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皮兰德娄作品中的人生课题

2016-01-27杨涵棋中国传媒大学10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7期
关键词:反思人生

杨涵棋 (中国传媒大学 100000)



谈皮兰德娄作品中的人生课题

杨涵棋(中国传媒大学100000)

摘要:皮兰德娄是一位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剧作家,对荒诞派戏剧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后世的戏剧研究者多对其作品中的“戏中戏”结构的巧妙运用赞誉有加,然而他对于人生课题的探讨也同样不容忽视。本文将从皮兰德娄的人生观念这一角度出发,并从荒诞背后的人生反思、在抗拒中追寻意义以及对于人的复归的期冀这三个层面对其笔下的世界进行探讨。

关键词:皮兰德娄;人生;反思;追寻;复归

皮兰德娄一生创作了40多部戏剧作品、300本小说以及7本诗集,这些作品也为他带来了世人的赞誉以及诺贝尔文学奖。他笔下那些怪诞的人物、离奇的情节、独特的结构都是服务于他所要表达的、对于生命的崇敬,并映射了他对人和人生的独特思考。

一、荒诞背后的人生反思

皮兰德娄的剧作中充满了怪诞的情景、被异化的人,在这背后却暗含了他对于真实和人生的独特思考。在他的笔下有这样的一个世界:处在社会中的人分裂、异化、又异常的孤独。他们有时需要一个面具,自己无奈的躲在面具之下。没有人能够解救面具后面的自己,整个世界都充斥着非理性。《亨利四世》中,青年侯爵卡尔洛•狄•诺里在化装游行时被情敌所伤而发了疯,自以为是他之前所扮演的角色亨利四世。当他清醒过来的时候,周遭一切都已经变化,情人也变得快要认不得,青年伯爵在“面具”的掩护下刺死了情敌。只有躲藏在面具之下,伯爵才敢这么做。正因如此,他永远都无法摘掉这个面具。此时,面具也具有了双重意味:一是为疲惫的本我提供躲藏之处,搁置与现实的距离。二是成为阻碍人获得真正自由的障碍。看似疯狂的情景背后却存在着现实依据:残酷的社会现实促使皮兰德娄给剧中人设置了这个“面具”,他们必须要依靠伪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面具既有隔开现实的遮挡功能,又有束缚人的本我的作用。人的一生可能会戴上各种不同的假面,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不断的改变,处在社会中的人与人需要不停的使用面具做出平衡才能维持关系。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意义。

皮兰德娄还将现实与虚境融合、模糊时空概念,力图表现人生的完整性,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为我们展现了人生的本来面目。皮兰德娄的戏虽然在表面看起来有些支离破碎、逻辑出错,但事实上恰恰反映了人生的多个侧面,使得人生这一命题在舞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点在《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出戏是典型的“戏中戏”结构。当导演和演员正在排戏时,六个“剧中人”出现并请求导演给他们排戏,于是他们演了起来。这样一来,演出和现实的距离被打破,剧中人和演员一同出现在了舞台上。此时,简单的观演关系之中又多了一个层次,即演员和角色的关系。角色是内核,演员是外壳和表现形式。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戏剧艺术的假定性,演员的表演可以被视为一种不同于现实的虚境。而剧中人的出现将这个虚境实化了,剧中人本身承担起了虚境。这就将现实与虚境彻底的融合在了一起,造成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剧中人与剧中人之间、剧中人与演员之间都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关系,叫人难以清晰的分辨开。皮兰德娄的手法看似杂乱无章,却有着清晰的脉络可循,他是以怪诞的角色和情景来重现真实的完整性,因为现实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杂乱、非理性。变幻的舞台情景就是人生的表象,角色表演的内容即是人生的本质,二者结合表现出人生的完整意义。

我们在他滑稽而讽刺的戏剧作品中找不到那些规范的条框、找不到严肃而沉重的枷锁,却能在矛盾而飘渺的表达中窥见他独特的哲学韵味。

二、邀请思考:在抗拒中追寻意义

通过《亨利四世》《六个寻找作家的剧中人》等作品,我们不难看出,皮兰德娄对于“追寻”这一主题的关注。他的小说《寻找自我》,着重探讨了人对于真正自我的追求。真正的自我也就是心灵的自由、灵魂所在。小说中的女演员在迷失了自我时,渴望找到真正的自己。她是在舞台上迷失的,但最终她却发现真正的自我就是舞台上的自己。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但并非毫无意义。她能够做到从对人生困惑转为愿意觉醒、再到去追求真实的自己,都是一种主动性进步。因此,女演员最后达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复归”。这说明皮兰德娄的观念并不等同于萨特所主张的人生无意义,他是通过一种反叛、抗争的方式,促使人们思考,进而追求自我。

