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岸高校幼教专业伦理课程的比较与思考

2016-01-27胡艳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15年11期

胡艳

【摘要】专业伦理素养是幼教工作者素质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高校应开设有关专业伦理素养的课程。本文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的外部支撑三方面比较了两岸高校有关专业伦理课程发展的差异,同时深入思考了大陆高校该如何进一步改进专业伦理课程与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两岸高校;幼教专业伦理;课程比较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11-0030-04

专业伦理素养是幼教工作者素质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职前培养机构的相关高校为此开设了什么样的课程?如何定位这门课程?如何实施这门课程?这关系到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是否具备判断和应对教育教学现场大量伦理问题能力的问题。为此,本文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的外部支撑三方面比较了两岸高校有关专业伦理课程发展的差异,同时深入思考了大陆高校该如何进一步改进专业伦理课程与教学的问题。

一、 课程性质比较

1.台湾地区专业伦理课程性质

《幼儿教育幼儿保育相关系所科与辅系及学位学程学分学程认定标准》是依据台湾行政部门2012年1月1日颁布的《幼儿教育及照顾法》第21条第2项规定而出台的台湾地区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将“教保专业伦理”课程与“幼儿发展”“幼儿教保概论”“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设计”等课程一起列入13项“教保专业知能课程”之中。在幼教系、幼保科学习的大专院校学生必须学习这13项专业知能课程并获32个学分,学校给出成绩合格证明之后,才可毕业并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因为有这样的法律规定,研究者搜集的台湾地区38所相关高校的“课程规划”中,专业伦理课程的开课率为100%,其中31所院校将其列为必修课程。

举例来说,台东大学对专业伦理课程的课程性质定位为:这是一门期望学生毕业后能拥有正确的专业伦理信念及解决各种伦理问题的能力,利于幼儿保教专业的成长与发展的课程。〔1〕由曾火城等合著的《幼儿保教专业伦理》在《序言》中对专业伦理课程性质作了这样的说明:专业伦理是幼儿教保团体对本身发展理想及责任的一种省思,它涉及幼儿教保团体内部及外部相关人员之间的各种伦理关系,其内涵可谓十分丰富,但却是幼儿教保团体追求内部和谐、促进专业成长、完成社会责任及实现专业理想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2〕仁德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幼儿保育科则对专业伦理课程性质作了这样的说明:是幼儿教育工作专业认同与发展之根本……必须靠教保从业人员具备专业伦理实践之能力,面对种种伦理问题才能够具有伦理知觉,建立正确价值抉择和伦理明辨。〔3〕以上表述都表明,专业伦理课程“是目前幼教或幼保相关科系养成教育非常重要之授课科目”,这门课程具有独特的情意属性、知识属性和能力属性。

2.大陆专业伦理课程性质

研究者搜集的大陆24所相关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培养方案)”中,直接列有“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或“幼儿园教师职业伦理”课程的有2所,列有“教师职业道德”或“师德与教师礼仪”课程的有6所。其中,仅有4所高校将专业伦理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课程列为必修课程。这说明,大陆高校对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的认识不甚明晰,对其课程价值认知尚处于模糊状态。

3.比较与思考

课程性质是一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它对这门课程的地位、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重要影响。台湾地区相关高校高度重视专业伦理课程,将其列为“教保专业知能课程”中的必修课。而大陆相关高校则未重视专业伦理课程的建设,长期以来,将师德培养纳入 “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可见,两岸高校对幼教专业伦理课程的定性不同,导致了课程地位的截然不同。

幼教专业伦理素养是幼教工作者不可或缺的专业素养,大陆地区的相关高校应尽快着手建立有质量的教师专业伦理课程。为建立有质量的教师专业伦理课程,突显专业伦理课程的价值和重要性,建议从“顶层设计”开始,参考台湾地区的《师资培育法》《大学校院教育学程师资及设立标准》《幼儿教育及照顾法》《幼儿教育幼儿保育相关系所科与辅系及学位学程学分学程认定标准》等文件,制定类似的法律法规。刚性规定能倒逼相关培养机构重视教师专业伦理课程的建设问题。

