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时代非物质设计中“物”的转变

2016-01-27刘晓丹中国传媒大学100096

大众文艺 2016年7期
关键词:数字媒体虚拟现实

刘晓丹 (中国传媒大学 100096)



数字媒体时代非物质设计中“物”的转变

刘晓丹(中国传媒大学100096)

摘要:在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中,设计活动从一开始的人创造物——设计出功能和形式兼具的产品,到人创造生产物的“机器”——人设计物让使用者可以随心所欲制造自己所需要的物,再到人创造“媒介”——人设计物让使用者可以随心所欲制造虚拟的物,并可以满足随时改变的意愿,是一个整合物质和非物质的过程。

关键词:非物质设计;数字媒体;物的转变;虚拟现实

人们的生活因为设计而变得与物的关系更加密切,设计活动古来有之,对于设计的定义也一直因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变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还是工业同盟,对于设计的认识大多集中在功能和形式的关系的平衡上,二战之后,设计的定义开始广泛和复杂,被视为解决功能、创造市场、影响社会、改变行为的手段。进入信息化社会后,设计的对象也开始由现实走向虚拟,又开拓了一个新的广阔世界。设计定义的不确定性来源于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人们需求的多元化,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人们对于“物”的需求也随之产生变化,设计这个创造性实践活动把科学技术和艺术统一于功能性的“物”,以创造性的形式美感来表现功能,解决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设计是跟随人的物质需求和情感需求而不断革新的创新活动。

随着科技的革新,设计的存在形态也极大地丰富着,“非物质设计”概念的提出不仅揭示了工业设计中物质存在的精神性,也使非物质设计如添双翼,在现实与虚拟的世界自由翱翔。西方当代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人类将无生命的和未加工的物质转化成工具,并给予它们以未加工的物质从未有的功能和样式。而这种功能和样式是非物质性的:正是通过物质,才能创造出这些非物质的东西。”1非物质主义设计是以提供服务的信息社会为前提,以“非物质”这个概念来表述未来设计发展的总趋势:即从物的设计转变为非物质的设计、从产品的设计转变为服务的设计、从占有产品转变为共享服务。非物质主义不拘泥于特定的技术、材料,而是对人类生活和消费方式进行重新规划,在更高层次上理解产品和服务,突破传统设计的作用领域去研究“人与非物”的关系,力图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物质产出保证生活质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2在数字媒体环境下非物质设计大放异彩,作为设计对象的“物”的形态一直发生着改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与“物”关系的转变

1.从长期到短暂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物的需求从过去的长期占有被迅速消耗所取代,人们在工业社会迫不及待地换新的产品,永久性产品被暂时性产品所取代,产品的纯用途被多功能取代。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指出:“在一个物质匮乏的社会里,需要与‘纯’用途息息相关……在一个物资充裕的新社会,个人往往能享受许多短期性的需要。”3工业化大生产让人们有了一用即弃的观念,人们对产品长期持有的观念被瓦解和动摇,新材质的出现让产品的物理形态发生极大改变,人们对产品占有的热情也逐渐降低。

2.从接受到创造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活动,人是千差万别的,人的需求也是有着天壤之别,虽然在物质丰富的工业化时代人们可以选择的产品种类繁多,人们能各取所需,但人们选择的“物”是被固化的,人们只能选择市面上有的东西,而不是选择和自己想象中完全吻合的产品。在数字化时代,人对物的选择是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转变过程。日渐成熟的3D打印技术改变了人选择产品的方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完美的产品制造,设计的任务变成了对制造“物”的母体——3D打印机进行设计,使用者通过这个机器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产品。3D扫描及打印技术虽还未普及且存在对伦理道德底线的挑战,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必将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3.从物寄生于人到人机共生

在数字化之前,“物”是作为服务于人的功能性实质产品而存在的,设计师和受众的关系仅仅因为实质产品这个“物”的存在而联系着,实质产品的更新或者消失则意味着他们关系的改变或者终结。虚拟现实技术出现以后,无论是设计者还是使用者都和虚拟的“物”紧密联系起来,他们的关系因为虚拟的“物”而更加紧密起来:人和人的实时沟通,人对物的瞬时创造,虚拟现实技术让设计产品从工业化大生产的共性走向个性定制。虚拟现实系统能通过交互装置系统让观众满足多重感官需求,带领使用者进入一个超越时空的虚拟世界。制作软件的不断创新让虚拟的世界越来越真实,甚至超越现实中“物”的真实和实际功用,非凡的人机交互体验让人与物的关系由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人们在没有物质实体的虚拟世界里尽情宣泄情感,体验奇观,甚至创造自己想象中的理想国。

