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磊:“北大神童”仕途“转型”
2016-01-26
“我真正欣赏的不是读了书做官,而是做了官读书。读了书做官总有点把读书当敲门砖的意思,既贬低了读书也贬低了做官;做了官读书才是一种雅兴,一种大性情,一种真修炼。”
离开两年后,李书磊在2016年伊始,重回北京。
1月5日,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书磊正式履新,担任北京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再次调任北京前,李书磊并无任何在纪检系统工作的经历。而他上一次离开北京时的职务,为中央党校副校长——他在这个职位上待了6年。
严谨、低调、务实是其下属对他的评价,而其身上的文人气息则让媒体视之为“一个磊落书生”。在主流舆论看来,“文气有余而官气不足”的李书磊进入纪检系统,“或许会在加强源头治理、教育官员和预防腐败方面更有建树。”《华夏时报》如是评论道。
把羊鞭扔进了黄河
李书磊1964年出生,是河南原阳人。媒体对于他早年生活的描述,多来源于2003年,他接受《科技文萃》记者高晓春采访的一篇报道。
在这篇对谈式报道中,李书磊回忆起幼年时,称自己是“小孩儿里的文人”。相较于村里其他小孩喜欢凫水和混战,他并不怎么参与,顶多是个“出主意的人”。
李书磊当时觉得最愉快的,还是看书。“我把家里的书都看了一遍,《林海雪原》《西游记》《红楼梦》,能找到的我都看。”而做的最“出格”的事情,也就是当年在痴迷《西游记》时,为了学孙悟空,“撅断了家后院的小树,把皮剥了,当金箍棒耍”。
14岁时,也就是1978年,李书磊考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
相比大多数同龄人,他要早上4年进大学,“神童”之名由此而来。
在采访中,李书磊也曾谈及“神童”之名因何成就:小学时,他曾连跳两级,“跳级是因为在班里学的东西我大哥在家里都教过我了,听课没意思,就逃学。逃学被老师逮着,我就装病,装肚子疼,肚子疼不好查。老师告状到我家,我爸就和我哥商量,让我跳级,跳了级,课都是新的,都不会了,就不敢逃学了。”
1997年出版的《重读古典》是李书磊读《诗经》、唐诗、元曲、《三言二拍》、《聊斋》、《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的札记合集
1999年出版的《村落中的“国家”》为李书磊使用社会学调查方法后,形成的对乡村各个方面,尤其是教育领域现状和未来的分析报告
《都市的迁徙:现代小说与城市文化》在1993 年出版,是李书磊历经1990年代初闭门读书后的沉淀
而在回忆起当年听到被北大录取时的心情,他直言并没有外界传的那么夸张。“那一天,我正在黄河滩上放羊,我姐姐拿着通知书去找我,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下子终于不用放羊了。我把羊鞭扔进了黄河。”
至于选择北大,还是《人民日报》上一张照片的影响,那是北大中文系工农兵学员高红十和她同学在讨论长诗《理想之歌》的写作。高红十与《理想之歌》,李书磊“当然仰慕得很”,但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诗,也不是诗人,而是他们围着的那张桌子:桌子有光可鉴人的桌面,他们的影子映在上面。“在我眼中,那太漂亮了,太高级了。这桌子极大地打动了我,使我对北京大学产生了强烈的向往之心。”
李书磊进入北大读书时,正值文革结束后没多久,他的同班同学中,大多是高中毕业后闯荡过一阵子的人,工农商学兵五行八作的人都有,而他们带给李书磊的。“简直是一部中国社会史”。
李书磊后来谈起这段岁月时曾说,“同学们的经历与见识使我很快摆脱了中学时代通过报纸、课本认识世界的偏狭,加上当时正如火如荼的思想解放运动,我的思想与心智在不断的惊愕中进步。”
本科毕业后,李书磊考上了北大中文系的研究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的孔庆东在其文章中,曾评价这个“白白胖胖、嫩嫩乎乎”的师兄“聊起来口没遮拦,笑起来天真无邪”,但实际上他“也学到了许多老奸巨猾,但从表面上却看不出来”。“就像《西游记》里的红孩儿,看上去多么活泼可爱呀,实际上却妖法高深,非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才能看穿。”
彼时,年轻的李书磊常以一个兄长的态度给孔庆东等后辈介绍北大的掌故,和他的研究课题。即使在毕业后再相遇,他也总是号召大家读书,一副“龙头老大”的气派。
正统的中文系范儿
1984年硕士毕业后,李书磊被分配到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任教,两年后,他又重返北大中文系拿了一个博士学位,之后又回到了中央党校任教。
自1989年12月起,李先后担任中央党校语文教研室主任、文化学教研室主任、文史教研部副主任、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培训部主任,中共中央党校校务委员、培训部主任,校务委员、教务部主任。
其间,他还曾先后赴河北青龙挂职县委副书记,赴陕西西安挂职市委副书记。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李书磊频频在《读书》、《理论月刊》、《文艺争鸣》、《文学自由谈》等知名文艺刊物上发表书评和文学评论。
这些文章多以对当代文学的评论为主,特别是一些引发强烈社会反响的文学作品。如1985年,发表在《理论月刊》上的《令人警醒的喜剧——评王蒙的小说<冬天的话题>》,还有1988年发表在《文学自由谈》上的《<北方的河>精神分析》、《试论<班主任>的局限性》、《<新星>的英雄主义基调批判》等。
在接受《科学文萃》采访时,他回忆称,自己在1989年冬天到1991年冬天,于北京西郊赁屋而居。那两年间,他很少说话,只是在窗下读书。有一天傍晚,李书磊走出家门,外面正飘着大学,他就一下就想起了艾青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站在雪地里,不知为什么,我竟泪流满面。”
1990年代中后期,李书磊有所“转向”,刊发了一系列古典小说的评论,比如《<红楼>的矫情》、《<红楼>的景语》等。接着,他又开始研究唐诗、诗经等。在李书磊看来,重读古典的动因是一种情感需要,“人过了25岁,沧桑感就有了,漂泊感也有了。”
从现当代文学到古典文学,再到文化讨论,李书磊的书评一直保持着正统的中文系范儿。而相比较而言,在世纪末的这十几年间,除了一些日常的公开活动外,鲜有李书磊其他与政治相关的信息。
进入新千年以后,随着李升任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他开始有一批政论型文章发表。如《我们面临的外来文化挑战》、《文化战及其限度》、《强化文化意识 建设文化强国》和《决策和研究的互动十分必要》等。
