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达佩斯大饭店》
——一位作者导演的完美升华

2016-01-27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041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3期
关键词:韦斯大饭店布达佩斯

苏 靖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041000)

牛靖晶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041000)

《布达佩斯大饭店》
——一位作者导演的完美升华

苏 靖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041000)

牛靖晶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041000)

被称为新一代比利·怀尔德的青年导演韦斯·安德森,以其电影作品一贯的个人风格被冠以“作者导演”的名号,2014年,安德森新作《布达佩斯大饭店》于87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荣获最佳影片提名,再度令其名声大噪。影片不仅将其私人化的标签再次标注在新作之上,且在原有的创作手法上于叙事结构、镜头构图、场面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完美升华,为全面理解韦斯·安德森独特的“作者导演”风格提供了参证。

韦斯·安德森;《布达佩斯大饭店》;作者导演

一、“作者论”与“作者导演”

电影“作者论”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初显端倪,巴赞曾指出“电影的价值来自作者,信赖导演比信赖主演要可靠的多。”随后,巴赞在《电影手册》上以“导演即作者”的创刊主题引发了一场关于电影“作者”观念的探讨。而电影“作者论”这一概念真正的提出是在1954年1月的法国《电影手册》第31期上,特吕弗发表了令其名噪一时的文章——《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继特吕弗之后,电影批评界的很多相关人士开始追随特吕弗的主张。他们将选择的标准定为“导演个性”和“影片风格”,认为电影要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在结局的设置上要倾向于不完满,且影片要具有游戏式的基调,另外在拍摄过程中多采用传统电影所禁止的电影手段,由此来突显导演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二、《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作者痕迹

1.个人浪漫主义风格

韦斯•安德森是一位偏爱高饱和暖色的导演,他通过大量使用浓艳色彩来凸显故事的戏剧性,使观众通过色彩感知故事的浪漫与梦幻。在他自导的八部影片中,除却1996年的《瓶装火箭》和1998年的《青春少年》两部影片色彩比较朴实无华之外,其余六部影片均表现出了鲜明的色彩变化,其中以《水中世界》《月生王国》《布达佩斯大饭店》最为典型,而《布达佩斯大饭店》尤为突出。影片中的色彩极其鲜艳明亮,宛若一个绚丽童稚的梦,在色彩的运用上丰富了观影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且从故事情节到镜头的空间应用,色彩都起着装饰和过渡作用,使观众在色彩的变化中深刻体会影片不同章节所表现的不同意味。影片开场的大片红色地毯映衬着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气派和繁华,象征着尊严与荣光;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员工们身穿一致的蓝紫色制服,象征着严谨与高贵;意外死亡的伯爵夫人之子与杀手的黑色礼服,突显于众人之间,象征着贪欲与自私;这些色彩的应用酿造了整部影片的情感氛围,打造了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情境,在一场浪漫的编制中,激起观众的无限遐想。

2.非常规摄影手段的使用

韦斯•安德森力求将每个画面保持对称,同时使镜头极具纵深感,在他的影片中,经常体现出非常贵的拍摄手段,而这些对传统摄影技法的反叛正是韦斯•安德森鲜明个性的体现。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对称构图仍是随处可见。此外,摄影机大量的横向移动,快速的平摇移动弥补了大量纵深镜头导致的横向画面丰富度的缺失,使得影片呈现出立体的视觉效果。且在影片的人物对话场景中,导演摒弃了传统的正反打拍摄方法,采取了违背轴线原则的快速摇移,使得安德森的反叛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3.致敬和隐喻

韦斯•安德森在作品中安置的致敬和隐喻数不胜数,他也由此被贴上“致敬狂”的私人标签。在他之前的电影中,迈克•尼科尔斯、菲茨杰拉德、塞林格等许多名人都被其一一致敬。谈及新片《布达佩斯大饭店》,韦斯•安德森坦言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恩斯特•刘别谦的触动,而影片故事层面则是受到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启发。而为了表达种敬意,导演使得影片中拉尔夫•费因斯的扮相与茨威格本人尤为相似,以此来抒发对斯蒂芬•茨威格的缅怀和纪念。

