、湖南、湖北和江西作为“长江经济带”上地处中部地区的四个省份,由于在地缘结构上的邻近和发展水平方面的接近,将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和合作,所以中部四省如何在长江经济带这一大战略视角下取得快速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研究课题。

基于此,本文对处于长江经济带“龙身”的中部四省经济区,包括“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35个城市的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选取经济竞争力、社会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辐射竞争力等5个方面共36个指标组成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因子评价模型分析其城市单项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并进行比较研究,试图通过对其竞争力的探究来研究中部四省的协调发展机制、产业转移与聚集、完善立体交通体系、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构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为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和竞争布局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中部四省经济区是指“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四大城市群,该区域以武汉、合肥、南昌、长沙四大省会城市为核心节点,涵盖黄石、黄冈、鄂州、孝感、仙桃、咸宁、潜江、天门、株洲、湘潭、益阳、岳阳、娄底、衡阳、常德、鹰潭、九江、上饶、景德镇、抚州、新余、吉安、宜春、马鞍山、铜陵、芜湖、池州、安庆、滁州、巢湖、宣城等共35个城市,占地面积约44万km2,总人口约为1.53亿,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18%和11.16%,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0 262.52亿元,分别占中部地区的51.73%、全国的11.6%[3];与沿海和其它经济区相比,它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被誉为今后15年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地区之一。中部四省经济区,作为长江经济带这条巨龙的“龙身”,能够在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成为向东连接长三角、向西连接西部区域、向南连接珠三角和向北连接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空间格局中的重要新兴增长极。中部四省城市群凭借其厚实的产业基础和独特的发展优势,发挥其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横贯东西互动态势和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等功能,必将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总体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4]。

研究方法是基于因子模型分析方法对中部四省经济区的城市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因子模型分析方法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的主要方法,意在分析多维变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它的优势在于采用降维手段将具有信息重叠交叉的多维变量指标进行客观地简化归类,使得含有明确意义的少数公因子变量能够最大化的表征原变量指标之间的相关信息,且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变量数据间的大部分特征,因此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使用。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研究众多变量的内部依赖关系,将密切相关的变量列为同一类,一类变量代表不可测的公因子,再用若干个公因子表示原有众多变量之间的基本信息,即对所研究的具体问题,利用降维技术提取少数几个公因子变量来取代原来问题中的众多变量,并且这几个公因子能够最大程度地表达出原始指标变量间的信息。因此,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克服因研究问题的指标数量过多以及指标间的信息相关性强等所带来的定量分析评价复杂以及结果不准确等问题,同时,在因子模型分析过程中,新提取的公因子变量也具有较为明确的解释意义。近些年来,由于统计分析软件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使用,该方法被成功地应用于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为复杂的多元分析处理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工具[5]。

本文所选取的数据均来源于2012年度的相关统计年鉴,主要包括《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湖南统计年鉴》、《江西统计年鉴》、《湖北统计年鉴》以及其它相关城市的统计年鉴,部分指标数据还来自于相关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城市环境统计公报》,较少部分数据来自于相关省份或城市统计局的官方网站。

二、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具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实施经济区城市竞争力合理评价的关键,应能够体现出城市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影响力及其主要内容。国外学者提出的关于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模型有钻石模型[6]、WEF-IMD模型[7]和Linnamaa城市竞争力模型[8],我国学者提出了弓弦模型[9]和城市价值链模型[10]。本文依据上述评价模型,结合中部四省经济区的区位特点、经济状况、产业基础和发展阶段,构建了一套由一级目标层、二级准则层和三级指标层构成的分层递进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框架见表1。该体系中目标层是单一目标层,反映了经济区内一个城市竞争力综合指标的度量;准则层是依据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模型,提出了城市竞争力的五大核心要素,即经济竞争力、社会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辐射竞争力,它能够综合涵盖城市经济、社会、生态、潜力和辐射力等方面的竞争水平;指标层则须能够测度五大竞争力要素各个方面的影响因子,共包括36项计量指标,通过这些计量指标数据的具体实施来分析和评价城市竞争力的质和量,从而获得中部四省经济区内城市竞争力的比较结果。

表1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根据因子模型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步骤,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9.0对该经济区内的35个城市的所有指标数据进行因子检验和处理分析。首先,针对收集到的各指标变量数据实施KMO因子分析,检验其可行性。一般情况下,当因子分析检验的KMO值大于0.7时方可对所研究问题进行因子模型分析。其次,依据公因子提取原则获得各指标变量间的公因子,通常提取原则是依据主成分分析法中默认的特征值大于1和累计方差贡献率等进行筛选确定。再次,利用旋转因子载荷矩阵采用回归分析法计算公因子得分。最后以各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在所有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中的占比作为权重系数,从而计算出各个城市的单项竞争力,即二级准则层五个单项指标的评价得分。然后依照同样方法,以单项竞争力变量的指标值为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获取各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分值,即中部四省经济区内各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排名结果。具体各城市单项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的评分值及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就经济竞争力而言,35个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可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排名前4位的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个城市,其经济总体实力很强,承担着引领其它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任务;第二梯队为排名第5至第15名的十一个城市(见表2),这些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是中部四省经济区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它城市属于经济竞争力较弱的第三梯队,其经济发展处于劣势地位。从四省区域各自的城市经济发展整体排名结果来看,湖南省排在第一,江西省则排在最后。

