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彩绒画将何去何从

2016-01-27苏州大学艺术学院215123

大众文艺 2016年7期

郝 隽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215123)



中国彩绒画将何去何从

郝隽(苏州大学艺术学院215123)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彩绒画的起源,并且结合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分析了中国彩绒画的状况,最后对中国彩绒画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论述,并衷心希望中国彩绒画能够长久发展。

关键词:民间传统手工艺;中国彩绒画;宗白易

一、中国彩绒画的起源

中国彩绒画来源于杨守玉女士所创的乱针绣,乱针绣来源于中国传统刺绣。中国传统刺绣的历史说来话长。刺绣和丝织紧密联系,而丝织品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日用品在生活中占据极高的地位。日益增加的消费需求使得刺绣应运而生。其一,在春秋时期。男耕女织盛行,家家种植桑麻,古人凭借其智慧掌握了科学养蚕的方法,因此缫丝水平极高,一个较好的织锦中的线能由54根丝纤维构成,在丝线发展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随着染、绣这些技法的发展,更高层次的富有艺术情趣的刺绣就产生了。其二,由于社会发展,商品经济开始大行其道,人们对于精美商品的需求逐渐加大,刺绣的出现则满足了市场的这种需求。

中国彩绒画,1972年由宗白易先生首创。中国彩绒画虽挂上“画”的名号,实际却是不折不扣的工艺品。宗白易先生是常州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女士的弟子,在师傅的影响下,宗白易先生也自发地研究新的工艺品。在上世纪70年代,宗白易先生常州乱针绣与国外绘画风格与表现形式相结合,创造了独具艺术表现力的工艺品——中国彩绒画。

在中国彩绒画创始初期,即受到人们的青睐。1975年开始批量投入市场,很快销路大增,供不应求。部分产品销往美国、日本、法国、新加坡等东西方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华一绝”。中国彩绒画曾有过这样的一段辉煌的时期,然而这份辉煌下隐藏着太多潜在的不安因素,并在不久给中国彩绒画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和伤害。中国彩绒画被卷入混乱的市场的洪流中,中国彩绒画的“噩梦”也正式开始。

二、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彩绒画

中国彩绒画的诞生和发展正好处于一个中国社会较为动荡的时期。1972年宗白易先生首创中国彩绒画,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在1978年之前,中国市场还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中国共产党在马列思想的指导下赢取了战争胜利,在国民经济从战争的阴霾中逐渐恢复过来后,国家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期总路线,为今后的经济奠定了公有制为主体的形式。后期由于种种原因,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引发了文化大革命,到1976年才结束。中国彩绒画在混乱的市场背景下起步不久迎来了改革开放,在1978年后,中国艺术市场积极对外建立交易关系,因此这个时期的中国工艺美术在国外都有不错的市场,中国彩绒画市场更是在海外市场获得一致好评后一时引发了购买热潮。据宗白易先生所说,当时评价最高的是《毕加索》和《齐白石》两幅人物肖像画,两幅作品都是来自照片。《毕加索》中描绘的的是毕加索中年时期,他穿着白色的T恤,单手撑住头,皱着眉,若有所思。《齐白石》则以一种仰视的角度展现了国内一代伟大画家的深邃,整体色调偏冷,在富于变化的颜色中却也很好地保持了整体色调的厚重感。总体来说,中国彩绒画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新奇的材料和表现方式也自然吸引了市场的关注。然而在市场混乱的前期,中国彩绒画被不良厂商利用,对中国彩绒画之后的发展埋下了祸根。在仅仅十八年后,中国彩绒画在市场上近乎销声匿迹了。

在1982年,宗白易先生调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后,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暂时中断了对中国彩绒画的研究。此时的中国彩绒画市场已大大缩小。为了不使中国彩绒画这一民间工艺毁于一旦,于1988年,宗白易先生自筹资金,成立了“常州市宗白易彩绒画研究所”。因他人在上海,只能兼职办所,靠其二儿子支撑,后来其二儿子也回上海再就业,宗白易便靠退休金艰难地维持着研究。然而,年事已高而人单力薄的他并不能挽回中国彩绒画市场的颓势。自90年代后,曾经风靡一时的彩绒画,逐渐萎缩,从此一蹶不振,现在彩绒画已经不再生产,市场上也很少看到它的踪影。

笔者中国彩绒画市场迅速衰退的原因有二。其一,由于所处时期特殊,国内市场混乱,人们对知识产权观念淡泊,中国彩绒画的仿制品在市场上大行其道。由于中国彩绒画的市场销路好,各地冒牌产品纷纷登场,迅速占领了市场。这些产品以低廉的价格和粗糙的制作进入了寻常百姓的家中,给消费者以“廉价粗糙”的泛化的工艺品形象。其二,也是最为重要的客观原因,社会风气从“向前看”向“向钱看”变化。由于西方工业浪潮的冲击,厂商将中国彩绒画进行了机械化生产,使得中国彩绒画从手工艺品变为了工业商品。作为人文科学的一种,手工艺遵循人文科学的法则,融入艺术家的艺术品位,使得手工艺品富于变化、生动有趣,而机械化生产相较而言呆板无趣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和价值,这一种只为盈利却破坏中国彩绒画的品牌形象,对中国彩绒画的长期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粗糙的制作虽然不足以完全取代手工艺品,但凭借低廉的价格和较高的性价比让这些工业产品受到许多消费层次普通的消费者的青睐,对手工艺市场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可以说,现在的中国彩绒画和许多的民间手工艺一样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缺乏资金、缺少市场、后继无人是它们致命的弱点。

