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记巴彦抗日游击队
2016-01-26丛龙海
丛龙海
九一八事变,扯下了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武装侵华的面具,同时也拉开了中国人民特别是东北人民抗日战争的大幕。一批又一批抗日武装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与日寇浴血奋战,巴彦抗日游击队就是其中一支著名的抗日武装力量。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再度记述巴彦抗日游击队的感人事迹,是对先烈们最好的纪念。
响应党的号召学生投笔从戎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就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的宣言》,号召人民群众武装起来抵抗日本侵略者。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其中,尤以在关内读书的东北籍学生最为活跃。同时,党更加认识到发展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向东北派遣大批干部,积极组织抗日武装斗争。
1932年4月,清华大学学生张甲洲得到中共河北省委和北平市委的支持,带领中法大学法学院学生夏尚志、中国大学学生张清林、北平师范大学学生张文藻、清华大学学生于天放(于九公),以及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留学、因抗议日本侵略东北而回国的郑炳文,一行六人化装成商人到达哈尔滨。当时,中共满洲省委驻在哈尔滨。由于张甲洲在东北做过国际工作,很快就与满洲省委取得联系。满洲省委经过研究,指示他们到张甲洲的老家巴彦组建抗日队伍。
到达巴彦后,几人立即开始着手组建队伍。张甲洲利用自己在家乡的社会关系,采取半公开的形式,重点争取民团等地方武装,同时动员士绅,积极联络爱国学生和知识分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和工作,1932年5月16日,张甲洲等人在七马架屯集合人马,公开宣布成立抗日游击队,根据当时地方抗日队伍的习惯,报号“平洋”,即平灭东洋鬼子之意。
实行抗日义举队伍发展壮大
巴彦抗日游击队组建之初,只有200人左右,步枪20多支,但由于队伍高举抗日大旗,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巴彦抗日游击队打出了这样的口号:“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肯打日本都欢迎。”如此一来,不仅知识青年积极响应,更多来自乡村的农民,城市的普通市民、工商业者、士兵和其他各色各样的人物,为了抗日救国走到了一起,巴彦抗日游击队的队伍迅速壮大。
随着游击队的发展壮大,对于队伍的管理和领导就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1932年8月中旬,中共满洲省委派赵尚志(化名李育才)到游击队中工作,建立起以张甲洲为司令,赵尚志任政治部主任兼参谋长的司令部。满洲省委又委派吴福海以满洲省委巡视员的身份兼任游击队的党代表。
张甲洲和赵尚志配合默契,致力于扩大这支抗日队伍。他们坚持执行游击队建立之初制定的“反日大同盟”政策,吸纳各个阶级和民族的人员共同抗日救国。同时,他们充分认识到枪支和马匹的重要性,队伍每到一处,就向当地百姓进行抗日宣传,动员说服地主有钱出钱、有枪出枪,还教育、改造落草为寇的土匪。这种做法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得游击队很快发展壮大到600多人,变成骑兵大队。另外,在赵尚志的建议下,在队伍中挑选了一批品行好、年纪轻、身体素质好的小伙子,建立了模范队。要求模范队的队员不准说黑话,不准损害群众利益,必须起带头作用,为整个队伍树立榜样。通过模范队的带动,整个队伍的纪律更加严明,风气更加良好,也使得游击队得到了更多人民群众的支持。
联合抗日力量攻取巴彦县城
1932年7月7日,日军占领了巴彦县城,并扶持组建了伪政权。而此时,游击队力量尚薄弱,还无法与日伪势力正面作战。于是,张甲洲等研究决定将队伍带到巴彦西部地区,在外围对敌作战。
经过休整和准备后,游击队于7月16日对敌伪势力占据的龙泉镇发起进攻。龙泉镇有警察所、自卫团等百余人的武装,镇上还有炮台。作了充分准备的游击队采用智取配合强攻的策略,经过一上午的战斗即攻入镇内,缴获百余枪支。游击队进镇后,立即进行抗日宣传,吸收人员扩充队伍,同时对地主、富商进行说服教育,获得了不少马匹、子弹,增强了游击队的战斗力。
