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16-01-25张志强包钢集团第三职工医院呼吸科内蒙古包头014010
张志强包钢集团第三职工医院呼吸科,内蒙古包头 014010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张志强
包钢集团第三职工医院呼吸科,内蒙古包头014010
[摘要]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是否可作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早期诊断及评估预后的新指标。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住该院呼吸ICU的118例SIRS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第1、3、7、14天测定EOS计数。结果118例患者入院后第1、3、7、14天血EOS计数分别是(0.02±0.03)×109/L、(0.06±0.09)×109/L、(0.13± 0.16)×109/L、(0.19±0.17)×109/L,随着天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血EOS计数2组4组、3组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14天死亡组小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EOS计数能够作为监测SIRS患者病情发展程度及判断预后较为简单且有效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是由各种严重损害因素如感染、创伤、烧伤、胰腺炎等诱发的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1991年由美国胸科医师学会与危重病医学会(ACCP/ SCCM)在芝加哥联合召开的联席会议上提出[1]。多种细胞因子、炎性介质过度释放,血管内皮损伤及微环境障碍等均是SIRS的诱因,一经启动,便失去控制,导致全身持续性高代谢状态,发展为脓毒症(sepsis)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organ dysfunction, MODS)[2],极为凶险、难以逆转且死亡率高。因此,提高SIRS的救治水平成为临床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而探索方便有效的临床监测指标也显得更为重要。有研究证实,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浓度的显著降低与患者的感染有密切关联。该研究选取收住该院呼吸ICU的118例SIRS患者,监测所有患者入院后第1、3、7、14天的血EOS计数,通过计数动态变化的规律,分析其与SIRS患者的不同分组、不同预后的关系,探讨EOS是否可作为SIRS早期诊断及评估预后的新指标,现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0月间该院收治的118例SIRS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收住该院呼吸ICU的SIRS患者118例,男性75名,女性43名,年龄35~87岁,平均(69±6)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42例,肺炎55例,其他21例(泌尿系感染6例,肠道感染8例,胰腺炎2例,脑外伤3例,药物中毒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积极的生命脏器功能支持治疗。最终转归死亡19例,存活99例。纳入标准按1999年ACCP/SCCM联合会议上提出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入院前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或正在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②器官移植术后患者;③恶性肿瘤;④免疫系统疾病;⑤合并哮喘的患者;⑥各种过敏性疾病的急性期。
1.2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在入院后第1、3、7、14天清晨6时采集空腹静脉血,存于EDTA抗凝管中。用抗凝管的全血在SYSMEX XE-5000血球分析仪(日本SYSMEX公司)上测定白细胞计数(Leucocyte count,WBC)、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计数。按符合SIRS诊断标准项目数分为:2项组48例,3项组43例,4项组27例;按不同预后分为存活组99例和死亡组19例。
1.3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EOS计数的动态变化情况
入选118例患者入院后第1、3、7、14天血EOS计数分别是(0.02±0.03)×109/L、(0.06±0.09)×109/L、(0.13± 0.16)×109/L、(0.19±0.17)×109/L,可以看出随着天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呈上升趋势。第1、3、7、14天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每两组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同时相点血EOS变化与不同符合项数组间的关系
入院后第1、3、7、14天各组患者EOS计数随着天数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与整体趋势一致。第1、3、7天各组患者间血EOS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第14天2、3、4项组血EOS计数分别是(0.21± 0.14)×109/L、(0.22±0.23)×109/L、(0.11±0.07)×109/L,血EOS计数2组4组(P=0.016)、3组4组(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同预后SIRS患者不同时相点血EOS计数变化情况
SIRS患者存活组和死亡组在入院后第1、3、7、14天血EOS计数结果见表1。入院后所有患者第1天EOS计数均低于正常范围。随着入院天数的增加,各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呈上升趋势,但存活组的上升趋势较死亡组更为明显。两组患者入院第1、3天血EOS计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14天死亡组小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存活组和死亡组血EOS计数动态变化[(±s),109/L]
表1 存活组和死亡组血EOS计数动态变化[(±s),109/L]
存活组(n=99)死亡组(n=19) t P值组别0.02±0.04 0.02±0.03 0.724 0.471 第1天0.06±0.09 0.02±0.05 1.878 0.063 第3天0.30±0.11 0.08±0.05 8.527 0.000 第7天0.27±0.13 0.07±0.04 6.625 0.000 0.016 0.069 第14天 P值
3 讨论
嗜酸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由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髓系干细胞,在GM-CSF、IL-3、IL-5等细胞因子的作用下,髓系干细胞不断增殖、分化,最终成为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能够释放白三烯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等细胞因子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通过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进入结缔组织,尤在肠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中常见。嗜酸性粒细胞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到多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3]。EOS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4]。多数临床报道显示寄生虫感染会出现EOS增多[5]。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在某些急性感染、大手术和烧伤病人中EOS会显著减少;在伤寒甚至SARS患者中,也发现绝大多数重症患者EOS显著降低[6],这可能与机体在应激状态下肾上腺分泌皮质激素增多,抑制骨髓嗜酸性粒细胞的释放有关。徐建宁[7]研究发现,在急性炎症阶段,EOS计数可以作为感染急性期和恢复期的临床指标。