二、自然物与人造物,物质属性的转变

设计即是意味着改造,是把自然物变成人造物的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日益完善,在数字化社会发展的日趋成熟的今天及未来,作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流及沟通介质的“物”已经从“真实”走向“虚拟”,针对真实物质的设计已经渐渐转变为非物质设计。在物质社会,人造物具备自然的本质:具有可触摸的实体性,它具备自己独有的材质、温度、色彩以及形状等,设计对物的改造并没有让它从物理空间消失,产品总是以它独有的形态存在着。在非物质社会,产品的非物质设计从其附加值——优美的形态给人精神愉悦从而产生的提升品牌价值的获益,转变为从实体走向虚拟的物质属性的转变。

在数字化时代,物质产品变成了“超级产品”,越来越成为一种多功能的复合“媒介”,承载着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糅合虚拟和现实的各种功能,融在人们血脉里。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观点越来越被证实,数字设计产品作为人的延伸,已经把解放的手脚,用来方便迅捷地操作数字指令,“一触即发”的数字交互社会把真实物与虚拟物有机整合,多功能集于一体,每个产品可以如中枢神经般发出指令,完成人们的需求。如Mqurizio Morgantini所说:“第三千年的产品将是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它们是否仍然远离身体,还是唾手可得,还是将变成身体的部分或零件?”4

如果说设计为“机器”作用的3D打印技术因道德和伦理的约束而无法普及,那么作为“媒介”的虚拟现实技术则预示着人们创造“物”的新的革命。在虚拟世界里人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展开丰富的想象,沉浸于游戏,赞叹于奇观。这种不受物理限制的虚拟世界让设计可以自由发挥,设计产品将是一物多用的超级产品。

三、真实物与虚拟物,功能与情感的糅合

艺术的发展总是和科技的创新密切关联,在艺术实践中,艺术家的创作与物质实体是分不开的,无论是一副画作,还是雕塑、建筑,总是受空间、时间和物质属性所约束,作为工业化生产的“设计”更是如此,进入数字时代,虚拟技术打破了传统的设计模式,在虚拟化的时空里,实体的物被信息化处理,变成可以控制的电子变量,虚拟现实技术让“物”冲破时空限制,具有可复制性、随时随地的瞬时满足性等特征,设计实践可以通过计算来创造“物”的形式和功能,人对物的体验则更加个人化。

设计是与人的需求相联系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人的需求不仅仅包括物质需求,更包括情感需求。在数字化时代,真实物是媒介,虚拟物是产品形式,满足人们情感需求,体现人性关怀。迅捷的网络技术让物和物,人和物的距离越来越缩短,人们想得到的产品,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能立刻被满足。对于物质满足来说,足不出户进行购物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目前人们依然努力地缩短顾客和商品之间的时空距离,比如冲破交通拥堵的无人机送货服务。对于精神满足来说,数字化可以满足人们的一切非物质需求,甚至可以对现实物进行仿真模拟,虚构出现实中存在的物从而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比如顾客想马上品尝橙子的味道,一个橙子在农业社会需要从种植到收获,然后再经过复杂的交换才能获得,在工业社会,人们也需要去实体店购买,而在数字化社会,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实现触觉,味觉和嗅觉的超现实仿真,可以瞬时体验橙子的口感和味道。这并非物质满足,当人们并不是在生理上需求一个橙子所带来的能量,而是精神需求橙子的味道时,虚拟现实技术就突破了“物”的障碍,让人能立刻得到满足。而虚构出对于现实中不存在的“物”,则会带给人们无可替代的高峰体验和奇观感受,把人们带入自由的幻想世界。

在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中,设计活动从一开始的人创造物——设计出功能和形式兼具的产品,产品以自身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供人们选择,无论是长时间持有还是一用即弃,物品都有其固定的形式,人们只需要选择即可;到人创造生产物的“机器”——人设计物让使用者可以随心所欲制造自己所需要的物,如3D打印机,可以把想象中的物变成实体的物并用于实际用途;再到人创造“媒介”——人设计物让使用者可以随心所欲制造虚拟的物,并可以满足随时改变的意愿,是一个整合物质和非物质的过程,未来的设计是设计师们给使用者创造仙女的魔法棒,哆啦A梦的口袋,无论是物质还是非物质产品,都是使用者们用魔法棒极具个性的情感抒发。

注释:

1.[美]马克•第亚尼编著,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2.于清华.《非物质设计的兴起与发展》.《艺术•生活》,2005-01-05.第56页.

3.[美]阿尔文•托夫勒著,蔡伸章译.《未来的冲击》.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4.[美]马克•第亚尼编著,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猜你喜欢

数字媒体虚拟现实
5G 16K虚拟现实视频传输关键技术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数字媒体技术介入地方性博物馆资源开发讨论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动画原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与前景
数字媒体的时代特征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虚拟现实炫酷来袭走出实验室坎坷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