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比较

1.台湾地区专业伦理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台湾地区专业伦理课程的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幼教专业伦理的意义和功能,幼教工作者的专业关怀,幼教专业伦理守则,道德两难问题与解决方案,专业伦理守则在道德两难问题上的应用。台东大学“幼教人员专业伦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内容是这样表述的:探究幼教专业伦理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案例故事的讨论与分析,增进学生对教师行为表现的专业思考,联系专业伦理守则在伦理两难情境中的应用,进而探讨如何建立幼教从业人员对幼教专业伦理守则的共识,最后达到提升幼教专业的服务品质和专业地位的目的。〔4〕

从教学方法来看,台湾地区的专业伦理课程十分重注“实践取向”。为了实现课程与幼教实践的无缝对接,相关高校一般会安排两位授课教师,一位是理论型的授课教师,另一位是实践型的资深园长。教学过程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授课教师会运用典型案例、角色扮演、现场模拟等手段引导学生依据《幼教专业伦理守则》进行讨论与分享。园长则通过丰富的教学现场,给予学生更多实践上的启迪。课外,教师常常设计“思考回馈单”,内容包括:案例概要,案例中各方的观点立场,所涉及的相应专业伦理守则条款,案例中可延伸出的相关议题,伦理两难情境的解决方案与可行性,案例思考等。期末,学生还须基于亲身的幼教实践观察,完成一份幼教专业伦理宣导方案。

2.大陆专业伦理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因课程性质不明晰,大陆相关高校有关课程的内容选择较为杂乱,归纳而言,大体有三种。一是专业伦理取向。例如,浙江师范大学开设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课程,课程内容紧紧围绕“专业伦理与专业化”“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的他山之石与本土行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伦理责任与实践”等议题。二是传统职业道德取向。这类取向的课程内容大多参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用《教师职业道德》《师德与教师礼仪》等教材。三是思想品德修养取向。这类取向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在公共通识类课程的范畴下,讨论普通大学生应有的思想品德及其修养,严格说来,不属于专业伦理的相关课程。

因大陆大部分高校的专业伦理课程定位模糊,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常常以传统讲授为主,脱离幼教实践现场。同时,学生在教育实践环节中,往往更关注的是对“集体教学”“主题活动”等的观察、学习和思考,忽视在实践中对专业伦理问题的思考,导致了现场实践的去伦理化。这很可能导致学生进入幼教职场后对保教行为缺乏伦理考量和伦理关照,无法履行好专业使命。〔5〕

3.比较与思考

综观台湾地区高校专业伦理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总体而言有两个明显特征,即专业性和实践性。而大陆高校专业伦理课程内容缺乏学科逻辑依据,教学方法脱离幼教实践,无法突显该课程的专业性,显得杂乱而薄弱。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的《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将“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列为目标,将“教师职业道德”列为课程。〔6〕但政府层面的号召忽略了幼儿教育专业伦理的独特性,因而事实上这类课程往往流于形式。幼儿教育专业伦理课程的内容不仅应有具体的专业伦理行为要求,而且要阐明有关专业行为所承载的伦理价值和意义,强化幼教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在教学方法上,要尽可能运用现场观摩、案例研讨、视频学习、专题报告等形式,以提升教师对具体教育情境中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和专业判断力,从而能恰当应对伦理困境,妥善解决伦理冲突。

三、课程的外部支撑比较

高校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是需要外部支撑的,我们从学术研究、政策法规和专业组织三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

1.台湾地区专业伦理课程的外部支撑

就学术研究而言,台湾地区的学者对专业伦理的关注和研究几乎与美国同步。全美幼教协会的《幼儿园教师伦理操守和承诺声明》出台后不久就被介绍到了台湾地区。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台湾地区形成了探讨教师专业伦理的热潮,且至今热度不减。台湾地区学者对教师专业伦理的关注从教师专业伦理的重要性、内涵以及与教师专业知能、专业自主、专业尊严的关系,渐渐转移到对教师专业伦理实践问题的关注。学者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责任的认识日益深化,在《幼教专业伦理守则》出台之际,出版了十几种有关幼教专业伦理的著作,为台湾相关高校开展专业伦理的教学工作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大大提高了专业伦理课程的质量。

就政策法规而言,1983年台湾行政部门发布了《幼稚教育法》及《幼稚园教师登记及检定办法》,规定幼教工作者职前必须修习幼教专业伦理并接受教师德行考核。1995年,台湾教育行政部门发布了《高级中等以下学校及幼稚园教师资格检定及教育实习办法》,规定教师资格认定由“登记制”过渡到“检定制”,检定时必须考核幼教专业伦理素养。政策的推动和执行使得相关高校不敢懈怠对学生专业伦理的培养。

