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精神病药致恶性综合征1例

2016-01-26邓礼娟黄道秋杨思芸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6年8期
关键词:药剂科精神病药师

邓礼娟,黄道秋,方 伟,杨思芸

(1.重庆三峡中心医院药剂科,重庆 404000; 2.南充市中心医院药剂科,四川 南充 637000)



抗精神病药致恶性综合征1例

邓礼娟1*,黄道秋1,方伟1,杨思芸2#

(1.重庆三峡中心医院药剂科,重庆404000; 2.南充市中心医院药剂科,四川 南充637000)

1 病例资料

某女性患者,28岁,因“发热6 d,出现皮疹4 d”就诊于南充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既往有精神分裂症病史3年,无癫痫、抽搐及外伤史,无家族遗传病史。间断服用舒必利、利培酮、氯氮平等抗精神病药。入院前3 d停用上述药物,换用苯海索2 mg、1日1次,奋乃静2 mg、1日2次。换用药物后第7日患者出现狂躁,逐渐出现木僵、高热、皮疹。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0 ℃,心率98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收缩压/舒张压) 112/77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神情淡漠,大汗淋漓,全身呈木僵状态,胸部多发红色毛囊性丘疹及小水泡,针尖至粟粒大小,互不融合,腰骶尾部可见5 cm×6 cm溃疡面,查体不合作,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啰音及哮鸣音,双下肢肌张力高。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4.27×109/L,红细胞计数4.0×1012/L,血糖142 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1.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35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09 U/L,乳酸脱氢酶1 168 U/L,α-羟丁酸脱氢酶1 055 U/L,肌酸激酶(CK)8 578 U/L,血小板压积0.081 ng/ml,血沉23 mm/h,C反应蛋白 8.44 mg/L。尿常规:白细胞计数66/μl,尿蛋白(+)。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28次/min),结缔组织病相关检查均为阴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无异常,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消化道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癌抗原125、癌抗原19-9、癌抗原72-4均无异常,多次血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咽拭子病原菌培养未见致病菌,病毒肝炎标志物检查阴性,外斐式反应阴性,抗EB病毒抗体阴性,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正常。给予吲哚美辛栓肛门置入、赖氨匹林肌内注射降体温,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护肝,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补液。患者仍发热,最高体温达40.1 ℃,肌强直,大汗,血压及脉博不规则,血压波动在110~142/77~66 mmHg,脉博波动在98~128次/min。

临床药师分析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较多,其中恶性综合征是抗精神病药引起的少见但却可能致命的不良反应。该患者因发热、皮疹入院,无咳嗽、咳痰,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胸部X线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咽拭子未检出致病菌,排除呼吸系统感染;溃疡面积不大,不足以引起高热不退,排除溃疡引起的发热;血培养未见细菌,排除败血症引起的发热;消化道肿瘤标志物无异常,排除肿瘤引起的发热;结缔组织病相关检查均为阴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无异常,排除免疫疾病引起的发热;既往无癫痫、抽搐及外伤史,排除中枢性神经系统疾病;既往无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过敏史,在使用抗精神药的同时未使用其他药物,排除药物热。患者既往无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可排除由原发疾病所致。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期间未使用其他药物,换用奋乃静及苯海索后第7 日出现高热、肌肉强直、意识改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CK升高至8 578 U/L,白细胞计数升高,与不良反应之间有合理的时间相关性,可考虑是抗精神病药所致的不良反应,且符合文献报道的恶性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临床药师建议停用所有抗精神病药;给予物理降温,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护肝;密切监测患者呼吸、循环及肝肾功能。临床医师接受建议,立即停用所有抗精神病药,治疗同前,并加用聚维酮碘溶液、炉甘石硫洗剂外用。停用奋乃静及苯海索2 d后患者家属要求转出我院,随访该患者停药后第20日恢复正常。

2 讨论

恶性综合征的病理机制迄今尚不十分明确,多认为其发生与抗精神病药的多巴胺阻断作用有关。恶性综合征现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重要的是早发现、早治疗。一旦诊断为恶性综合征应立即停用所有抗精神病药,及时给予降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酌情给予肌肉松弛剂及多巴胺激动剂等药物治疗[2];也可应用电休克疗法、血液透析法等。以往关于典型抗精神药致恶性综合征的报道较多,现也有关于奥氮平[3]、利培酮[4]、奎硫平[5]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引发恶性综合征的报道。对于恶性综合征患者,恢复抗精神病药治疗时,应从小剂量开始用药,避免联合用药,避免使用出现过恶性综合征的药物或同一类药物,若出现疑似恶性综合征的症状,立即停药。本案例临床药师参与会诊,鉴别出抗精神病药致恶性综合征,使患者能早诊断、早治疗,说明临床药师在药源性疾病诊治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沈渔都.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39.

[2]李爱萍,杨红.抗精神病药致恶性综合征一例[J].中华精神病杂志,2015,48(3),150.

[3]陶宏,曹国文,施爱明,等.奥氮平致低钾及非典型恶性综合征的药学监护[J].医药导报,2015,34(4):553-555.

[4]肖展翅,郑操,王洲羿,等.利培酮长期服用致恶性综合征[J].临床误诊误治,2014,27(12):95-97.

[5]陈国平,徐丽华,赵国平,等.奎硫平与丙戊酸钠联用致恶性综合征一例[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2,45(4):195.

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423305344@qq.com

R971+.41

C

1672-2124(2016)08-1152-01

10.14009/j.issn.1672-2124.2016.08.051

2016-04-20)

*药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672980702@qq.com

猜你喜欢

药剂科精神病药师
药师之歌
药师之歌
药师“归一”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医院药剂科量化管理分析
都有精神病
科学化和信息化在医院药剂科管理中的应用
大型公立医院联办分院药剂科管理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