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在区域发展质量空间分析中的实现与应用
2016-01-26吴志勤张东升杨宝宝
吴志勤++张东升++杨宝宝
摘要:通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和传统主成分分析法,来突破传统研究方法的空间局限性,且结合不同等级质心点的空间位移轨迹,从而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变状况。
关键词:发展质量;ArcGIS;质心点;格局演变;山西省
一、背景概述与研究方法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最新国家行政区划显示全省内辖11个地级市、23个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经济上,截止2012年底全省国内生产总值12112.8亿元,相比上年增长10.1%;同时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411.7元,同比增长12.6%;全省财政总收入高达2650.4亿元,增长17.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66.2元,增长约21.4%。同时,县域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全省县域GDP总量达到7240.25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59.77%,相对于2000年经济增长近8倍。运用传统区域经济分析方法与空间分析GIS相结合,以此对结果进行详细展示。首先运用传统数据分析软件SPSS 19.0,分别对山西省2000、2006、2012年的12个指标数据进行连接导入到GIS数据视图中,并通过变量描述、变量抽取、变量旋转等步骤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96个县市样本各自得分。其次通过标准化后的主成分得分对各案例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各县市综合得分。
二、GIS在区域经济差异格局演变中的应用
(1)2000年:A类层次水平除各市辖区外仅有晋南的河津市,所占研究县(市)域数量比例为1.04%,质心点位于朔州市区中心;B类经济发展层次的县域有13个,其比例为13.54%,质心点位于偏关县东南部紧邻神池县;C类层次的县域高达45个,相应比例为46.88%,质心点位于临县西北区域;D类经济发展层次的县域37个,所占比例为38.54%,质心点位于兴县与方山县临界处。(2)总体上看,仅处于C、D类发展层次的县(市)数量占据全省数量的85.42%,也表明全省多数县(市)经济发展迟缓,且整体发展水平落后。
(2)2006年:A类经济发展层次的县域除各市辖区外还有6个,分别为河津市、沁水县、襄垣县、孝义市等,所占县(市)数量比例为6.25%,其质心点位于省会中部;B类发展层次的县域有24个,所占比例为25%,其质心点位于沁源县西北邻接介休市;C类县域有32个,所占比例为33.33%,其质心点位于祁县偏北地区;D类县域34个,所占比例为35.42%,其质心点位于应县东部地区,表明晋北地区经济发展越来越困难。
(3)2006年:A类和B类的县(市)数量累计增加到30个,比例达到31.25%,表明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政策的全面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明显。同时全省各县域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与政策落实的滞后性的客观限制,大多数县域仍处于欠发达水平的现状仍未改观。
(4)2012年:A类发展水准的县域除各市辖区外,还有襄垣县、柳林县、孝义市3个县(市),所占县(市)域数量比例为3.13%,质心点位于太原市西北地区;B类发展层次的县域有20个,所占比例为20.83%,质心点位于安泽县偏北部;C类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域有35个,所占比例为36.46%,质心点位于兴县东部;D类经济发展层次的县域38个,相应比例为39.58%,质心位置处于繁峙县北部地区。2012年虽然各县域经济均得到较快发展,然而A类和B类的县域数量较2006年减少到23个,C类和D类数量也均有所增加,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度进一步拉大。
综上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有如下特征:(1)整体来看,山西省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在所有的发展层次等级中,处于A、B类县域比例一直较少,绝大多数县市仍长期处于C类和D类的发展层次。(2)山西省相对发展较好的县域布局呈现略微倾斜的“十”字形结构。因布局上地形多为盆地,大多市辖区位于此结构上,道路的通达性更为其提供助推力,如大运高速、太旧高速、汾离高速等。(3)全省区域经济差异显著且有继续扩大趋势。A、B类质心点位置均整体转向南偏移,C、D类质心点均转向北位移。(4)晋北县市逐渐沦为经济发展的塌陷区。2000年后D类经济质心点大幅度位移到晋北地区,2006年到2012年质心点仅小幅度在晋北发生偏移。
三、结论
大多数经济发展缓慢,且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全省整体发展较好的县域布局呈现略微倾斜的“十”字形结构;全省县域经济差异显著且有继续扩大趋势,晋北地区逐渐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塌陷区,晋中地区发展势头良好,逐渐成为引领全省的经济主角。
传统区域经济模型分析方法和GIS空间技术的有效互补,能够更进一步对事物进行定量化的研究,且对揭示区域发展规律以及地理现象的内在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GIS的可视化分析与表达以及空间制图功能的优越性,必将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鲁凤,徐建华.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04:19-25.
[2]陈培阳,朱喜钢.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J].地理学报,2012,08:1085-1097.
[3]谢守红,谭志美,周驾易.中国县级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5,01:38-43.
[4]王少剑,方创琳,王洋,马海涛,李秋颖.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方向及影响机制[J].地理研究,2013,12:2244-2256.
[5]欧向军,沈正平,朱传耿.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2007,01:78-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