就社会竞争力而言,排在前六位依次是武汉、长沙、铜陵、合肥、南昌和马鞍山,其评价值均大于0.5,值得一提的是,铜陵和马鞍山因得益于南京都市圈的辐射作用,表现出很强的社会竞争力;其它城市的社会竞争力处于较弱层次,其评价值均小于0.3。从四省区域各自的城市社会发展整体排名结果来看,湖南省仍然排在第一,江西省处在最后。

就环境竞争力来说,排在前五位的城市依次是上饶、九江、新余、景德镇、宜春,其评价得分均大于0.5;而排名靠后的城市包括长沙、武汉、合肥等。显然,经济相对不够发达的城市,其环境竞争力具有较明显优势,而长沙、武汉、合肥等经济发达城市,在环境竞争力方面却稍逊一筹。这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如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齐头并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四省区域各自的城市环境发展整体排名结果来看,江西省跃居第一,而湖北省则排在最后。

表2 中部四省经济区城市竞争力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评分及排名

就创新竞争力来说,排在前四位的城市分别为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其综合得分均大于1,这些城市的教育、科研和创新水平高,人力资源丰富,科教实力雄厚,表现出了很强的创新竞争力,而其它城市排名则较为靠后。从四省区域各自的城市创新发展整体排名结果来看,湖南省排在首位,江西省则排在最后。

就辐射竞争力而言,武汉、合肥、长沙、南昌这四个城市位于前四位,其评价得分均大于0.3。这四个城市作为中部四省经济区的省会中心城市,凭借其发达的交通网络、人力资源、物流和资金流等占据了辐射竞争力的前列。排在后十位的城市依次为巢湖、铜陵、黄石、咸宁、抚州、新余、景德镇、鹰潭、潜江、鄂州,它们的得分均小于-0.3。从四省区域各自的城市辐射发展整体排名结果来看,湖南省排在第一,湖北省则排在最后。

表2中最后一列给出了这些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情况,其中武汉、长沙、合肥、南昌、铜陵、芜湖、株洲和马鞍山列总排序中前8名,其得分均大于0.3。这些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创新能力以及辐射能力等优势。另外,从中部四省的整体排名情况来看,湖南省的整体竞争力优势最强,其排名均值为14.5。江西省和安徽省处于较优的整体竞争力水平,其排名均值分别为16.556和17.222。湖北省所辖城市的城市竞争力排名靠后较多地拖累了该省的整体竞争力,使其竞争力处于较弱地位,计算其排名均值为23.333。

四、政策建议

1.从战略高度确定协调发展思路,有效避免恶性竞争所带来的内耗

目前,中部四省仍然处于各自为政的发展状态,这种行政区划下的以各自省会城市为发展中心的城市群发展战略,必然使得在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地域位置邻近的四省中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承接国际与国内产业转移过程的竞争表现尤为明显,这种竞争严重地阻碍了四省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没有进行资源优势互补的整合、没有以自身优势为依托的错位发展思路,就难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立体交通布局、市场体系整合以及产业融合与集聚等方面有所作为。为此,中部四省需要集社会、生态、经济、文化、行政于一体建立新型战略高地,形成“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驱动长江经济带中部四省城市群的发展。具体措施有: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形成高层规划的区域合作发展战略。横跨四省的区域合作只有也只能是在结合四省实际的情况下,在国家层面上进行顶层方案设计,唯此方能具有可操作性。建议将国家发改委在2013年已经启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继续进行下去,并且结合“指导意见”中安徽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对原规划作出相应调整,但是仍然需强调四省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二是建立跨省的区域合作机构,形成合作机制的常态化。借鉴欧盟区域合作的成功经验,由国家层面如发改委牵头,成立在行政级别上高于四省相关部门的跨省发展部门,如区域政策事务部、区域交通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等,彻底打破原来省域经济割据发展的局面。

2.加强省会中心城市建设,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的发展格局

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珠三角等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已充分证明,发展中心城市并发挥其引领带动和辐射的作用是成功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中部四省一方面要继续做大做强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个省会城市,对这四个城市在财政经费和重大事件的承办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使其在国内的综合经济实力排名有所提升,同时利用其旅游等资源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另一方面还要逐步实现这几个城市部分功能、产业和生产环节的转移与扩散,逐步推进中小城市向专业化和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体系健全的发展格局;第三,四个省会城市之间要加强协调,四个省会城市的联动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在产业布局协调、优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

