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及其讽刺意味手法分析

2016-01-26成利卓玛

雪莲 2015年33期
关键词:围城

成利卓玛

【摘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得意之作,其中塑造了方鸿渐等鲜明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浓厚的讽刺意味使得这部作品更具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写了《围城》中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并分析了其讽刺手法的表现,希望可以得到借鉴。

【关键词】《围城》;人物形象分析;讽刺意味手法

《围城》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深刻的讽刺意味更是令人回味无穷,并被誉为中国“现代的《儒林外史》”。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更是具有鲜明的典型意义,在今天我们再读这部经典小说的时候,仍然会产生无限地感慨,就像小说中的方鸿渐一样我们也似乎会产生身处“围城”内外的矛盾于彷徨。小说围绕方鸿渐与一系列女性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展开并运用颇具讽刺意味的手法为我们呈现出围城内外的虚无与真实的景象,希望读完这部小说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一些启迪。

一、《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主要人物,其鲜明的特点和个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方鸿渐来自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在他身上寄托了父母的深厚期望,希望他能学成归来光宗耀祖。但他在国外没有认真学习无法取得顺利毕业,还学会了许多不好的习惯。但他为了回国给父母一个交代就大胆地去买了一张假文凭来欺骗父母和周围的人,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一个富家子弟不学无术的特性还有爱慕虚荣的特点,同时又因为接受现代文明的教育回到家乡发现很多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悖,所以他还经常地反对家乡的传统陋习为家乡人带来现代文明的文化。在工作生活和爱情中,无奈与尴尬处处体现在他的生活中,对于爱情他一心二用,他喜欢唐晓芙却和孙柔嘉结了婚,结婚之后他也不是很幸福,他处于矛盾与彷徨之中。在大学里,他既不想当好人也不想当不好的人,既不想立牌坊也不想当婊子所以弄得两面的人都不喜欢他,以至于“连如夫人也做不成,被扫地出门”。和孙柔嘉结婚后却没有做好婚姻来临的准备,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所以在外人看来他显得是那样的狼狈不堪。在方鸿渐的身上我们还能感受到他的一些小聪明,例如在教书的时候他故意将参考书藏起来以在学生面前显示他学识的渊博与能力之强,还有买了假文凭之后还大骂了那个爱尔兰人和之后在照相馆照了一张博士像以为了回国之后欺骗他的长辈和家乡人。他的这种小聪明我们也许会认为是他性格虚伪的体现,但我感觉这是方鸿渐这种和他所出的环境和教育有关,方鸿渐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长大,父亲是前清的举人,自己从小接受的是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出国留学后又接受西方的现代教育,所以在方鸿渐的身上处处体现着这种矛盾的纠结。方鸿渐是在狭小的轿子、泥土的气息和有着贴的硬、淡而无味的豆腐的环境中长大,这使得他的性格就变得复杂无常,后来留学接受了西方的教育,这种传统与现代在方鸿渐的身上发生了碰撞,使得他本来就复杂的性格变得更加令人捉摸不透。方鸿渐的悲剧有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他自身的,另一方面又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他从小就接受的封建传统思想的教育又在家庭里娇生惯养,所以也就形成了他日后软弱的性格。还有一个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封建传统与现代文明、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社会环境下,像方鸿渐这种既从小接受了传统思想的教育后来又留学接受西洋文化的熏染很难不令人产生矛盾分裂的思想,这种文化的碰撞正好体现在了方鸿渐的身上。从这两方面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方鸿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性格和形象了。

(二)苏文纨的人物形象分析

苏文纨是一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女性,她从开始就受到了其他女性的赞赏与仰视。

苏文纨是一位留学归来的女博士,但在开头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就对她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她在归国回来的船上的表现我们可以对她的性格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她尖酸刻薄、对人缺少同情心同时她还还对小孩子缺少关爱,这都看出了她这个人的品行不是很好。她的性格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她比较虚伪,尤其是在船上的时候,本来她是不喜欢小孩子的,但听了孙太太对她的表扬和赞美她就心情很好假装十分的喜爱小孩子,她害怕小孩子把她的衣服弄张,就用手握住他的手腕,她深知握住她的手腕就会牢牢控制他的手不会乱摸乱碰了。通过回国后方鸿渐上门拜访苏文纨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很善变的人,因为方鸿渐岳父在报上刊登了他们结婚的消息,所以险些吃了闭门羹,这和她在船上对方鸿渐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文中将苏的手比作“冷血的鱼翅”也是很形象的比喻,鱼翅和她的社会地位相关,而鱼类又是体温经常发生变化的动物,所以这也就很形象地表现了她性格的善变,通过着一些生动形象的描写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用心良苦。