该研究结果显示,存活组患者入院后第1、3、7、14天的血EOS计数分别是(0.02±0.04)×109/L、(0.06±0.09) ×109/L、(0.30±0.11)×109/L、(0.27±0.13)×109/L,死亡组患者入院后第1、3、7、14天的血EOS计数分别是(0.02± 0.04)×109/L、(0.02±0.05)×109/L、(0.08±0.05)×109/L、(0.07±0.04)×109/L,两组EOS计数均在第1天最低,随后缓慢上升,存活组的EOS计数上升较为明显,而死亡组则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除了第1天以外,死亡组其它时相点血EOS计数均显著低于相应时相点的存活组,表明血EOS计数的动态变化与患者的预后有着密切关系,EOS的计数越低,回升速度越缓慢且不明显,患者的预后越差。这与徐建宁[7]对重症肺炎患者观察血EOS变化规律的结果一致。SIRS患者入院后第1、3、7天各符合项数组患者间EOS计数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第14天血EOS计数2组4组、3组4组,结果差异较为显著,且4组EOS随时间变化的上升缓于2、3组。表明,SIRS符合项数越多,其EOS计数的恢复速度越慢,结果显示EOS的恢复速度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8-9]:SIRS患儿随着符合标准项数的增加,发展为MODS及死亡率也增加,说明符合项数越多,病情越重。由此可推断,SIRS符合项数越多,病情越重,EOS的回升越慢,提示患者的预后越差。因此,血EOS计数的动态变化能够有效地反映SIRS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发展态势,且能够作为监测SIRS患者病情发展程度及判断预后较为简单且有效的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 Bone RC, Balk RA, Cerra FB, et al.The ACCP/ SCCM Consensus Conference Committee.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organ failure and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innovative therapies in sepsis[J].Chest,1992(101):1644-1655.
[2]张继承.血液净化技术治疗脓毒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3]姬鹏宇,李娜,杨帆,等.嗜酸性粒细胞功能与疾病研究进展[J].热带医学杂志,2014(3):397-401.
[4]张娟,朱建波,赵铭山.嗜酸性粒细胞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11(8):179,181.
[5]王荣欣,胡水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诊疗进展[J].重庆医学,2014(21):2818-2820.
[6]沈美娜,李析蒨,王慧.妊娠期伤寒沙门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8):4622-4624.
[7]徐建宁.重症肺炎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变化及其意义的临床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8]李峥,邹鑫森,李其斌,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结合血糖及C-反应蛋白变化对预后的预警作用[J].广西医学,2013 (1):55-57.
[9]李永梅,蔺鲁,李珊.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炎性因素分析的临床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5):3909-3911.
The Change of Eosinophil in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Patients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ZHANG Zhi-qiang
Respiratory Department, The Third Staff Hospital of Baogang Group, Baotou,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01401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whether the eosinophil (EOS) count can be a new indicator of early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assessment for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Methods 118 cases with SIRS admitted in the Respiratory ICU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 EOS count was measured in all the 118 SIRS patients on the 1st, 3rd, 7th and 14th day after admission. Results The EOS count of the 118 cases on the 1st, 3rd, 7th and 14th day after admission was (0.02±0.03)×109/L, (0.06±0.09)×109/L, (0.13±0.16)×109/L, (0.19±0.17)×109/L, respective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hospital day, the EOS count ros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differences in EOS count on the 14th day after admission between group 2 and group 4, group 3 and group 4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EOS count in the death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survival group on the 7th and 14th day after admission, respectively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 Conclusion EOS count can be used a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reference index for monit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SIRS and assessing the prognosis in SIRS patients.
[Key words]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Eosinophil;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neumonia
收稿日期:(2015-07-19)
[作者简介]张志强(1978.11-),男,内蒙古包头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内科危重症。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10(c)-0045-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