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效应下不同类型社区金融的发展模式研究
2016-01-25王梦
王梦
摘要:对社区和社区金融进行范畴界定及特征描述,阐述了互联网效应给社区金融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最后,针对村镇社区金融、县城社区金融和城市社区金融三个不同类别的社区金融市场提出了其互联网效应下的发展模式。村镇社区金融发展重在降低贷款门槛和信用社改制;县城社区金融旨在开放市场和鼓励第三方担保机构介入金融市场;城市社区金融发展应注重与互联网平台互助互动和服务模式的下沉。
关键词:互联网;社区金融;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1-000-02
一、社区的范畴
“社区”一词原本出于社会科学这门学科,是上世纪30年代初由德国引入的一个术语,出自于社会学家滕尼斯著作的《Community and Society》,由“Community”一词翻译而来,沿用至今。社会学家们对社区的定义多达一百多种,尽管在内容或形式上有所区别,然而在内涵本质上是趋向一致的。从居民自身角度出发,社区可以这么理解:一定数量规模的人既定的地方居住生活,居民之间有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理念、活动交集、共同利益等,这些群体和小区称为社区。因此,狭义上的社区应该有三大重要因素:①人口数量成规模;②有固定的共同居住区域;③居民相互紧密联系。我们从社会文化科学的角度去引申“社区”这个概念的时候,社区的内涵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还应该包含社区文化建设这一重要部分,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居民的道德准则、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等,由于社区本身具有区域差异性的特征,其社区文化也应该丰富多样,各显姿态,所以说,广义上的社区内涵的重要内容应包含社区文化这一属性。
二、社区金融的特征
自建国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并取得成功。针对我国具体国情,社区金融具有如下特点:
1.内生性
相关规定制度不断趋于完善,民众需求多元化,为了更加切合的满足国民需要,社会金融是个随时代转变应运而生的产物。不管法律法规是够明文规定,社区发展和社区金融的发展是共生的双子星。换言之,社区金融的出现是历史变迁的必然结果。国家政策打压,社区金融便会隐身于市场背后,民间隐藏资产额度即将增加,风险系数就会加大。若国家政策引导之,社区金融发挥其区域性的地方色彩优势,上行下效,便会对社会经济产生积极长远的意义。
2.微观性
社区金融起源于社区,资金取之于民即要用之于民,社区金融机构的产品销售对象也应是大众百姓。相比于宏观经济资金流通的模糊化,社区金融资金的流通将会在社区和社区金融机构之间的层面上进行,且其流通方式具体化,流通额度具有有限性。正因为社区金融这种微观性的特征,使得社区金融机构与民众更为亲近,这在当前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下更具有核心竞争力。
三、互联网效应下社区金融的发展现状
1.互联网信息化带来的机遇
社区金融因其客户极度分散、额度较小,在当前尚未受到全银行界的追捧,甚至一些银行机构忽略了其可观的发展前景。然而,在互联网信息化的带动下,社区金融模式可采取O2O模式创造平台,将分散的客户集中于虚拟平台,在组织到实体金融店里体验服务,从聚少成多的角度上看,互联网信息化可以打开社区金融遇到的一些瓶颈。同样,社区金融机构常常遇到业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与社区客户杂而多的特性也是分不开的。那么,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企业内部数据库,通过外征记录和平时客户累积的方式充实数据库,或开发网络互动软件,在良好的宣传方式下,客户自行在客户端纠正不对成信息。有效利用互联网优势,社区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社区网络精确地得到客户的收入状况和借贷信息,从而让社区金融机构自身规避风险,以图持续性发展。
2.互联网金融线上强势发展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思维下的六大金融发展模式主要有: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平台、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而这六种发展模式最为重要核心内容的是其渠道优势,互联网广阔的平台资源和便捷的获取手段是社区银行实体机构无法实现的。P2P小额贷款平台日前风靡一时,同时,互联网金融开发利用电商平台,使得互联网金融在线上强势发展。相比于互联网金融,社区金融机构的客户具有局限性,且各社区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容易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社区银行设计产品难度大,经营风险高。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之下,社区金融发展空间被逐步压缩,经济欠发达地区由民营资本组建社区银行的条件尚不成熟,多数依靠政府筹资组建,且部分地区的商业银行出现“虹吸现象”或撤销网点行为。
