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钗黛形象与“兼美”理想

2016-01-27周长艳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010070

大众文艺 2016年7期
关键词:薛宝钗健全人格林黛玉

周长艳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010070)



钗黛形象与“兼美”理想

周长艳(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010070)

摘要:林黛玉的病态美和薛宝钗的丰腴美相互对立,实难双兼,但“可卿”兼而有之。暗示着林黛玉、薛宝钗是“兼美”理想的两维,体现出作家对“兼美”文化的构想:有情有礼,任情重礼,情胜于礼。钗黛之争,可以折射出不同时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钗黛合一,体现作家对“兼美”文化的追求和对民族性格的反思。时至今日,重新审视与挖掘钗黛形象的文化内涵,对中华民族健全人格的塑造,大有裨益。

关键词:林黛玉;薛宝钗;“兼美”理想;健全人格

一、钗黛之美:对立统一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乳名兼美,表字可卿”的仙子,她“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脂砚斋在甲戌本第五回夹评中指出:“妙!盖指薛、林而言也1。

林黛玉、薛宝钗是大观园中女儿中的“双璧”。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觉得他与别个不同,因她“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便赠予其“颦颦”的雅号。“娇花”“弱柳”和“颦颦”暗示了林黛玉的“病态美”,在清代比较推崇这种瘦削、柔弱的凄美。薛宝钗的美与林黛玉不同,比较丰腴、性感。贾宝玉看到她一段雪白的酥腕后,不觉如“呆雁”一般。病态美与丰腴美是对立之美,“可卿”兼而有之,暗示出林黛玉、薛宝钗是“兼美”理想的两维,分别具备实现“兼美”的不同特质,体现了曹雪芹对“兼美”文化的构想。

林黛玉是作家最倾心的女性形象,她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士心灵史”的象征2。结论如何得出呢?我们可以从传记研究方面来考察作家对作品中人物的态度。胡适在《中国章回小说考证》里指出“《红楼梦》是曹雪芹‘将真实隐去’的自叙”3。胡适晚年说“曹家的家庭实在是经过富贵繁华的家庭,懂得这一层,才晓得他里面所写的人物”4。

曹雪芹生于江南“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经历了家世的衰败,又“生值清代文字狱最深刻的时代”5。祖上是汉人,入正白旗。满汉混合型文化“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是用早已过时的汉族礼法来缘饰流行于满族间的那种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这使“满人的上层社会(包括宗室和八旗贵族)走向高度的礼教化”“八旗世家之遵守的礼法实远在同时代的汉族高门之上”6。

曹雪芹通过描写“女儿”的爱情、婚姻和人生悲剧来折射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僵化和传统文化的流弊。林黛玉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她知礼、行礼,但特殊的身世经历与处境使她希冀人间的温暖、不断追寻真情挚爱,不能不说歌哭无时“颦儿”是“情”的化身,寄托着曹雪芹对至情、任情的无限渴望。当然林黛玉有很多性格缺陷,如多疑、心窄、善妒等,这并没有减弱其艺术感染力,反而使其更加血肉丰满、真实可感。对曹雪芹这种打破历来“好人全好,坏人全坏”的写法,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曾给予高度评价:“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7

对于薛宝钗,不能因为宝玉说她“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蠹之流”,就认定作家对她持否定态度。其实,曹雪芹对宝钗赞赏有佳。虽然宝钗冷漠、世故,但她毕竟是十几岁的少女。薛宝钗“克己复礼”,《戚序本》第二十二回脂批曾指出“瞧他写宝钗真是又曾经严父慈母之明训,又是世府千金,自己又天性从礼合节”。她是“礼”的代表,集博学和美貌、才能和贤德于一身,比那些满口仁义道德,行为龌龊、自私虚伪的卫道者强过百倍千倍。

林黛玉是“情”的化身和代表,薛宝钗是“礼”的楷模与典范。纵观中国古代文化进程,“情”和“礼”矛盾对立,不同的时代对于“情”和“礼”的态度不尽相同。总体而然,传统文化重“礼”抑“情”。而在曹雪芹的“兼美”文化中,有情有礼,任情重礼,情胜于礼。

二、钗黛之争:不同时代的解读

钗黛之争,源于不同时代和不同读者的解读,从中可以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五四”时代,右黛左钗的倾向趋于一致,读者批判甚至痛恨薛宝钗这个“封建卫道者”,重评钗黛形象的热潮借着“新红学”的东风兴起。

贾宝玉、林黛玉反叛旧礼教的行为被扩大,他们变成了反封建、反传统的战士。薛宝钗的“品格端方”“安分从时”等符合礼法的行为被极度丑化。她成为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破坏者,“宝黛两人的深情,依着婚姻以爱情为本的理,应该成为匹配。后来生生被宝钗拆散,这是作者提起的一个极重大的社会问题,要读者睁开眼睛,看一看吾国婚姻制度的真实情形。”8。林黛玉成为完美女性的典范,佩之在《〈红楼梦〉新评》为黛玉的缺点开脱道:“不知不是心地狭窄之人,便不是深情之人。人类的性情,是自私自利的。况且恋爱两字中间,本不容有第三人。”9虽然在1923年俞平伯先生在《作者底态度》中一反当时“右黛而左钗”的普遍观念,提出“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相下”10。却没有引起时人太多的关注与反思,最终曲高和寡,孤掌难鸣。