三、作者导演风格的升华

1.精致的叙事结构

《布达佩斯大饭店》于影片的开头设置了四重空间。影片开始于记叙一位女孩,她神情庄重的来到老撸茨公墓,去膜拜敬爱的作家。令人不解的是,这位作家的石像上本应该呈现名字的位置却仅仅雕刻着“作者”二字,下面附加“为了忘却的纪念,我国瑰宝级作家”的话语。随后,女孩将自己的一串钥匙挂在了这位无名作家的石像上,拿出一本名为《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书开始阅读,她将书翻过来,书的底面赫然印着此书作者的照片,照片中作者的眼神专注地看着镜头。紧接着,时空切换到1985年,坐在书房里的作家以同样凝重的表情注视着镜头,以一段颇有意味的文字作为开场的旁白,随着旁白的终结,时空再次跳转至1968年,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年迈的zero(雅丹•穆斯塔夫)向当初正值壮年的年轻作家讲述自己的故事,跟随着讲述者的叙说,时空第三次切换至1932年,影片主人公古斯塔夫和zero的冒险故事正式开始。影片的开场以层层倒叙的方式,历经三个不同的时代,通过三个不同的叙事人,交相呼应、收尾相接的追述了人物和他们所处时代背景中的精彩故事,人物之间的联系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关系密切,带动了情节的演进,正是这个层层嵌套的结构形态使得影片大为增彩。

2.构图风格的升华

韦斯•安德森影片中对称构图的巧妙使用为其赢得了无数褒奖,他意图通过定焦摄影和对称构图使得电影空间更加扁平,演员经常被放置在画面中央,体现出画面的呆板,从而为观众营造一种远离真实的空洞与虚无。而影片《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导演与几处构图处故意打破构图的平衡与对称。如古斯塔夫目送伯爵夫人离开布达佩斯大饭店时,画面边缘切割出来懂得那个瘦小的擦鞋童;又如故事的结尾,当伯爵之子在布达佩斯大饭店追赶小零女朋友时,爱德华•诺顿扮演的警察突然从画面的右方伸出一个脑袋,无辜地望着观众。此种故意打破的平衡并非韦斯•安德森对一贯的对称构图的摒弃,反之是巧妙的升华。对称构图扁平呆板的视觉效应目的是为打破银幕空间的真实,而在此基础上稍稍添加的破环,使得导演以一种悲悯的喜剧风格把一个被倾轧蚕食的童话世界更加精致地安防在这个扁平虚假的二维空间中。

四、结语

如今的主流电影携带了更多的时代印记和商业气息,却丧失了电影作为艺术的原创性,作者电影淹没在崇尚“标新立异”的潮流趋势中,光芒暗淡。《布达佩斯大饭店》如同一针强心剂,以导演一贯的极致的个性化唤醒了睡意朦胧的电影艺术界。韦斯•安德森并非想在乱世里谱写个人主义史诗,他只是始终保持着骄傲的姿态站在电影艺术的道路上,于每一部作品中进步与提升,使得新生代作者导演的头衔愈加光芒四射。

[1]苏牧.荣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潘天强.新编西方电影简明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毕冉.浅析《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意蕴”与“震惊”[J].艺术科技,2015(02).

猜你喜欢

韦斯大饭店布达佩斯
电影界的“强迫症之王”——韦斯·安德森
河北云瑧世纪大饭店有限公司
布达佩斯:多瑙河畔的明珠
布达佩斯之梦
舞蹈剧《丝绸之路》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上演
韦斯·安德森与《布达佩斯大饭店》
世界泳坛第一传奇英雄:约翰尼·韦斯穆勒
新摩登
哈尔滨香格里拉大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