在文坛声名鹊起的同时,李书磊的仕途之路也走得颇为畅通。
2008年12月,年仅44岁的李书磊出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彼时,中央党校校长是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
从这时候开始,李书磊读的书、读书的视角也慢慢不一样了。2009年12月,李书磊在《学习时报》上发表了一篇读书笔记:《小说中的日本官僚——读诚山三郎<官僚们的夏天>》。
《官僚们的夏天》是一本小说,在197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文章中,李书磊明确表示,这是“访日之后”,他特地从书架上挑出来的一本小说,读了两遍,希望能通过“小说情景化、细节化的特质”,来弥补自身对外国社会体认的不足。
除此之外,李书磊读此书也有政治方面的考量。“我问民主党的议员为什么自民党的大臣们会乾纲不振、受制于官僚,如果有丰富执政经验的自民党都斗不过官僚,作为新手的民主党能有胜算吗。得到的回答语焉不详。读《官僚们的夏天》倒是看出些端倪。”
有媒体评论称,这已经不是一篇简单的书评,而是政治评论了。
策划“习近平在福建”稿件
他的《为什么远行》、《杂览主义》、《重读古典》、《文学的文化含义》等一系列书籍,不少也曾跻身畅销书榜,在全国拥有相当可观的读者。
爱读书的李书磊,也号召他人多读书。他曾在文章《宦读》中写道,“不管做多大的官,不读书便不过是一介俗吏”。而这,与习近平曾经提出的“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高度契合。
自2008年就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之后的6年内,李书磊没有接受过任何媒体的采访。“严谨、低调、务实”是他在中央党校的同事对他的评价。
据知情人士透露,李书磊在任职中央党校期间,名声很好,他当上中央党校副校长后,也很少打官腔,也没有官架子,仍以学者的身份和口气与别人讨论问题。
据澎湃新闻报道,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是李书磊在中央党校具体分管的部门之一,在该部一位教师的印象里,每次党建部青年教师的读书会,李书磊几乎都会来参加,不仅仅是听,还会自己讲。“我们都很佩服他这点,虽然是文学专业出身,但他对政治学领域也有自己的学理思考。”这位教师说。
2014年1月,李书磊离开北京,转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建省宣传部长,首次真正进入地方担任实职,掌管一方文宣。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专题报道于2014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福建日报》刊登,据《福建日报》官方微信称,这组报道在时任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书磊的“亲自倡议和策划下”进行
履新3个月后,2014年4月15日,《福建日报》头版《屏山时评》就刊载李书磊的署名文章——《肝胆长如洗——再读习近平同志〈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文中称,静夜读讲话(即习近平在兰考的讲话),心中起共鸣;总书记重新阐释焦裕禄精神,赋予这一伟大精神以鲜明的时代性,意义深远。“读讲话重温焦裕禄精神,不由得想起习近平同志当年在福建所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诵读再三,无比亲切,昨日旧句,新我襟怀。”
这在日后,被视作《福建日报》启动“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专题报道的前奏。
而在2014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福建日报》连续3天以头版加二版的规模,回顾报道了习近平福建工作往事,也对其治闽的思想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性总结。除此之外,报纸还刊发了如“习近平与著名歌唱家彭丽媛结婚只办了一桌酒席”等独家新闻,以及此前没有刊登过的照片。这组稿件署名“本报采访组”,多用短句,语言平实,细节详实,被舆论认为是地方官媒再造官方话语体系的一个尝试。
据《福建日报》在2014年11月6日由官方微信推送的文章称,这组专题报道,早在2014年春节一过,就已经进行酝酿和策划了。当年4月,在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书磊的“亲自倡议和策划下”,福建日报启动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专题报道。文章还提到,2014年8月1日,在习近平八一前夕看望慰问驻福建部队官兵之际,报社在头版刊发《“我临东海情同深”——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纪事》,这篇稿子是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书磊“亲自到报社和蔡小伟社长一起对稿子逐字逐句进行了修改”。
而在调任北京市委前,李书磊还曾在2015年9月出席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的诗会时,讲话称承办本届诗会,是福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一项具体行动:“诗歌是福建重要的文脉,文化建设重在延续文脉,我们要让闽派诗歌发扬光大,让诗歌为福建文化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尽管李书磊早已成为政坛官员,但从他身上,依然能看到在北大研习文学留下的痕迹。他曾这样评论做官和读书:“古时候学而优则仕,做官的都是读诗书的人,这很好,很值得欣赏。但我真正欣赏的不是读了书做官,而是做了官读书。读了书做官总有点把读书当敲门砖的意思,既贬低了读书也贬低了做官;做了官读书才是一种雅兴,一种大性情,一种真修炼。”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科技文萃》、《华夏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