就专业组织而言,台湾学者郭玉霞认为,专业伦理准则是专业人员透过专业组织所发展出来的, 不是外行人或行外组织或机构强加其上的。〔7〕因此,台湾地区的《幼教专业伦理守则》的制订是由“幼儿教育改革研究会”组织推动的。在试用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幼教工作者都肯定伦理守则对幼教专业化的必要性,并认为如果幼教人员都能遵守伦理守则,不仅目前幼教界的混乱现象可以减轻许多,而且有助于幼教人员专业形象的树立。〔8〕《幼教专业伦理守则》成为台湾地区幼教界的行规,各相关高校对此十分重视,《幼教专业伦理守则》也成为专业伦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2.大陆专业伦理课程的外部支撑

就学术研究而言,近代学者对教师专业伦理的研究不乏真知灼见,如1939年至1948年,常道直、朱炳乾等学者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探讨教师专业伦理的文章。〔9〕1946年,常道直先生曾向世界教育专业会议提出“世界教育专业道德规约”的提案。1948年由常道直与朱炳乾共同起草的《全国教育专业道德规约》提请讨论。新中国成立后,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就幼儿教育领域而言,《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文件都有“师德为先”的提法或精神,但对专业伦理的研究稍显滞后。近年来,对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的研究热度渐涨,但研究的系统性、影响力及行业参与度相当有限,直接制约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伦理课程的建设。

就政策法规而言,教育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亦强调“师德为先”;随后出台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将“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列入考试目标。但这些规定尚未对相关高校开设专业伦理课程产生显著的影响。

就专业组织而言,制订体现幼教专业特点,符合中国文化特质的“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守则”,应是幼教专业组织的使命,但大陆相关的幼儿教育专业组织尚未完成这一使命。

3.比较与思考

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大陆高校在加强课程内部建设工作的同时,需努力寻求专业伦理课程的外部支撑。

首先,就学术研究来说,当前亟需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对国外、境外幼教专业伦理课程的建设展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2)对本土幼教一线实践层面的伦理追求进行梳理。(3)对中华传统伦理思想与现代行业专业化进行思考,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幼教专业伦理规范。(4)在幼教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与专业伦理保教实践中开展相互支撑的研究。这些研究有利于提升幼教专业伦理研究的系统性,造就研究型教学人才,进而对专业伦理课程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其次,就政策法规来说,应制订出台符合我国幼儿教育专业伦理建设和实践的规定。例如,师范生的教师资格国家考试,应将专业伦理素养列为必考内容之一,以期对高校的专业伦理课程建设和实践产生积极影响。而相关高校则应明确专业伦理课程性质,提高其课程地位,鼓励高水平专业教师开发幼教专业伦理课程,并从事课程的教学工作。

最后,就专业组织来说,可效仿台湾地区的专业组织,发起并开展行业讨论,制订专业伦理守则。事实上,在专业化的潮流中,专业组织若甘处行业边缘状态,将不利于整个行业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4〕台东大学.幼儿教育系课程介绍〔EB/OL〕.〔2015-07-26〕.http://dpts.nttu.edu.tw.

〔2〕曾火成,黃柏叡,等.幼儿保教专业伦理〔M〕.台中:华格纳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5.

〔3〕张纯子.教保专业伦理:理论与实务〔M〕.新北:心理出版社,2013:1-3.

〔5〕王雅茹.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的缺失与生成〔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EB/OL〕.〔2015-08-01〕.http://www.moe.edu.cn.

〔7〕郭玉霞.教育专业伦理准则初探:美国的例子〔J〕.教育研究集刊(台湾),1998,(6):16.

〔8〕丽莲·凯兹.与幼儿教师对话〔M〕.廖凤瑞,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9〕王有亮.《教育杂志》与我国对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早期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08,(11):50-53.

Comparison between and Thinking on Professional Ethic Courses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s in Universities in Taiwan and Mainland

Hu Yan, Bu Shemin

(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Abstract】Professional ethic accomplishment is an important and indispensable part of quality structur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articipators. Therefore, universities that are undertaking the task of training such participators should provide corresponding course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professional ethic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 Taiwan and Mainlan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course positioning, course content and teaching approach, and external support to the course. Some issues are also raised about how universities in Mainland should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ethic course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universities in Taiwan and Mainland; professional ethic; course compar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