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勋伯格歌剧《摩西与亚伦》的思想与社会内涵
2016-01-27特种作战学院510500
杨 阳 (特种作战学院 510500)
浅析勋伯格歌剧《摩西与亚伦》的思想与社会内涵
杨 阳 (特种作战学院 510500)
歌剧《摩西与亚伦》是勋伯格的一部重要作品。在其复杂而独特的十二音音列的音乐形态之外,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歌剧中角色形象的塑造和歌剧内涵的哲学意义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文章就这三点展开论述,而在歌剧内涵的哲学意义上则着重从现象学层面进行解析。
摩西与亚伦;勋伯格;创作意图;角色形象;现象学
德语歌剧《摩西与亚伦》(Moses und Aron)是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同时,它也是一部未完成的歌作品。勋伯格原定为一部三幕歌剧,在完成了脚本和前两幕的音乐后,由于种种原因,第三幕一直未能动笔创作音乐。因此,在以后的演出中,也常常将其作为两幕歌剧来演出。
歌剧题材取自《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的故事。摩西,被上帝选择,并被要求成为他的先知。亚伦为摩西说话,他被要求讲述上帝的指令即摩西能思考却不能言说的。摩西与亚伦相聚在荒野,这是他们追求的不一致就立即凸显了出来。当听到新的上帝的消息的时候,人潮涌动的人群从欢呼雀跃地挥手期待渐渐转向冷嘲热讽地愚弄。亚伦为百口莫辩的摩西说情,在一首以色列人坚定了他们新的身份的凯旋进行曲中,第一幕结束了。一个简短的幕间曲唱出了摩西已经离开人群很久,登上了西奈山接受上帝的启示。第二幕开始了,摩西已经去了四十天之久,人们认为他已经死了。犹太人群失去了信念,他们开始造反。亚伦在人们的压力下为他们铸造了一头金牛。这个长大的、金灿灿的金牛,被放在第二幕的正中央,金牛的存在彻底地发了以色列人群的物质欲望和拜金行为。人们自杀、抢劫、谋杀,并杀掉四名处女作为他们新的“上帝”——金牛的祭品。当摩西从山上下来时,看到这疯狂的一幕,气愤至极,而金牛,在摩西的呵斥中忽然消失。这时,摩西和亚伦开始了长时间的争执,摩西认为亚伦背叛了信念,而亚伦则坚称人民需要一个偶像去理解,实际上摩西也使用了偶像:刻有律法的石板——《摩西十诫》就是他们的一个偶像。第二幕最后,摩西因他笨拙的口舌而被孤立了,很受挫败。
《摩西与亚伦》产生于1930-1932年,正直二战前夕,欧洲冠冕堂皇额政治下纳粹浪潮日益涌动。而作为犹太家庭出身的勋伯格创作《摩西与亚伦》并不是偶然。
一、作曲家创作意图解析
勋伯格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但父母在勋伯格出生前边来到奥地利并生活了一段时间,所以刚出生时勋伯格身上并没有带有强烈的犹太教的色彩,由于自小生活在欧洲社会,并接受了大量西方教育和西方思想,为了更好地融入,1898年勋伯格转信基督教。同无数沉睡中的犹太人一样,勋伯格的犹太民族意识也是在遭受到反犹浪潮的切肤之痛时被唤醒起来的。1921年的月亮湖事件使他感受到周围环境对犹太人的排斥,更加认清了自己的犹太人身份,种族对自己不可磨灭的印迹。1926年-1933年,勋伯格受聘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成为其教授,在这里,勋伯格度过了一生中境遇最好的时光。而即使在这段最好的时光里,他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犹太人,尤其是希特勒上台以后,反犹主义逐渐猖獗,犹太人在这次法西斯的浩劫中经历的苦难正如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前生活在埃及的犹太人。摩西将犹太人带出埃及,建立自己的家园,这本身就反映出勋伯格渴望和坚信犹太人获得自由的愿望。以色列学者阿巴•埃所说:“不论摆脱外国的压迫,还是从贫困和屈辱中解放出来,人们总是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壮丽场景象征一种可能的变化,即奴役将转化为自由,黑暗将变为光明。”可以看出这更是所有犹太人的愿望。勋伯格作为一位作曲家,得以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表达出犹太人民的愿望。
二、歌剧中角色形象塑造解析
从摩西、亚伦和以色列人在歌剧中的形象塑造来说:摩西是信仰的坚定追随者,他对信仰的笃诚和坚守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都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而亚伦有现代人的特点,信仰不算坚定,经常动摇,犹豫不决。这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以色列人民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主要的人物形象”,对于他们来说,摩西和亚伦,必须实现他们神圣的预言。对于现代社会的自由主义思想来说这是令人不舒服的,不过勋伯格的人民是“被拣选的人”。诚然,他们有很多的缺陷,但是他们集体的声音和那个来自天国的声音是最类似的,不论在多声部的多样化、势不可挡的力量还是在音乐意旨的丰富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三、歌剧内涵的现象学解析
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说过,现象学必须是一种本质存在的理论,不同是在打交道,只同先验地还原的现象打交道。现象学必须撇开时空中的实在世界,返回到具有永恒无限性的非实在性质的人的价值和意义。胡塞尔提出要彻底从根本的本源开始,要把知道迄今为止人们已接受的所有确信都悬搁起来。现象学必须终止对现象世界的任何观点,从没有任何前提的零点开始。海德格尔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超验的意向,对真正的存在、对神性的自我的确信。
歌剧中,摩西和亚伦的根本冲突在于思想和形象的矛盾。一种绝对的信仰如果要人们所接受,必须具备相应的可理解性:然而信仰一旦迫于这种需要进入感知领域,其超验价值便会不可避免地遭到降解和削弱。亚伦从可理解性出发,提倡形象(包括偶像)的功用;当形象也无能为力时,还可以求助于神迹。摩西则断然否行任何对上帝或信仰的再现;他主张不惜一切来维持信仰的绝对超验性;他激励推崇纯粹的内省沉思,几乎等于承认——上帝拒绝表达。第三幕的情节完全跳出了圣经的蓝本,亚伦之死在勋伯格的改编中标志着信仰中思想对形象的胜利,然而也标志着思想和形象乃至更为宽泛的意义和表达之间的这种自相矛盾贯穿全局始终,其解决方式只能是戏剧冲突其中一方的死亡。
[1]郑英烈.《摩西与亚伦》的创作背景[J].黄钟,2011(4).
[2]王婷婷.勋伯格的宗教思想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D].中央音乐学院,2007.
杨阳,硕士研究生,特种作战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