(三)唐晓芙的人物形象分析

唐晓芙在这篇小说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读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唐晓芙这个形象的偏爱。读完我们会认为作者将一个女性的全部优点都给予在了她的身上,与小说中其他女性相比她是那样的完美与让人喜欢。与苏文纨相比她青春、可爱以及真诚,与鲍小姐相比唐晓芙显得更加清纯,她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她兼顾了女性的知性美与文化修养。苏文纨将自己的表妹唐晓芙介绍给了方鸿渐认识,却没有想到方鸿渐却被她所深深地吸引住了,她对于爱情要求的是那么的极致完美,她要求她爱的人之前的感情的感情世界一定是空白的,在全新的等待着她的出现。当她把这句话说给方鸿渐的时候,无疑地击碎了方鸿渐的美梦。虽然她聪明美丽、端庄大方但由于在爱情方面的极致追求也使得她的爱情不得不以悲剧收尾。也许我们会遗憾唐晓芙没有和方鸿渐走在一起,我们也不知道唐晓芙最后的感情归属,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爱情的完美追求会让她得不到一直追求的,也可能是以悲剧结局吧。

(四胁柔嘉的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孙柔嘉与方鸿渐的婚姻爱情我们可以对孙柔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很多人都会感觉孙柔嘉是一个很工于心计的人,认为方鸿渐是被她用计谋所诓骗并听从于她了。孙柔嘉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中,她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职员,她没有像苏文纨、唐晓芙那样的出身富贵的优越条件,同时她的父母更是重男轻女,以至于她小时候想要得到什么东西即使这个东西很微小她要极力地努力争取。所以对于她后面的表现我们可以能够理解了,一个人后天的性格形成与她先天从小生长的环境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一个女孩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如果她不使用一些计策和谋略的话她是很难立足的,孙柔嘉所做的就是用自己不同于唐晓芙与苏文纨的那份温柔贤惠,对待方鸿渐她想用自己的温柔与贤惠来驾驭住他,在方鸿渐的面前她表现得处处温柔体贴、谦卑恭顺,处处让方鸿渐替他出主意并要对她负责任。在对方鸿渐处处谦卑恭顺的同时她也表现出了自己不世俗的一面,例如在对待汪太太、李梅亭等人的态度上又与方鸿渐站在一致的立场上。我们所不喜欢的正是孙柔嘉所具有的特点,她的悲剧就是喜欢上了一个没有足够能力撑起爱情和事业的男人。如果说方鸿渐最后选择了孙柔嘉是向现实的妥协,那孙柔嘉正是这份妥协的受益者,但她的可悲之处在于她想得到的是否真正能够给她带来幸福,我想这是她没有所考虑的。

