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台的空盛满戏剧的能量
2016-01-26李旻原
李旻原
几张普通的桌椅,地面铺上了方形白面区域,黑色布幕为背景。《惊奇的山谷》,一部精彩的大师作品,就在这样简易的装置前开演。
剧中描述一位女士意外地发现自己拥有过人的记忆能力,能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将现实生活所见一切信息转化为画面印象储存在脑海之中,透过大脑联觉现象(synes-thesie)的搜寻,准确地重复叙述过去见过某位路人的行动方式,偶然听见的数字、人名、信息……然而,这样的特殊能力并未给她的生活带来益处,反而让她失去了工作,受到不断承载的记忆所苦,寻求医生的救治。被视为异类的女主角被节目商邀请演出,成为了取悦观众供人娱乐的表演者。日复一日的演出,使得她脑中的储存印象渐渐积累成山,不断与医生的交谈之间又无法获得解决之道,于是告别演出团队,回归自我得到一丝平静。最后,女主角如重生般地重新面对自我,并告诉医生希望将自己的大脑于逝世后捐出,能让医学通过研究,对于这大脑的特殊情况有更多的了解。
对人类精神大脑的探索是彼得-布鲁克近几年所关注的议题,从1992年《那个男人》、1998年《我是一个现象》到2014年《惊奇的山谷》,都是布鲁克与编剧玛丽·海伦娜·依斯坦尼(Marie-HeleneEstienne)共同探索有关人类大脑的谜样现象,与人类精神息息相关的大脑,是目前医学仍无法完全渗透的神秘器官。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大脑的机制,“必须保持一种开放和惊奇的态度,相信我们自身的奥秘远胜于科学所能解释的”。这样的相信似乎可能是种迷信,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在通过七十年剧场艺术不停地对于人的探索,布鲁克也知道,在戏剧之中我们无法给予观众任何的真理来“教育”,唯有让观众经过观戏的经验后引发自省,戏剧才能带来真正的艺术作用,“因为真理其实在我们自身”。
剧中演员没有任何夸张的演技,以一种轻柔的呼吸诉说着文本字句,将观众引领至戏中的情境。舞台上的空让人感受到演员能量的满,注视着演员的神情状态,聆听缭绕于空间中的字句。剧中的女主角并未与其他角色有所冲突,唯一的冲突来自于自我该如何面对无法删减而满载的记忆,自我辩证地提问:“人该如何学习遗忘?”演员以自在的节奏行动,在简单衣物穿脱、动作改变、道具搬动、观演互动之间,让观众了解一人饰多角的转换与情节场景的换置。左舞台边的乐手敲奏着简单的音符,虽然没有完整成调的长篇伴乐,但轻奏的单音声响却可以让演员的诉说更加动人。完全简单的形式凭藉演员自然的演技,于当下通过角色的对谈、情节的发展,诉说着许多的生命道理,显现了文本深度的哲学内涵,却没有让人感到说教意味,观众也因此能对于剧中演出的一切更加地回味,寻得自身的真理。
布鲁克的戏剧空间
彼得·布鲁克于二十世纪戏剧改革最剧烈的时代,己奠下毋庸置疑的大师之名,最为人知的必定是己成今日必读的戏剧教科书《空的空间》中所提到的一句话:“我可以选取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之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然而,总是被误解,其实这并不是一套理论的建构书写,而仅是一份经验累积之后的心得分享。理论对于布鲁克而言,仅是戏剧知识的学习增长,绝非剧场实践的必定方法,因为任何的方法体系一旦固定即为“僵化”,当舞台一切皆为空无时,我们才能超越现实形式的局限进而将之“填满”。
《空的空间》这样的想法,并非来自于刻意的构思,而是现实的考虑。布鲁克从未受过任何正统的戏剧教育,完全是依靠着自己对于戏剧的感受与直觉从事剧场实践。战后年代的物质匮乏造就了他对于演员演出的敏锐观察与戏剧文本的深度解析,未曾追求华丽绚烂或科技机器的夺目舞台,仅将演出的创作专注于“空的空间”里三个最基本的原素:演员身心、戏剧文本、观众在场。因此,布鲁克创作的过程中,如同仪式般的惯例,经常透过旅行寻求灵感,并带领剧组前往小区校园预演,听取许多不同的观众意见,再一步一步不断地与编剧、演员们修正改变,使得整体演出都能试着让多元的观众自然地走入剧中的节奏。对他而言,观众并不是真的来看有着台上与台下区分正式拘谨的演出,而是来看与演员面对面轻松自在的排练,演员通过身心的展演联系着观众的在场,在一份空的空间里,共同探索感受文本所传递的信息、意涵。
戏剧的探寻无论从任何的角度切入,总是离不开“人”的本质问题。早期的布鲁克先是艺术形式面的实验,以莎士比亚的文本为基底,开创了他独特美学形式“空的空间”。中期的布鲁克追求精神文化面的探索,研究了阿尔托残酷戏剧的理论,与日本能剧演员芨田胜弘合作成立了国际戏剧研究中心,带领团队前往非洲、伊朗等地跨文化交流,并受到神秘思想家葛吉夫(Gurdjieff)的启发。到了近期,则以个人累积的剧场经验,在巴黎北方剧院(Les bouffesdu Nord)不断通过经典或是新编的文本,来探寻人类相互共存的问题,导演了最为知名的史诗巨作《摩诃婆罗达》(Mahabharata)。直至今日己九十岁高龄的布鲁克仍有着不断创作的灵感泉源,不停地通过剧场的展演作品来阐述自己想表达的话语,探索人类未解的谜题。
大师给予的启示
“后现代”的今日,许多导演将跨文化、跨领域当成了创作的手法,于是许多令人惊艳的场面形式油然而生,造就了今日剧场艺术的精彩多元,然而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如:演员表演在舞台上大喊大叫是否就是能量的展现?舞美装置、科技投影的华丽点缀使舞美往往比戏本身还精彩?演出是否要有剧本,还是只有动作表现、诗性词句就己成情节?没有语言就是肢体剧、只有对话就是话剧、创新尝试就是实验剧、令人不懂无解的戏就是先锋戏剧?许多问题值得让现代的剧场人去深思讨论。然而在布鲁克的创作中,我们似乎也看见了大师给予我们最好的启示:简单的形式,只要关注人的自身,一个空间只要人的“在场(being present)”,就能创作出深深动人的戏剧作品,因为“一场戏就是一场游戏(A play is a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