经过几次外围战斗,游击队实力扩充,力量增强,张甲洲等研究后决定对巴彦县城采取行动。为了有力打击敌人,游击队采取联合友军共同抗日的策略,联系了在巴彦、呼兰一带活动的马占山旧部才洪猷带领的300余人的“才团”,又联络了“绿林好”率领的200余人的队伍,共同攻打巴彦县城。8月30日,游击队、“才团”和“绿林好”分别从三面对巴彦县城发起攻击。巴彦城内的伪军、自卫团溃不成军,抗日队伍顺利攻进巴彦县城,驻守县城东北的伪军步兵营营长沈某被当场打死,伪县长程绍濂化装逃跑时被俘。三支队伍进城后,严令士兵遵守纪律,不许骚扰百姓、抢掠财物,同时立即开展抗日宣传,还开仓放粮,赈济贫民。城内秩序井然,群众反日情绪高涨,很多青壮年纷纷要求参加抗日队伍,游击队力量进一步扩大。
进驻县城一周后,才洪猷打算收编游击队,但游击队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主张的是“联合”而不是“附和”,所以经过商量,游击队撤出县城,返回洼兴桥一带进行整顿,准备投入新的战斗。
袭击日本铁路打击日伪气焰
1932年中秋节前夕,游击队获悉呼兰境内的康金井车站有日军进驻,决定夜袭康金井车站。然而,当部队行进到康金井站,并按照作战计划布置就绪后,却发现站内并没有日本兵。原来,车站确实来过十几个日本兵,他们怕天黑后遭到袭击,已经跑到绥化县城去了。虽然夜袭康金井站没有什么战果,但对于鼓舞战士们作战的勇气有很大帮助,也为后来游击队袭击日军铁路进行了演练。
当年任巴彦游击队中队长的王英超在其回忆录中记述:“我们攻打下了巴彦县城后,我带队到呼兰北,扒了两次铁道,以阻止日寇军车通行,又到泥河车站用炸药炸毁了日本军车。”另外,日伪时期的《滨江日报》报道过两则日军装甲列车被颠覆及铁甲车被炸的消息。一则报道是1932年10月12日,报纸上记载:日军乘坐装甲列车前往呼兰、绥化等地讨伐“匪贼”,然而装甲列车行驶途中被“颠覆”,列车脱出轨道损坏,日军特务曹长头部撞伤,日军只好偃旗息鼓,将列车修好后开回呼兰。另一则报道记载:一辆由呼兰开往绥化的铁甲列车行驶到康金井站附近时,被“匪贼”事先埋在铁道下面的炸弹炸坏,有一人受伤。
队伍转战各处最终无奈解散
1932年9月,游击队从南、北、西三面合围,攻入巴彦东北的小城东兴镇。原盘踞在东兴镇的敌人不甘心失败,勾结其他一些反动武装,纠集了1000多人大举反攻。战斗打得十分激烈,赵尚志、第二大队长夏尚志等人受伤。游击队为保存实力,避免重大伤亡,决定暂时撤离东兴镇,回到姜家窑一带休整。
游击队撤出东兴镇后,满洲省委指示将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确定此后重点活动在松花江以北地区。队伍遂以安达、拜泉等县为目的地向西进发,打算与在该地活动的李克成、郑炳文(巴彦游击队组织起来后回家乡拜泉组织游击队)等会师,便于联合西部地区的李海青、邓文等抗日武装共同抗日。同年12月初,队伍行进到肇东、安达、明水、林甸、依安等县时,打击了此地重新冒头的亲日派汉奸和反动势力,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抗日宣传和组织活动,扑灭了反动势力的气焰,扩大了抗日救国的影响。
1933年1月,游击队又挥师北上。但是,越往北,反动势力越猖獗,给游击队带来非常大的困难。由于没能和李海清、邓文等部会合,游击队又决定继续东进,向汤原一带进发。在经过绥棱一撮毛地方时,游击队经过十几天的苦战,才摆脱了伪山林队“索利营”的纠缠,继续向汤原行进。
经过连日战斗,游击队队员伤病增加,加上此时正值农历年底,很多战士在恶劣环境的影响下,更加思乡心切,导致游击队连受军事危机和政治危机双重打击。1933年1月18日,游击队行进到绥化黑山县,队伍即行解体,巴彦抗日游击队解散,领导骨干数人回哈尔滨听候组织安排。
巴彦抗日游击队从成立到解散,仅8个月的时间。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但游击队踊跃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敌人屡次作战,打击了敌伪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而且,游击队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发动人民群众保家救国,对东北抗日形势的高涨带来积极影响。另外,游击队联络各种抗日武装力量,建立“反日大同盟”,在实际中超前运用了抗日统一战线,也对此后的抗日战争形势有着深远的影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