皮兰德娄的戏剧不同于古希腊戏剧中的命运悲剧或者性格悲剧,他并没有在为人物提前制造遭遇。而是反过来从人本体出发,置于怪诞的场景中,叩问自己。他的戏剧不是为了情节而设置人物,是为了人物自由的行动而出现了情节。这种“为人物”的倾向表现了他对于人的重视以及人类灵魂内核的探讨。皮兰德娄笔下的人物敏感而多疑、孤独而无奈,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在寻找本我。这种写法反而更加纯粹,更加能够打动人。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有这么一个观点:人都是分裂的、不完整的,自然人受感性冲动所控制,人想要上升到理性的、完整的人必须要经过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够让人真正自由,将本能与理性相结合,受游戏冲动所控制。皮兰德娄虽然没有收到席勒的直接影响,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和席勒观点的某种相似之处,即追寻某种平衡。他们都希望以优秀的作品带领人们达到灵与肉的统一,构成完整的人。在皮兰德娄的作品中,我们似乎总能看到“不完整的人”。以寻常的眼光看,他的作品并不能称作是传统意义上的“美”,甚至有的地方还很“丑”:他的作品不是标准化的完美结构,甚至有些说不通。人物也常常有种颠三倒四的感觉。但在他怪诞而又离奇的戏剧场景中,角色的意味被上升到了哲学角度,我们在难以置信的情节、个性独特的人物中感受到了心灵的震颤。高潮的迸发一下子将“丑”崇高化。因此,他的作品可以成为带有美感的作品,实现了由丑到美的转化,具有了审美意义以及诗意。我们在欣赏他的艺术作品的同时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感发。观众被这些夸张表现所震撼,从而开始思考人、人生。戏剧家不需要直接告诉我们事情的答案,而是在唤醒我们发现美与人生真相、并在人生过程中不断思考的权利。这对观众是一种邀请。

即使皮兰德娄对于寻找自我是抱有一点消极的态度——《亨利四世》的尾声中,侯爵不得不继续装疯的结局是作者悲观态度的表现——但他却始终对人生问题的答案抱有期待并不断尝试。

三、对于回归的期冀

皮兰德娄称自己为“混乱之子”,他凭借自己独有的风格和方式,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人本体复归的渴望。皮兰德娄厌倦了人生的面具,拒绝被打上标签,这种观念甚至反映在他的遗愿中。他的第二条遗愿是这样说的:“我去世以后,不要给我穿上任何衣服。让我赤身裸体,只需裹上一条床单。床上不要放鲜花,不要点蜡烛”。1他的一生都在为剖开人生的表象、假面做斗争,因此他才想这样做,向原始与真实回归是他人生观念的第三层面。

在作品里,他对人们要回归人的本体的渴望表达的十分明显,但这个过程是痛苦的、艰难的,在有些时候还是难以达到的。在他的长篇小说《已故的帕斯卡尔》中,主人公帕斯卡尔死了两次,第一次是“被死亡”,由于别人的疏忽,他利用这个机会去了外地开始新的人生。看似他已经逃离了自己本来的人生轨迹,殊不知这一切都在控制之中,到了最后,他还是发现了自己并不能逃出枷锁这一残酷的现实。这位控制者被作者归为某种机制。“确实存在有那么一种机制,在那种机制之下,我们每个人——我再说一遍——都是自己的傀儡……只要有面具就有缺陷,只要不是赤裸裸就有缺陷”。2作者的意味很明确:所有的面具都不是人本来就有的,而是在人生的过程中被套上的。只要是面具,就会被控制、不纯粹,进而由于挣脱不开而失去本我。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岌岌可危的自由本我的渴望。

在他所作的《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前言中,皮兰德娄声称剧中的人物是由一个叫做“幻想”的婢女带来的,他本人并没有去寻找人物、是人物自己找来的。而当他试图在这些人物身上找到存在的意义时却失败了。按照常理,这出戏应该不可能出现了。但皮兰德娄选择了将这个情况如实的搬上舞台:“我对自己说:‘为什么我不把一个作家的这种极不平常的情况搬上舞台呢?他的想象塑造了这些人物,他却拒绝让这些人物生存下去。他们既然获得了生命,变不甘心被排斥在艺术世界之外……既然如此,我们就让他们这些戏剧人物前往他们寻常去的地方,让他们走上舞台吧,让我们看看结果会怎么样吧’。”3这不仅不代表皮兰德娄的妥协,而是他有意为之,这恰恰证明了他作为一个剧作家的态度:一种想要体察人生世事的悲悯情怀以及渴望看到某种结果的倾向。因此,这出本不可能上演之戏才得以上演,这背后隐含了皮兰德娄想要探索的人生课题的答案,表明了他对于人本体复归之后的结果的期待。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4不同的意味和不同的形式构成了缤纷多彩的艺术。意味和形式这两者都是由作者巧妙而独特的构思组成。皮兰德娄无论是在其深刻的内容上,还是在其极富张力的形式中,都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优秀剧作家的自我修养。他透过具有革新性的作品,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研究视角。皮兰德娄笔下怪诞的场景、巧妙的台词、困顿迷茫的人物无不表现出他对这个世界的“另类裁决”,他是在以这种方式审视现实,诉说人生。

注释:

1.皮兰德娄:《皮兰德娄精选集》,吕同六译,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630页。

2.同上,第523页。

3.周华斌,周靖波主编:《西方剧论选(下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554页。

4.参见克莱夫贝尔《艺术》。

参考文献:

[1]皮兰德娄,吕同六译.皮兰德娄精选集[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

[2]皮兰德娄,吴正仪译.戏剧二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潘薇.欧美戏剧发展史[M].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

[4]廖可兑.西欧戏剧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5]席勒,张玉能译.审美教育书简[M].译林出版社,2012.

[6]周华斌,周靖波.西方剧论选[C].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7]李丽.《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的复调叙事结构[J].林区教学,2007(6):26-27.

[8]刘娜,张蔚.论皮兰德娄戏剧结构的怪诞性[J].当代戏剧,2007(5):18-20.

[9]潘书文.荒谬世界中的辛酸笑声——皮兰德娄作品中的幽默主义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南京师范大学,2001.

杨涵棋,中国传媒大学2014级戏剧戏曲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反思人生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独一无二的你
黑白人生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