二、《围城》中的讽刺意味手法分析

(一)语言运用上的讽刺

在小说中讽刺意味的表达上语言的运用是一大特点,可以说是将语言运用得炉火纯青。语言讽刺意味的运用在描写方鸿渐的时候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他在买完假文凭之后又给爱尔兰人回信,信中写道劝他改邪归正这气得那个爱尔兰人十分愤怒,喝醉酒之后要找中国干架的滑稽事件。还有他和赵辛楣斗嘴后写到方好像这里天在做像战事信息上说要保存实力,在战略上保存实力,这在无形就讽刺了国民党在外敌侵入时候的不抵抗政策。同时方鸿渐还处处表现他留学学到的现代文化知识,总是将自己标榜为一个具有高知识水平的留学生,这与他的真实才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后让人觉得具有深刻的讽刺。还有小说中对于方鸿渐的文凭说道:这一张文凭仿佛就像亚当、夏娃下身的那片叶子一样,其作用可以遮羞丑;小小的一方纸可以掩盖人的愚笨和无知;没有那方纸,人仿佛就是赤条条的一样。这样比喻运用生动形象的讽刺了方鸿渐的虚假文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描写餐馆的老板娘说:“她满腔都是肥腻的营养,那样肥硕。”实际上,饭菜的好坏与老板娘的肥硕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但这样写一方面将老板娘肥胖的身材描写地很形象滑稽,又联系到他们叫的无法下口的饭菜,前后的对比让读者读后捧腹大笑令人回味。将国统区的物价比做成“断了线的风筝,直线上升。”还有将方鸿渐一行人刮掉鞋上的泥比作贪官的地皮,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东西经过作者的文学加工运用就具有非常强烈的讽刺意味。作者对人的缺点进行了形象的比喻书中说:“一个人的缺点就像猴子的尾巴,当它蹲在地上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向上爬树的时候后面才会全部展现给人们,可是这条尾巴是人本来就有的并非是向上地位爬高的新标识。”在这些具有玩笑意味的比喻中,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讽刺思想,同时也更让我们印象深刻。还有作者描写的一辆破车:“这辆车久历风尘……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僻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它生气不肯走了,汽车夫只好下车,向车头疏通了好一会,在路旁拾了一团烂泥,请它享用,它喝了酒似的,摇摆地缓行着。”这里作者把老旧的破车比成摆架子的官僚,闹别扭的女郎,妙趣横生,既把汽车的残破不堪形容得淋漓尽致,又把官僚女郎丑态揶揄得入木三分,嬉笑怒骂之中别有一番愤世嫉俗之情。

(二)情节设计上的讽刺

在《围城》中作者并没有设计一个贯穿全篇的情节,而是将多个不同的人物情节整合在一起来让我们欣赏。由于小说出现了多个人物,并在每个人物身上都设计相应的情节故事,这些情节故事都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让人印象深刻,正是这些颇具讽刺意味的情节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些人物的形象的特征。方鸿渐的无能软弱,对于婚姻和生活没有很好的掌控能力,经常发生一些令人尴尬、滑稽的事件。苏文纨的虚伪狡诈和不知廉耻经常做出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她对于人情世故的善变让人觉得是她莫大的讽刺。还有李梅婷表面给人一种正人君子的感觉,实际上是一个男盗女娼、与妓女厮混的角色。还有一位由教员转化为资本家帮手的女知识分子。总之小说中的众多形态各异的人物经过作者给予他们的情节设计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其人物的个性特征也就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样写也是特别的发人深思,加深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细节运用上的讽刺

小说在细节的描写上也是颇具讽刺意味,文章的多处都是通过细节描写来对人物进行一系列的讽刺的。例如在方鸿渐回乡之后的演讲说西洋人用鸦片来寻找灵感就像中国古代的诗人用酒来找创作的灵感一样,这句话听起来是多么的让人觉得荒唐可笑啊。还有在归国的船上,苏文纨本来是不喜欢小孩子的,但听了孙夫人的夸赞后态度就立马发生了转变,说自己非常喜欢小孩子,她紧紧握住孩子的手腕,这个“握”字用得非常好,就是这个细节的描写将苏小姐的真实面貌展现了出来,同时也是对其虚伪表现的讽刺。褚慎明说自己是只有天性而没有兽性,但当他看见苏小姐的时候就激动的眼睛差一点掉下来,这一动作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说明了他伪君子的形象以及他道貌岸然的虚伪品质。

(四)运用一些典故进行讽刺

例如书中写道:西方人赶驴子,驴子不肯走,用鞭子打它也没有用,于是赶驴人就在驴的嘴前放一个萝卜,让驴子问道萝卜的味道,但只要它想吃就要往前走,所以这一办法很有效。同样这也适用在这里,就像高松年许诺方鸿渐来年要让他当教授一样。通过运用赶驴子的典故,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赶驴人的奸诈,放到现实生活中又将高松年的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说:“作诗的人不宜肥头胖耳,诗怕做不好,忽然想起唐朝的寒瘦诗人也是圆脸的肥短身材,曹元朗未可貌相。”通过运用典故与现实的结合使得讽刺效果很好。

三、结语

《围城》在我们今天读来,可以感受到其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似乎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人物,他们形形色色,在爱情和生活面前展现着不同的姿态。在我们无限感慨的同时更要在他们的身上吸取教训,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细细品味这部伟大的作品。

猜你喜欢

围城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破围城,看数学
演习代号:围城计划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听李健吾谈《围城》
“围城”内外
“围城”之战
《谜城》:走出自我的围城
医师多点执业堪比“围城”
医改,必须冲破市场“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