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中心农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分析
2016-01-26丰玉红
丰玉红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当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农民理所当然地成为生力军,其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首先水平必然成为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县级职教中心农学专业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提高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培育本县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农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农学专业 教学 问题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7.026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当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农民理所当然地成为生力军,其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水平必然成为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县级职教中心农学专业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提高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培育本县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农业技术人才。从教近三十年来,我始终在职教中心从事农学专业教学工作,经常参与学校和上级部门组织的听课、评课活动,对于中职农学专业教学的变化深有体会,经常为各位同行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但对于教学当中所出现的失误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此梳理一下,以供大家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直奔主题,前后内容缺乏衔接
在教学当中,我们最为常见的导入方式是这样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如此导入直接切入主题,确实节省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但是由于没有对已经学过知识的衔接性复习,学生对于新的课程内容也难以真正理解,往往辛辛苦苦地听一节课,却感觉大脑一片空白。
(二)内容设计不当,忽略了教学主题
在题目为《棉花田间管理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当中,应该重点讲述棉花不同生长期的管理要点和注意事项,结果有的教师在棉花的栽培流程上花了较大的篇幅,而这些本应该是上一节课的内容。教师这样做,过多地复习已经讲过的内容,势必会冲淡教学重点,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在教学中,温故而知新是不能否定的。但必须注意,温故的目的是为了知新,教师必须把握好温故和知新的度,由于温故而影响知新的做法是断不可取的。
(三)要求任意拔高,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都应该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符合,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但是,中职农学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理论课程,一直延续使用大学教材“精简版”的做法,教师在教学当中经常会出现教学要求“大专化”的现象。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如此随意拔高,学生如何接受得了。
(四)理念模式陈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从现实情况来看,县级职教中心的办学条件已经今非昔比,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应该随之更新,但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当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一堂课下来,学生都在教室当中面对教材和黑板,静静地听教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讲解。教师则一直在自问自答式的表演,极少甚至完全不与学生交流。如此教学,教师完全没有考虑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如何让学生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但是,如果我们能恰当地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一些影像资料,学生定然会形成较深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教学效果将会大不相同。
(五)过于重视理论考核,评价机制滞后
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中职农学教学仍以理论考试为教学效果评价的标准,过于重视理论教学的考核,这就造成了过程性评价的先天缺失。从当前来看,中职农学专业重在服务“三农”,如果仍延续过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就违背了中职教育以就业为本的原则,使教学过程性评价被忽视,最终导致职普教育难以分清的结局。因此,职教中心农学专业教学应该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原则,突出职业化的评价理念,将就业需求和行业标准引入到教学评价当中来。
二、解决策略与建议
(一)抓住教学当中的主要矛盾,使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网
教学实际上就是处理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关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所经历的是由“不知”到“知”的过程,教师所做的则是正确处理自己“已知”和学生“不知”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正是教学的主要矛盾。这里所说的“已知”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实践来看,经历过专业训练的农学专业毕业生会基本了解农业科学的概念、定理和定律,但并不能够深刻地理解其中的细节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精读教材,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网。
(二)知识与能力并重,突出能力培养
中职教师需要钻研教材,但更应该钻研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钻研教材最为重要的是挖掘教材当中所有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成长的要素。如梳理解题思路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定律,也有利于学生总结能力的提升。由于教学时间、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在学校当中只能够学到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对其日后走上社会有指导意义的还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专业能力。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其能力会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而扩展和更新,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理论实践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与其他学科相比,农学专业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突出表现为综合性和应用性上。所谓的综合性就是指农学与生物、化学、统计学等学科之间联系密切。所谓的应用性就是指农学与农业生产实践密不可分。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有限的课堂之上,而应该面向农业生产实践,建立与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实验是重要的实践环节,实验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职教中心根本没有建立富有针对性的实验科目,实验教学完全依赖于教师的直观感觉,这便给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应该重新调整实验教材的结构布局,整理和总结以往的实验内容,汇编成册,为学生的实验学习提供参考。
(四)注重执行性,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提升、探究能力的成长和专业态度的生成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机制。对于基础知识的评价可采用课堂小测、成绩累积的方式进行,对于探究能力的评价则应该重点考察学生的设计和执行能力,对于专业态度的考察则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以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然后将这些评价结果按比例整理和累加起来,就形成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结果。
(责编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