3.完善产业补偿与共建机制,形成产业协调互补的合作格局

一是中部四省要明确自身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四省的产业应该依据自身的优势形成错位发展、重点突出的发展战略,如武汉可以重点发展钢铁和光电子产业,合肥发展家电和化工建材,南昌发展光伏和大飞机零部件,长沙发展工程机械和新材料等行业。

二是中部四省要形成产业链发展战略。四省在产业结构上有相似和重复的方面,如武汉、合肥和长沙的汽车产业就处于竞争发展的格局,这势必会造成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消耗。所以在汽车产业这样的同一产业链上的竞争,可以形成差异发展、突出优势,形成在同一产业链上的分工合作,建立长江经济带中部城市群汽车产业战略联盟,构建一体化的整车和零部件产业链,最终形成既共建又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是四省需加强产学研方面的合作,形成共同发展的创新机制。四省科技力量雄厚,高校数量众多,其中有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一批高水平的院校,科技人才云集。四省可以探索允许省会城市依托自身优势交叉建设大学科技园、科研孵化基地,形成产学研的跨省合作,提高四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持续高效的创新支撑。

4.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便捷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根据“指导意见”的内容,整个长江经济带需统筹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快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加大多式联运交通的发展,最终建成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性立体交通走廊,以此来加强对长江经济带交通方面的支撑。为此,四省可以规划建设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品字形、放射状”省际交通网络,建成省会城市之间,省会城市与关键城市之间的便捷快速的交通体系。同时,打破原有物流的行政区划割据,实现海关、物流园区建设的协调一体化格局,为产业分工协调发展搭建快速交通和便捷物流的平台。具体措施有:

一是四省省会城市应加强铁路交通合作,形成以武汉至广州、合肥至武汉、上海至昆山、昌吉赣等原有客运铁路专线为主体,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四省省会城市间高铁等城际铁路的快速通道,如长沙至南昌、九江至合肥、武汉至九江之间的城际铁路及合肥至武汉的高铁改造,率先实现四省省会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体系,建成四城市快速互达的2小时交通经济圈。

二是四省需依托黄金水道,加强水上交通合作。加快建设长江流域武汉到安庆航段6米水深以及该流域武汉到岳阳城陵矶段4.5米水深的航道工程。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推进一些支流,如湘江、巢湖、汉江、赣江流域航道的整治,最终建成长江经济带中部区域规模化港口群,并以此为依托联合起来积极争取直达欧洲铁路货运专线以及国际航空客货运航线的开辟[11]。

5.积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形成跨界一体的长江流域综合治理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受到格外重视,已成为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和市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的重要衡量指标,同时也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一。为此,中部四省需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并举,保持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格局,探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一方面,四省要根据2013年2月达成的《武汉共识》,在生态保护方面进行联合攻关。依托长江沿线、环洞庭湖、环巢湖、环鄱阳湖等核心区域原有农业发展模式和得天独厚的水生资源,积极探索绿色环保的发展道路,开发绿色公交、绿色食品、绿色照明、绿色旅游、绿色建筑,形成“五绿一体”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四省还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方面的合作联动,尤其是四省环保部门的联动在长江水域保护的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建议由国家设立四省联动的区域巡回环保部门,该部门可直接对国家环保部负责,以此形成对长江黄金水道水资源有效保护的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宗和.国务院印发指导意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陆海开放新走廊[N].中国海洋报,2014-09-26(A1).

[2]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4-09-25)[2014-11-10].http://money.163.com/14/0925/10/A7007HCL00253B0H_all.html#p4.

[3]李伟,杨国才.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城市竞争力综合比较与时间演化分析[J].暨南学报,2014(10):77-86.

[4]陆大道.建设经济带是经济发展布局的最佳选择——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J].地理科学,2014(7):769-772.

[5]朱建平.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陈峰.城市竞争力研究—以江苏沿江八市为例[D].扬州:扬州大学,2007.

[8]喻晓.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9]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0]徐康宁.论城市竞争与城市竞争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2(5):1-6.

[11]长沙合肥南昌武汉达成共识高铁互通共推一卡通[EB/OL].(2013-03-05)[2014-11-25].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2013-03/05/content_28131247.htm,2013-03-05.

责任编校:汪沛

收稿日期:2014-07-15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2-0024-06

作者简介:李伟,女,辽宁葫芦岛人,安庆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郑兰祥,男,安徽凤阳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资助项目“转变和完善政府承接产业转移职能-以皖江城市带为例”(SK2012B293);安庆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之政府职能研究”(SK201012)。

猜你喜欢

四省经济带竞争力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我在大西洋四省
智慧医院建设大情景下的现代急诊急救中心设计浅谈——衢州中心医院(四省边际中心医院)设计分析
“三区三州”(四省藏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迪庆举办
水稻德优8号的特征特性及“四省”丰产栽培技术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战略应对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