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白色念珠菌性脑膜炎9例诊治体会

2016-01-26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8期
关键词:脑膜炎儿童

王 莉

郑州市儿童医院  郑州  450053



儿童白色念珠菌性脑膜炎9例诊治体会

王莉

郑州市儿童医院 郑州 450053

【关键词】儿童;白色念珠菌;脑膜炎

儿童白色念珠菌性脑膜炎临床罕见,但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及侵袭性操作的普及,发病率明显增多。本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脑脊液培养出白色念珠菌具有诊断意义。本病致死率及致残率很高,早期认识并诊断本病对治疗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01—2014-12在我科确诊治疗的儿童白色念珠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例在我院确诊的白色念珠菌性脑膜炎患儿,男6例,女3例;年龄45 d~5岁,其中无免疫缺陷的正常儿童5例,脑外伤手术后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白色念珠菌感染3例,白血病患儿化疗期间合并感染1例。病程5~38 d。

1.2临床表现9例患儿均发热,体温最高达40 ℃;头痛、呕吐及颈抵抗6例;抽搐发作3例,视乳头水肿2例,失明1例,意识障碍轻度昏迷状态1例,9例均无肢体瘫痪及面神经瘫痪。

1.3诊断标准临床有发热、头痛、呕吐、抽搐及颈抵抗阳性等症状、体征;脑脊液常规、生化中白细胞>10×106个/L,以多核细胞为主,糖<2.25 mmol/L,蛋白>0.45 g/L,糖显著降低,蛋白明显增高;脑脊液涂片或培养阳性2次可确诊。

1.4治疗方法确诊颅内白色念珠菌感染后,在药敏结果回报前即给予经验性用药,二性霉素B脂质体2~3 mg/(kg·d)联合大扶康10 mg/(kg·d)静脉给药。病情稳定后口服大扶康10 mg/(kg·d),或口服5-氟胞嘧啶100 mg/kg,4 次/d,或大扶康及5-氟胞嘧啶联合口服直至疗程结束。9例患儿药敏结果示尚无耐药菌株产生。体温正常,头痛、呕吐等症状消失及2次脑脊液培养阴性为治愈。

2结果

2.1临床疗效本组治愈7例,其中1例遗留失明后遗症;2例因家属原因放弃治疗。

2.2不良反应2例患儿在静滴二性霉素B过程中渐增至最大量维持时出现较严重的肾功能损伤,表现为B超示肾脏体积增大,实质回声增强,尿常规示尿糖2+~3+,最严重者肾功能各项指标一度增至BUN 13.3 mmol/L,Cr 49 μmol/L,尿微量白蛋白51 μg/mL,尿β2-微球蛋白6.74 μg/mL,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294.1 μ/L,给予口服金水宝胶囊保肾处理,无效,遂停用二性霉素B脂质体,并大扶康减量为6 mg/(kg·d)静滴及联合口服5-氟胞嘧啶减量为60 mg/kg,4 次/d,同时继续口服金水宝胶囊,肾功能渐渐恢复正常。2例轻度肝功能损伤,予保肝药物后恢复正常。3例尚可耐受的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反应。1例肾损伤患儿有一过性酸中毒,停药、纠酸、保肾后恢复正常。因积极补钾并监测血钾,本组患儿中无1例低钾血症发生。未出现高热、静脉炎、寒战等不良反应。

3讨论

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的致病真菌之一,广泛存在于空气和尘埃中,可寄生在人体口腔黏膜、甲、阴道、胃肠道、皮肤及呼吸道等,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通常是机会性感染,当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如恶性肿瘤、器官移植、艾滋病、免疫抑制剂治疗、糖尿病等),可引起多系统的感染,并随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脑脓肿。也可通过侵袭性手术或各种穿刺术直接感染脑膜和脑。念珠菌感染可播散至大脑皮质、脑膜、脑干及视神经,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但视乳头水肿等颅高压表现不明显,脑和脑膜的念珠菌感染常为脑膜炎、脑脓肿或肉芽肿形成,肉芽肿主要为白色念珠菌感染致巨噬细胞增生所形成,有时可有结核样结节或干酪样坏死,还可并发脑血管脓性栓塞及脑实质软化与坏死,病灶内念珠菌阳性[1]。

既往在我院临床工作中极少有诊断白色念珠菌性脑膜炎患儿,但近年在我科确诊的病例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国内外文献报道本病在儿童中多见于新生儿,尤其是低出生体质量儿及早产儿,近半有鹅口疮病史,个别发生在免疫缺陷患儿。但本组除1例为白血病接受化疗药物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外,其余8例在入院后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等相关检查未发现存在原发性免疫缺陷情况,且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病史,但其中3例有因头外伤手术后较长期应用抗生素情况,分析白色念珠菌性脑膜炎感染与此相关。另可以推论正常免疫功能的儿童亦可能发生念珠菌病。

小儿白色念珠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多以发热起病,可伴头痛、嗜睡、呕吐、颈抵抗,少数存在局灶性神经系统缺失或刺激症状,如偏瘫、失明、失语及抽搐等。绝大多数脑脊液异常,单核细胞增加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量降低,诊断依靠病原体涂片或培养,有些病例需要反复多次脑脊液检查才能发现。脑脊液涂片或脑脊液培养出白色念珠菌具有诊断意义。本研究发现脑脊液糖严重降低至1 mmol/L以下常有重要提示作用。

目前对成人白色念珠菌脑膜炎的治疗推荐采用二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数周,临床症状好转后改为氟康唑继续序贯治疗[2],直至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常规、生化恢复正常,影像学异常改变消失,脑脊液涂片、培养阴性后4周停药[1]。尚无针对儿童白色念珠菌脑膜炎的诊疗指南,因氟康唑不良反应小,在脑脊液及脑组织中浓度很高,且与二性霉素B联合有协同作用,可提高治愈率[3],故本组中均采用二性霉素B脂质体与氟康唑联合静滴点4~8周,临床症状好转后予氟康唑和(或)氟胞嘧啶降阶口服,定期复查脑脊液,除2例因家属原因放弃治疗外,余7例均治愈,随访无复发。

肾毒性是二性霉素B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与药物减少肾动脉血流,损伤肾小管,导致肾小管细胞凋亡有关,约50%接受二性霉素B治疗的患者发生急性肾衰竭,大部分肾损伤是可逆的,虽然二性霉素B脂质体的毒副作用较二性霉素B明显降低,本组中2例出现较严重的肾损伤,口服百令胶囊保护肾功能未显效,予停用二性霉素B脂质体,减少氟康唑及氟胞嘧啶剂量,继续百令胶囊口服,肾损伤渐渐恢复正常。故临床应用此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尤其是加至足量维持时,发现异常,及时减停肾毒性药物,保肾、碱化尿液处理。氟康唑及氟胞嘧啶肾毒性较小,但肾功能损伤时亦需调整二者剂量,以免造成不可逆肾损伤。

4参考文献

[1]吴绍熙,郭宁如,廖万清.现代真菌病诊断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60-64.

[2]Pappas PG,Kauffman CA,Andes D,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ndidiasis: 2009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J]. Clin Infect Dis,2009,48(5):503-535.

[3]董齐,代亚美,王朝燕,等.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微生物学杂志,2010,30(2):27.

(收稿 2015-07-20)

【中图分类号】R5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8-0107-01

猜你喜欢

脑膜炎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16SrRNA基因检测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对比
地塞米松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疗效及不良预后的观察
Vaccination
留守儿童
尼日尔脑膜炎流行已致76人死亡
六一儿童
人感染猪链球菌脑膜炎误诊结核性脑膜炎一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