三、中国彩绒画的生存和发展

(一)中国彩绒画发展现状

中国彩绒画的发展处于一个“走钢丝”的状态。

一方面,由于人文价值在现代社会中遭到忽视,在现代工业化浪潮的影响下手工艺市场大大缩减,而很多手工艺品因为诸多限制,得缺少政府的资金支持。手工艺发展缺少研究资金和宣传力度,产品认知度和创新性受到了限制,发展圈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领袖威廉·莫里斯说,手工艺“……处于不自觉的、自发的状态,尚未受到生活中粗暴的商业因素的任何影响,正是这一点使得人们很容易对艺术的崇拜形式达成理解与共鸣。因为这些平凡之美的创造者是不自觉的,他们的工作与操劳并无丧失乐趣的危险,这正是使我们深受感触并进而产生发掘手工艺的强烈愿望的根本原因”。今非昔比,如今不受商业因素影响进行的创作少之又少。从客观角度来看,手工艺品所需要手工艺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它在价值上就大大高于机器生产的工艺产品,但是当今社会对于人文情怀的忽视使得人们不容易对手工艺的价值达成理解和共鸣。中国彩绒画想要在市场上大放异彩,较为困难。

另一方面,传统手工艺品缺乏继承人。由于现代素质教育的普及,当代的年轻人较以前能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子承父业”的现象大大减少。再者,近年来传统手工艺市场不断缩减,手工艺人的待遇不高,无法吸引年轻人加入这一产业。最后则是教育问题。李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中写到:长期以来,教育部门对于工艺美术很少涉及,偏重于理论和规范,照本宣科的多,横向综合的少。义务教育中对于工艺美术的教育过少,且不注重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同学兴趣。另外,笔者还认为,传统工艺美术可以引进职高和大学,这样能在解决继承人问题的基础上帮助传统工艺美术站在一个更好的平台上。

(二)中国彩绒画的传承与发展

将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传承并发展下去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因为遭到西方文化的倾销,国内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缺乏了解,过“洋节”却不清楚端午节的来历。尽管我国近年对于工艺美术已经加强了重视,但是在民间传统手工艺这一方面还较为欠缺。自2006年国家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各级政府纷纷响应。然而随着工作的展开,申请非遗的难度越来越大。2009年,中国网的一篇报道便是:《非遗申报门槛越来越高传承超百年方够资格》。这一举措导致很多手工艺品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无法得到资金支持。

反观国外的相关政策,相比起国内要更为完善。就拿日本来看,日本是全球公认的对民族手工艺保护最好的国家。明治四年(1871年)出台第一部《古器旧物保护法》,昭和四十九年(1974年)推出的《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更是日本针对传统手工艺产业保护与振兴的国家大法。在21世纪之前,日本出台有关保护历史文化的法律文献共有七部,且在之后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完善,这些完善的法律体系对日本国内传统工艺品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保护与推动作用。

而国内对于手工艺的保护法,似乎存在不少的缺陷。以国家角度来看,国内没有针对工艺美术的保护法,仅有的是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例。然而僧多粥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民间传统手工艺在其中所占比重可想而知。在国内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国内的传统手工艺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没有政府支持的传统手工艺很难继续发展;另一方面,现在的市场上鱼龙混珠,许多不法商家盗用手工艺人的作品,手工艺人们的合法权益往往受不到保障。为了维护国内的市场秩序,促进国内传统文化的发展,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更有影响力,政府要尽快推出相关法律。

对于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人来说,首先要让传统手工艺重新回归大众视野,传统的手工艺品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创新。一方面,如要进军市场,适当放低市场价格、改良工艺品的形式势必会吸引一定的消费群体。另一方面,如要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宣传,相信新媒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体验消费的时代,传统手工艺不应该停留在原本的宣传模式上。让人们了解民间传统手工艺,体验民间传统手工艺,是让市场对传统手工艺重新进行关注的重要步骤。如果固步自封不求创新,传统手工艺容易被时代所遗忘。

资金的来源,一方面要依靠销售获得一定的资金。另一方面,政府的支持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政府的政策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要帮助传统手工艺打开市场,因此要对手工艺市场进行规范化操作,杜绝工业化商品的倾销现象。其二,学习国外在前期针对民间传统手工艺制定细化的法律条文,带给这些手工艺人更好的待遇。薪酬低下是现代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手工业的一大原因,如果政府在这方面提供支持,一方面可以帮助民间手工艺找到继承人,让民间文化得以发展,另一方面则能缓解当今社会面临的“就业难”的现状。

最后,如何培育继承人。一方面手工艺人需要降低对继承人的要求,打破陈规,让更多的人接触手工艺品。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可以将手工艺作为课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从小培养学生对于手工艺的兴趣。

谨以此文表达笔者对传统手工艺人的尊敬。相信有许多手工艺人和宗白易先生一样,虽然生活拮据却始终坚守本心,多年如一日地在工作岗位上坚持研究创作。笔者认为,对艺术的坚持从来不是无意义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在精心的发展下也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指导老师:沈爱凤

参考文献:

[1][英]威廉・莫里斯.手工艺的复兴[M].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C].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60,164,162.

[2]李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J].艺术设计,2007(2).

[3]刘志阁.外国传统手工艺保护的文化启示[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2(8).

[4]吴超.论我国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D].湖南大学,2012.

郝隽,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学士。

指导老师:沈爱凤,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