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似与神韵
——浅析形似与神韵的对立统一性

2016-01-27韩梦利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21004

大众文艺 2016年7期
关键词:统一性神韵

韩梦利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321004)



形似与神韵
——浅析形似与神韵的对立统一性

韩梦利(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21004)

摘要:形似和神韵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从古至今,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之一,有的画家认为形似重于神韵,有的画家认为神韵高于形似,还有的画家认为形似神韵同等重要,而这些争论都离不开形似与神韵的对立统一性。

关键词:形似;神韵;对立性;统一性

在《说文解字》中,“形,象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分偁之,實可互偁也。”古人口中的习语“观天象,看地形”,象和形实则可以互称。神字是这样解释的:“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申,甲骨文作,像天空中闪电的样子。”天神在人们的心中是万物的创造者,打雷闪电则是人们认为天神在发怒,“神”是人们在心中幻想出来的一个至高无上,完美无缺的没有具体形的形象,与人们的心息息相关。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形和神的特点:“形为视,神为心”。那么,形似与神韵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形似和神韵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从对立的方面来看,一种是处于统一体中形似和神韵的差异性,另一种是形似发展到的一定阶段,神韵乃是形似发展到的高级阶段,还有一种是形似和神韵的对立是互相排斥,相互作用的。形似和神韵最明显的差异性,即是“形是揭示事物外延的,因此说它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揭示事物内涵的、因此说它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就像一群人站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作品前,有的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带有神秘感,有的人说她的笑带有讽刺的味道,但肯定不会说蒙娜丽莎是个男人,所以说具体的,外在的形可以给人带来可观的确定的判断,而隐含的,抽象的神韵则可给不同的人们以异样的感受,当然这是从再现的角度来看的。

在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序》中:“自玄黄萌始,方图辩证。有形可明之事,前贤成建之际,遂追而写之。”也就是说,从天地形成之际,就有了形的产生,形的产生则意味着绘画的诞生。在作画过程中,先由眼睛看到的形在绘画主体的大脑中经过主观的处理,再反映到画面上来,所以对于形似和神韵的先后关系,便一目了然。由此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形是神韵存在的必要条件,“神无形不存”。但近现代有些画家借:“若昌之作,则不特取其形似,直与花传神者也”(北宋《宣和画谱》卷十八),去否定形似存在的必然性,认为只要有神韵就足够,神韵可以创造形。我们不妨去思考一下,我们在观察事物神韵的同时,难道不正是通过肉眼所看到的形似的基础上所传达的神韵么?事物的本身就是形,无形何谈神韵的存在。东晋时期是中国绘画由形似转向神韵的转折点,“画家兼雕塑家戴奎觉得中国画‘古制朴拙’‘不足动心’,矢志要变法革新”,谢赫评卫协云:“古画皆略,卫协始精”。谢赫对卫协的作品评价很高,把他的贡献视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但对现代的研究者而言,这句高度的评价无从考证是否客观,因为现在没有保留有卫协的任何一件作品。这个时期的人物画得到了发展,顾恺之的“传神论”则是由形似向神韵转变的重要代表理论,也是第一部专门阐述“以形写神”的理论著作。在他的《魏晋胜流画赞》中,是这样论述形似和神韵的关系的,“美丽之形,尺寸之制,阴阳之数,纤妙之迹,世所并贵;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者,玄赏则不待喻。”他的以形写神论,并没有否定形似的重要性,并且暗示了神韵是形似的高级阶段,人物画毕竟注重神韵才不会凸显呆板,无味,如西汉《淮南子》云:“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在宋代,出现了重形似的院体画和重神韵的文人画。院体画是由五代画家黄筌工整、富丽的工笔画为主导的一批讲究法度,强调形似的风格流派画家,邓椿云:“盖一时所尚,专以形似。”(《画继》)但他们并非只要形似不要神似。由于北宋的院体画是为宫廷服务的,反映的是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五代画家黄筌的花鸟画题材多取材于宫廷的珍禽异鸟、名花奇石。他的花鸟画造型准确生动,色彩丰富浓艳,笔致工整细腻。沈括《梦溪笔谈》中评曰:“妙在赋色,用笔极精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这种笔线语言的性灵,色彩的韵律,展现出一种逼真而生动的境界。文人画则是由一批有知识、文化、修养的文人,他们的绘画重神韵,欧阳修云:“古画画意不画形”,苏轼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黄庭坚云:“妙画骨相遗皮毛”。由于文人画家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情怀,他们当中还有很多诗人,所以他们善于借物抒情,借物寄思,多借绘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情绪;到了明清时期,文人画的观念与宋元时期没有大的分歧,如徐渭云:“不求形似求生韵”“舍形而悦影”。也有画家认为形似与神韵同等重要,如李卓吾主张“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沈宗骞云:“天下之人,行同者有之,貌类者有之,至于神则不能相同矣……然则为神故,又不离乎形”;形似是肉体,神韵是精神,无精神的肉体如行尸走肉,无肉体的精神是不存在的,在清朝钱泳的《履园画学》中有:“故凡古人书画,俱各写其本来面目,方入神妙。董思翁尝言:董源写江南山,米无章写南徐山,李唐写中州山,马远、夏圭写钱塘山,赵吴兴写苕檐山,黄子久写虞山是也……故品格超绝,全以简澹胜人,即是所谓本来面目也。”也就是说,绘画的最高境界在于在形似的基础上表达神韵,形似与神韵同等重要,把握二者要适度,过分注重神韵便“江南山”无江南山之形,过分注重形似便“苏人”无“苏妆”之神。形似和神韵的对立既是相互排斥的,也是相互作用的,近代的吴昌硕认为:“画岂在貌似?作画不可太着急色相之间。”他认为绘画的生动,灵气在于神,而过分求形似,神韵就会相对缺失,过度注重神韵,画面便会形不似形,“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似与不似”概括了形似与神韵的对立统一关系,形似和神韵的矛盾点创造出了新的绘画风格:意象。

对于形神的论述,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早期的绘画阶段是重形似,以逼真,写实为美,愈到后来愈重神似。虽然院体画重形似,文人画重神韵,但他们都不会否定神韵和形似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所谓神韵,对所绘人物、花草、山水的神韵应当不掺杂绘画主题的个人看法,情绪,要客观真实的描绘出绘画客体在一定情景之下的一定神韵,如此,正如黄宾虹所言“山水乃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写生只能得山川之骨,欲得山川之气,还得闭目沉思,非领略其精神不可”。要很好地把握形似和神韵的对立和统一性,就要求绘画主体自己去领略自然。

参考文献:

[1]葛路著.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2]周积寅著.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9.

[3]王世襄著.中国画论研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7.

猜你喜欢

统一性神韵
因材出新写华容 尚古生意传神韵——品读曹暇的花鸟画
中国民族声乐之神韵构成因素的几点思考
神韵秀逸 意趣妙生
汪 洲作品精选
墨舞神韵
建筑的统一性与独特性的展现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统一性分析
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质量标准驱动”的高等教育改革:演变、特征及启示
通过“同案不同判”浅议司法统一性问题
试论中国梦视野下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与人民性统一性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