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辅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观察
2016-01-26于培芝
于培芝
护理干预辅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观察
于培芝
目的探究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护理干预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90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采用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两组患儿均采用红霉素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模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腹胀、胃潴留等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达全量肠道营养时间明显较少,体重增长幅度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中采用护理干预方式可辅助治疗,缩短症状消失时间,促进患儿健康,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应用推广。
护理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伴随我国医学的发展,提升了早产儿的存活率,人们也越来越注意喂养问题。因为早产儿没有成熟的消化系统,消化酶也存在不足的情况,喂养通过肠道方式会产生不耐受的情况,对早产儿的智力发育和体格发育有直接的影响[1]。在临床上一般采用红霉素进行治疗,以对其胃肠动力进行促进,将喂养不耐受减少,为提高治疗效果,提升喂养质量,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比较关键。本研究为探究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选取本院9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内容和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90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平均出生体重(1651.41±250.41)g,平均胎龄(33.70±4.88)周,平均日龄(2.04±1.58)d,研究前平均体重(1641.18±280.10)g;实验组男25例,女20例,平均出生体重(1651.50±250.35)g,平均胎龄(33.68±4.86)周,平均日龄(2.03±1.59)d,研究前平均体重(1641.20±280.13)g。两组早产儿年龄、性别及出生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和实验组均应用红霉素进行治疗,应用剂量为3~5mg/kg,每12小时给予1次,给药方式为输液泵静脉滴注,采用鼻胃管方式进行喂养,对于热量不足及禁食期间,营养不通过静脉进行补充[2]。
1.2.1 对照组早产儿喂养暂停,直到喂养不耐受症状有所缓解后再将喂养恢复。配方奶的比例为1∶1,喂养量为1~2ml/kg,每隔2~3 h喂养1次,每隔2 d进行1次加奶,加15~20ml/(kg·d)[3]。如果早产儿腹胀症状消失,可给予早产儿原液配方奶进行喂养。
1.2.2 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2.2.1 喂养方案的调整 喂养方案调整根据早产儿体重情况,当早产儿胃内残留物呈现绿色、黄色,甚至有咖啡样物少许存在,可以少量喂养。早产儿体重在750~1000 g,喂养量依从为每6小时喂养0.5ml、每4小时喂养0.5ml、每4小时喂养1ml;早产儿体重在1000~1500 g,喂养量依从为每6小时喂养1ml、每4小时喂养1ml、每4小时喂养1.5ml;早产儿体重在1500~2000 g,喂养量依从为每6小时喂养1.5ml、每4小时喂养1.5ml、每4小时喂养2ml,当早产儿的不耐受症状消失后可将喂养量恢复[4]。当早产儿24 h腹围增长≥2cm,对其进行检查后,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排除,检查结果为正常者,可实施以上方案,对奶汁浓度进行调整,1∶2~1∶1~2∶1,每1种奶汁3~5 d的喂养时间,最后喂养早产儿原液配方奶[5]。
1.2.2.2 吸吮非营养方式 在胃管喂养之前30min,给予早产儿消毒无孔橡皮乳头进行10~15min的吸吮,6~8次/d,使其早产儿有吞咽和吸吮能力。
1.2.2.3 体位调整 每次对早产儿进行喂奶后,将其上身和头部进行15~30°的抬高,取早产儿右侧卧位体位,并保持30min,根据患儿的病情,喂养后可以取其俯卧位,头部向一侧偏,直到要进行下次喂奶,调整体位为仰卧位[6]。
1.2.2.4 抚触和按摩腹部 早产儿在喂奶后60min,按摩其腹部,将早产儿脐部作为中心,并拢其四肢,按摩方式为顺时针,速度不能过快,也不宜过慢,并给予适当的压力,3次/d,按摩时间为5min/次。当早产儿在喂奶后60min或沐浴后,抚触其全身,2~3次/d,要<20min/次。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早产儿的腹胀、胃潴留消失时间、住院时间、达全量肠道营养时间及干预15 d后体重增长情况进行记录和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相关时间指标对比 实验组早产儿的腹胀、胃潴留消失时间、住院时间、达全量肠道营养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早产儿(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相关时间指标对比(±s,d)
注:两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腹胀消失时间 胃潴留消失时间 住院时间 达全量肠道营养时间实验组 45 3.16±0.10 2.53±0.49 17.8±7.1 12.22±1.16对照组 45 4.82±1.70 5.47±1.85 21.5±8.5 17.60±1.40
2.2 两组早产儿体重变化情况对比 经过15 d的护理干预,实验组早产儿体重增长幅度为(15.46±5.16)g,而对照组早产儿体重增长幅度为(10.45±4.78)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早产儿容易发生喂养不耐受体征,比如腹胀、胃食管反流及胃潴留,甚至会造成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对生命有严重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并不成熟,无法及时将胃排空,且胃肠激素水平较低,早产儿胃肠功能及正常结构的维持要同胃肠激素及胃肠微量喂养发挥作用,营养通过全静脉给予,长期禁食会造成胃肠黏膜发生萎缩,减少吸收面积[7]。同时因为其孕周不足,因此,其黏膜屏障功能及消化吸吮功能也不足,因此会有腹胀、呕吐及呼吸困难等耐受症状,影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在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中采用护理干预方式可辅助治疗,缩短症状消失时间,促进患儿健康,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应用推广。
[1]潘家云.护理干预辅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观察.临床护理杂志,2010,9(1):17-18.
[2]庄艳云,林真珠,李燕芬,等.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观察.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4):2937-2939.
[3]魏林,阎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60-162.
[4]何梅香,韩叶,张英霞,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应用观察.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8):95-96,103.
[5]戴芳.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129-130.
[6]周金花.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5):70-71,72.
[7]陈翔艳.护理干预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研究.四川医学,2014,35(3):414-41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7.174
2015-12-10]
118002 辽宁省丹东市妇女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