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鉴别诊断及综合防治措施
2016-01-26唐学宇天津市蓟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301900
唐学宇 (天津市蓟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 301900)
猪伪狂犬病鉴别诊断及综合防治措施
唐学宇 (天津市蓟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 301900)
猪伪狂犬病作为一种急性传染病,由疱疹病毒I型引起感染。近些年,该病在各地猪场陆续发生,导致新生仔猪急性死亡,母猪出现繁殖障碍,给猪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结合工作体会,对本病进行分析总结,同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猪伪狂犬病;临床症状;鉴别诊断;防治
1 病原学
伪狂犬病毒为疱疹病毒科 (Herpesviridae)中有较强抵抗力的一种,病毒粒子呈圆形,有囊膜,囊膜表面有纤突,呈放射状排列;本病毒对紫外线照射、福尔马林和乙醚、氯仿等脂溶剂敏感,0.5~1%NaOH可将其迅速灭活。
2 流行特点
(1)本病可自然发生于猪、羊、牛及猫、犬和多种野生动物等;猪是伪狂犬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因此,该病对猪的危害相对较大。
(2)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病猪可通过鼻分泌物、精液、乳汁和空气等将伪狂犬病毒传给健康猪;被病毒污染的饲具、车辆、垫草及带毒鼠类等亦可作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3)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产仔旺季和寒冷的冬春时节。此外,本病常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流感、圆环病毒病和猪瘟等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加大本病诊断难度,使猪场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3 临床症状
猪伪狂犬病的潜伏期通常为2~6d,临床上不同年龄的猪感染后其症状也有所差异,下面分述。
(1)新生仔猪感染可出现腹泻、呕吐以及震颤、发抖,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导致大批急性死亡,以15日龄内的仔猪死亡率最高。
(2)断奶仔猪发病后症状和新生仔猪症状类似,若及时给予治疗,精心护理,可控制病死率。
(3)生长育肥猪常见症状为食欲不振、体温升高及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若无继发病,通常于一周内病猪的食欲和体温恢复正常。
(4)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木乃伊胎或弱胎、死胎;种公猪发病后阴囊、睾丸肿大,精液活力降低。
(5)免疫猪群多呈隐性感染,不表现显著的临床症状,但带毒、排毒往往继发或并发其他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
4 病理变化
对病死猪剖检可见脏器病变为:肾脏表面有多少不等的出血点,呈针尖状;肝脏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肺脏水肿、充血,有坏死点;肠系膜林百洁肿大、出血;胃底出血、充血;病例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脑膜表面出血、充血显著。
5 鉴别诊断
(1)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特点、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进行实验室检查:采集病猪血清5份,进行乳胶凝集试验,均呈阳性。
(2)鉴别诊断:猪伪狂犬病同流行性乙型脑炎、猪圆环病毒病和猪流感等病的症状类似,临床上需进行鉴别诊断。①对于出现神经症状的病例,有木乃伊胎则考虑伪狂犬;弱胎、死胎的头盖骨肥厚则考虑流行性乙型脑炎;对死胎剖检,前驱皮下水肿、脑膜出血、脑盖骨出血则怀疑伪狂犬,后驱皮下水肿、脑组织出血、沟回间出血则怀疑流行性乙型脑炎。②病猪感染伪狂犬后,其吻突通常有绿豆大小的淤血斑点,呈紫黑色;病死猪剖检,腹股沟淋巴结不肿大,表面呈浅红色或灰色,且肾脏有针尖状出血点;而猪圆环病毒病例的吻突部颜色深暗,触诊发凉;躯体皮肤或四肢下部有疖痘样溃点;病死猪剖检,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表面呈白色,且肾脏出现边沿整齐、绿豆大小的白色坏死灶。③猪流感通常与气候突变有密切关系,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且一般无神经症状,采用退热药和抗生素类药可治愈。
6 综合防治
(1)本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发病后猪群应立即接种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仔猪可用弱毒活疫苗滴鼻免疫。早期采用抗伪狂犬病特异血清治疗效果良好。同时,对病死猪尸体、流产物、死胎、排泄物及其他污染物要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
(2)注重日常饲养管理,加强生物安全措施,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实行分阶段饲养模式。平时要对猪舍地面、饲具、栏舍及墙壁等采用0.5%次氯酸钠,丙酮、氯仿等脂溶剂进行消毒;确保猪舍温湿度适宜,环境卫生,避免猫犬进入生产区,做好灭鼠工作,防止相互传染。同时,做好猪伪狂犬病的淘汰净化,反复多次对猪群逐只进行伪狂犬野毒抗体监测,将伪狂犬野毒抗体阳性猪只淘汰,引进伪狂犬阴性猪扩群。
(3)加强免疫接种,后备猪应在配种前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2次或以上;母猪群在配种前及产前20~40d采用基因缺失弱毒苗各免疫接种一次;1~3日龄仔猪可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滴鼻免疫,5~7周龄进行二次免疫。
唐学宇 (1984-),男,兽医师,大学本科,从事动物检疫检验和疫病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