20世纪60年代,李希凡、蓝翎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批判了俞平伯主张《红楼梦》是“色”“空”观念具体化的观点,提出《红楼梦》是“活生生的现实人生的悲剧”,会激起读者“对于封建统治者及其全部制度深刻的憎恨,对于叛逆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的热烈同情”;并对俞先生20年代初提出的“钗黛合一”观点大为不满,说“这种解释未免牵强附会”。11他们认为:宝黛爱情的悲剧和人生的悲剧“深刻揭示出封建社会制度中不合理的现象,宣判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必然灭亡。”薛宝钗被视为旧势力的代表,她最终独守空闺,是个失败者,是罪有应得。“她的不值得同情的‘悲剧’结局是决定在对新人的萌芽一代的斗争中的失败,更有力地证明了叛逆力量的不可征服,封建统治势力的围墙,已经失去了囚禁人们精神的威力,而遥遥欲坠了。”12虽然这种解读与曹雪芹的原意相背离,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样板”意识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发挥着统帅的作用,影响着读者对二人的客观臧否。对此,周思源先生谈到薛宝钗时说:“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将《红楼梦》与红学研究泛政治化,薛宝钗成了《红楼梦》人物中最大的受害者”13。

“文革”以后,研究者对宝钗的态度大有缓和、不再一贬再贬,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者们则更多地从审美角度来评价宝钗与黛玉,“反而开始更认可俞平伯最早提出的‘两峰对峙,双水分流’也就是双秀、双绝说。”14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研究者们对钗黛形象的解读趋向多样化、多元化。

三、钗黛合一:健全人格

钗黛合一,代表一种“兼美”文化,文化即人格,也代表一种理想的健全人格。纵观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各有优缺,需要对其进行客观地分析与理性地取舍。

林黛玉的天性保持得极好,不盲从、不屈服,依照“我的心”去爱、去生活。始终用冷静、怀疑的目光去审视周围人与事、制度与风俗。别人都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连大气的史湘云也不例外,唯独她从不说“这样的混账话”。当小姐、丫头们观赏漫山遍野的春花时,唯独林黛玉从花儿的命运想到了女儿的命运,拷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性格中这种不随的品质,是构建当下健全人格的必备质素。当然,林黛玉性格上有着致命的缺陷:“多心”“小性儿”。内心的多疑与敏感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进而造成人生的悲剧。

如果说林黛玉率性而为,那么薛宝钗则是依礼而为。王蒙先生曾在《钗黛合一新论——兼论文学人物的评析角度》中指出:“薛宝钗体现的是一种认同精神:认同于已有的价值标准系统,认同于孔夫子谆谆教导的‘礼’即秩序、服从、仁爱的原则,认同于人际关系的平衡与实利原则。”15

曹雪芹在第五回中初次介绍薛宝钗时,说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谓黛玉所不及。而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便是那小丫头们,亦多与宝钗玩笑。”作家对她的美貌一笔带过,偏重于叙述她的为人处世态度。在多情公子贾宝玉的眼中,宝钗“唇不点儿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盘,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她藏情露德,最会做人,具有传统文化“中和”思想的美与魅力。宝钗做得恰当好处,她顾及别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人格,也迎来别人的尊重,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当着宝玉、袭人的称赞宝钗道:“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没妨碍的。”

在人的成长成熟过程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塑造健全人格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纵观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各种人格理论,其中悦纳自己、合理地控制情绪及融洽的人际关系是人格健全的重要尺度和标准。人本心理学的先驱、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家阿德勒认为:“个人是一个整体的人,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16现代社会,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与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越来越被看重,是构成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要素。

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体现着我们民族性格的诸多方面,有优质的也有劣质的,需要批判地对待和合理地继承,汲取二者身上的精华,合二为一(钗黛合一),再与时俱进,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健全人格大有裨益。

注释:

1.美.浦安迪.红楼梦批语偏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5.

2.孙敏强.作为古代文士心灵史象征的黛玉形象[J].浙江大学学报,2001(7).

3.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上海书店出版社,1979:218.

4.宋广波.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374.

5.6.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43,183.

7.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38.

8.9.10.11.郭预适编.红楼梦研究文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64,272,246,359.

12.刘梦溪.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16.

13.周思源.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M].中华书局,2006:87.

14.辛欣.“钗黛合一”评议[J].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三辑,第337页.

15.王蒙.钗黛合一新论——兼论文学人物的评析角度[J].上海文学,1992(2).

16.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1.

猜你喜欢

薛宝钗健全人格林黛玉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王熙凤比薛宝钗差在哪里?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浅析
探究《红楼梦》薛宝钗为人处事的利弊
钗在奁中待时飞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