3.互联网影响下社区金融发展困境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社区金融所面临如下几个问题:
(1)经营模式老固而难冰融: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四大行正试图努力实现体制转型,尽管一些开放性的行为回应了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政策,然而由于体制改革和产权纠纷等问题还尚未完全解决,还未能独立自主和“国家”断奶,缺乏离开银行大门走入社区进行竞争的勇气,在管理模式和经营策略上依旧存有计划经济的基因,具体表现为金融产品质量低、产品结构单一、服务意识
淡化等等。
(2)个人信用体系问题:相比国外上百年的个人信用体系管理经验,我国于2003年刚提出个人信用建设草案,我国个人信用体制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由于体制自身原因,较大的抑制了社区金融的发展,个人信用系统对金融行业发展的影响意义深远。极端而言,体制不全,随着经济产物丰富化,投机倒把的漏洞增多,金融行业势必混乱不堪,社区金融也难幸免;持中而论,拥有良好的个人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社区金融机构投资风险降低,借贷流通更加稳定。
(3)社区银行经理缺口大:人才问题亦是社区金融发展又一大瓶颈,客户经理制度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诸多成熟的客户经理面临着转型问题,社区金融人才从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上都抑制了社区金融的发展。
四、互联网效应下不同类型社区金融的发展模式
1.村镇社区金融的发展模式
村镇社区金融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现阶段面临资金链短缺、利润率低、投资风险高的特点。目前,单靠民营资本合股投资社区金融机构的条件远远不够,国有商业银行又无意介入这片金融商业边缘区,零星投资社区金融机构业务的主要为农村信用社、乡村村镇银行等机构。根据村镇社区金融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以下几点
建议:
(1)降低贷款门槛,贴息补息:我国农村借贷市场尚不成熟,秩序混乱导致的坏账率逐年增加,主要原因主要为乡村投资项目利润单薄,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讲从投资者角度而言,社区银行网点年运行成本约50万元,根据美国社区银行的长期经营数据与资产负债结构发现,“关系型”借贷网的建立到成熟需要3~5年的运营时间,前期盈利率基本为零,较长的投资回收期及偿债备付率(DSCR)的弱势表现都增加了社区金融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借贷公司为了谋求自身发展,通常会将风险间接的转移到乡村企业和农民身上。因此,利用国家财政政策给乡镇企业贴息补息,通过政府政策性资源降低乡镇企的投资风险率,维持其资金周转链。与此同时,降低贷款门槛,让广大农户积极参与社区金融贷款模式中来,为乡村个体户专门设计贷款方案,公共推进农业发展,使农业发展与乡镇社区金融互联互助。
(2)农村信用社改制:当前信用社依旧为乡镇社区金融发展的最大助力器,社区金融主要资金来源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体制问题,广大个体户与农村合作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利用乡镇社区金融作为联系平台,将农户与信用社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农民个体户之间的利益同盟体,提高农户积极性和风险意识。积极鼓励农民成为信用社股东一份子,一方面农民股东可以从信用社的利润中获得分红,另一方面信用社的贷款解决的是农民股东自身的暂时性融资需求。同时,需要完善金融监管制度,通过拟定相应规章制度及奖惩措施,加强改制后信用社的融资效率。
2.县城社区金融发展模式
与乡镇社区金融相比,县城社区金融发展资金链问题显得不那么明显,但经常为忽略因素之一,决策者多采取粗糙式放贷政策容易导致社区金融机构无法维持可持续发展。县城居民生活人人关系较村镇居民之间更为淡薄,不足够形成担保依据,“关系网”式借贷模式的用武之地大大缩小。服务对象群体应从合作社或行政小组转变为街道社区,社区金融发展的内容和模式大有不同。
