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特点
2016-01-26孙玉红
孙玉红
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特点
孙玉红
目的通过观察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特点, 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的影像学特点, 患者均行X线、CT及MRI检查。结果发生在四肢长骨者6例, 跟骨、颅顶骨、髂骨、下颌骨、锁骨各1例。X线平片和CT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偏心性膨胀性囊状骨破坏, 其内并见骨性分隔影。CT显示1例患者病灶囊内见液-液平面。MRI表现信号不一, 病变大部分T1WI呈等低信号, T2WI呈略高信号, 8例可见液-液平面。结论X线、CT和MRI三种检查方式各有优势, 最好综合观察, 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磁共振成像
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良性骨肿瘤样病变, 临床少见,好发于<20岁青少年[1]。病因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在肿瘤、外伤等基础上, 产生动静脉畸形, 局部血液动力学改变, 静脉压持续升高, 血管床扩张、充血, 引起继发性骨反应性破坏。本文通过对11例经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特点进行分析, 以提高对该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0月~2016年3月经病理证实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11例, 其中男7例, 女4例, 年龄8~69岁, <25岁8例。临床表现为病变部位疼痛, 局部肿胀,活动受限。颅顶骨病变患者自我感觉病变部位有搏动感。尺骨病变患者合并病理骨折。
1.2 方法 11例患者均行X线、CT及MRI检查。X线平片采用DR常规正侧位摄片。CT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机扫描。层厚2~3 mm, 螺距110, 120 kV, 250~300 mA, 1例行CT增强扫描。MRI检查采用西门子1.5 T超导型核磁扫描,对患者进行常规TW1、TW2及STIR扫描。
2 结果
发生于四肢长骨6例(尺骨1例、股骨2例、胫骨3例),跟骨1例, 颅顶骨1例, 髂骨翼1例(累及髋臼), 下颌骨体部1例, 锁骨中段1例, X线表现病变呈单房或多房膨胀性骨破坏, 其内并见骨性分隔影, 病变呈大小不等囊状改变。1例囊状病变内见点状钙化。CT显示病变周围及内部影像学表现更清晰。显示病变呈单房或多房囊性病变, 膨胀性改变,其内见形态不规则骨性分隔, 10例患者见骨壳完整, 其中6例骨壳内缘见弧形压迹。1例患者见骨壳断续, 并合并病理性骨折, 对其进行CT增强扫描, 动脉期见条状强化, 延迟期显示病变实性部分斑片状强化, 囊性部分未见强化。MRI检查能对病灶内部情况及周围累及范围, 以及软组织改变显示更清晰, 病灶呈单囊或多囊状, 膨胀性改变, T1呈等低信号, T2呈高信号, TW1及TW2见囊内不规则低信号分隔。囊内T1呈等信号或低信号, T2显示9例呈高信号, 2例呈等信号, 8例囊内见液-液平面, 液面以上T1及T2显示为高信号,液面以下T1为等信号, T2显示3例为高信号, 5例为等低信号。
3 讨论
动脉瘤样骨囊肿是膨胀性生长的含血囊肿[2]。多有外伤史, 四肢长骨及脊椎多见, 四肢长骨受累时, 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和肿块, 运动受限, 听诊可闻及杂音, 脊椎发病时,患者可有疼痛及脊柱僵直, 还可出现神经压迫症状, 如进行性下肢软弱、麻木, 臂丛神经受压, 大小便失禁, 甚至截瘫等,病理表现为似充盈血液的海绵, 壁分隔(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破骨样巨细胞和骨样组织形成)及多数大小不等、互相沟通的薄壁囊腔, 内充满不凝固血液。根据有无原发病变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X线通常作为此病首选检查手段, 而且价格低廉, 患者受照射剂量小, 可以清楚显示病变部位、形态、边缘情况。可对病变做出初步定位定性诊断[3,4]。其弊端是有时影像重叠, 对病变内部情况有时观察不是很清楚。CT可以更清晰显示病变情况, 对颅骨、脊椎、骨盆病变的显示优于X线,但CT对纤维间隔和早期小病变显示不是很理想。MRI可弥补其不足, MRI能很好显示软组织情况, 组织中水、蛋白质、脂肪含量, 对出血的显示敏感, 对液-液平面的检出CT更加敏感, 为诊断提供有利证据, 是理想的检查方法。
动脉瘤样骨囊肿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①骨巨细胞瘤:此病好发年龄为20~40岁, 男性较多, 好发于长骨骨端, 靠近关节面膨胀性偏心性横向生长, 骨质破坏呈皂泡样, 肿瘤边缘多无增生硬化, 内无钙化和骨化, 病变内部骨性分隔短小、粗大, 一般不出现液-液平面。可与之鉴别。②骨囊肿:单房样动脉瘤样骨囊肿与单纯性骨囊肿(尤其骨囊肿合并出血出现液-液平面)表现有时相似。但动脉瘤样骨囊肿多形态不规则, 其内见骨性分隔, MRI信号不均匀, 增强扫描有强化。骨囊肿形态规则, 沿骨长轴生长, 边界清, 一般MRI呈典型的长TI及长T2信号。③软骨粘液性纤维瘤:多见于胫骨干骺端, 呈膨胀性生长, 沿长骨长轴生长, 囊状或蜂窝状, 瘤内分隔呈三角形或扇形粗骨嵴, 呈粗网格状结构, 可侵犯骨皮质, 形成半球形骨缺损, 一般无液-液平面。④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多位于骨干或干骺线, 略为偏心, 纵向膨胀性生长, 瘤内见散在钙化软骨, 呈毛玻璃状密度, 可呈多发性, 骨皮质边缘厚薄不均匀和硬化。
综上所述, 动脉瘤样骨囊肿好发于青少年, 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听诊可闻及杂音, 影像学表现为单房或多房膨胀性囊状骨破坏, 有硬化缘, 其内有骨性分隔, 可见液-液平面。综合进行X线、CT、MRI检查, 能提高对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的准确率。
[1]陈利军, 陈文静, 杜建平.不规则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评价.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 13(1):95-98.
[2]李洋, 郝大鹏, 左安俊, 等.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CT及MRI表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5, 31(12):1797-1800.
[3]林建煌.动脉瘤样骨囊肿22例影像表现分析.实用医技杂志, 2013, 20(12):1306-1307.
[4]娄江华, 杜联军, 丁晓毅, 等.肩胛骨原发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2, 28(2):233-23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5.023
2016-05-19]
134300 吉林省白山市中心医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