(1)成立第三方担保机构:利用第三方担保机构弥补县城社区人际关系疏远而带来的信任缺失,受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数量限制,无法对县城社区每个居民信息进行规范的管理,通过第三方担保机构可以对社区客户进行集约式管理,深度开发各类贷款人所需要的担保方式,与此同时,挖掘客户理财产品需求,将线下获取的客户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上与社区金融机构进行共享,构造互联网数据互通通道,实现县城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担保机构“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双赢局面。
(2)开放市场引入国外资金和技术:将社区金融开发设计及销售权限对外开放,积极引资刺激县城金融市场,针对县城较为粗糙的借贷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社区金融的管理技术,实现精细化管理,设计节约型资金放贷方案。
3.城市社区金融发展模式
与上述二者相比,城市社区金融定位较高,需要较高质量的服务意识,理财产品多样化,开发难度增加,客户群体复杂性增加。针对工业发达地区的城市金融机构,单笔贷款数额较大,且个人理财需求巨大,市场份额充分。发展城市社区金融,需要不断提高社区金融机构的自身硬实力与软实力而获取顾客芳心。
(1)发展社区金融重在服务模式下沉:社区金融借鉴互联网思维,社区金融应当更多的培养互联网细胞,不论从理念或是体制上,完成自身经营模式的变革,借助互联网细胞在社区金融机构内部产生良性作用循环,在外部开拓社区金融生态圈,获取足够的客户信息流量。合理利用互联网,可以打破“时间”、“空间”这两个维度对社区金融发展的限制,满足各类一直不被重视的“长尾”群体的潜在市场,打破传统银行24小时不打烊的惯例,更多的挖掘各种潜在客户。
(2)提供线上与线下互动互助的金融服务:银行机构需要积极推动互联网平台建设,利用互联数据整合,管理层实时分析数据,提出更优的管理方案,一线员工拥有更便捷的操作台,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互联云端向用户提供动态数据资源,将顾客的产品信息实时反馈给顾客。与此同时,银行拥有很强的公信力,通过社区银行网点切入贷款金额较低的长尾市场,以社区银行网点为单位,利用银行资金充足的优势,提高网贷平台的资金结算周期、客户体验,将碎片金融延伸至现实,绑定社区各层级客户的“小”、“微”需求。
(3)社区银行生态圈采取扁平化客户关系管理:从社区银行自身客户管理模式角度考虑,遵循互联网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原则,利用互联网网点布置和云端控制等技术,实现前台后台的有效分割,员工各司其职,使社区银行网点的员工专注于客户关系的维护,后天员工专注累积客户资料的分析,在管理模式上采取集中运行的方案,前台后方有机结合相互配合,工作流程更加顺畅。结合上部所得分析结果,阶段性总结企业自身的产品方案的合理性,将信息一并反馈至一线社区银行员工,共同研发新的产品。
五、结语
社区金融自身发展屡遇瓶颈,应采取“阳光措施”进行破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区金融发展前景广阔,但同时存在诸多隐患和问题;针对我国国情下的社区金融,社区金融机构需要转变发展思维模式,更多的融入互联网细胞,突破当前发展瓶颈;互联网金融和社区金融实行线上线下互补互动的联动发展模式,前景可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针对各类社区金融的发展模式提出以下几点
建议:
1.村镇社区金融发展应提倡将广大农民联合称利益共同体,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的合理改革改制,让农民直接成为信用社股东成员从而分享其利润;以政府补偿为过渡保障,适量对乡镇企业贷款降息贴息,活跃农业企业,以产业发展刺激经济,以经济推动农业
发展。
2.县城社区金融发展要敢于创新,勇于开放市场引入国外资金及技术,汲取美国百余年社区金融的管理经验,大胆注入国外资本,刺激本地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地方政府相关政策为推动器,大力发展第三方担保机构,利用第三方担保机构整合作用,将分散的客户进行集约式管理,缩短构建成熟“借贷关系网”的时间。
3.城市社区金融发展重在服务模式下沉,社区金融应当更多的培养互联网细胞,不论从理念或是体制上,完成自身经营模式的变革,借助互联网细胞在社区金融机构内部产生良性作用循环,在外部开拓社区金融生态圈,获取足够的客户信息流量;社区银行生态圈采取扁平化客户关系管理,从社区银行自身客户管理模式角度考虑,遵循互联网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原则,利用互联网网点布置和云端控制等技术,实现前台后台的有效分割,员工各司其职。
参考文献:
[1]刘升旭.论金融的服务属性与社区金融的发展[J].金融经济,2015(16):24-29.
[2]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
[3]朱艳.我国社区金融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作者简介:王 梦(1990-),女,汉族,武汉人,经济分析员,研究方向:金融市场、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