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
2016-01-25王束瑾王银山
王束瑾 王银山
河南许昌市中心医院康复科 许昌 461000
针刺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
王束瑾王银山
河南许昌市中心医院康复科许昌461000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7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2例),对照组口服硫必利片100mg,3次/d,睡前口服氟桂利嗪胶囊5mg,连续服用10d;治疗组针刺百会、双侧风池,患侧悬颅透刺率谷、外关、足临泣,同时睡前口服氟桂利嗪胶囊5mg,连续治疗10d。观察2组治疗2h后的止痛效果和2个月后偏头痛再发率。结果治疗组2h后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个月后偏头痛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再发率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偏头痛;针刺治疗;氟桂利嗪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患,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集中于25~55岁,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首次发病多于青春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超过一半的患者会影响工作或学习。本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并不明确,可能与饮食、遗传、内分泌及精神因素有关,60%的病人有阳性家族史,其亲属出现偏头痛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6倍。偏头痛还与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紊乱相关[1]。世界卫生组织将严重的偏头痛定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其严重后果等同于四肢瘫痪、痴呆、以及严重精神障碍。偏头痛除疾病本身给机体造成痛苦外,还可能增加缺血性脑卒中、不稳定心绞痛、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生率。偏头痛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导致脑白质病变,反复发作引起的认知功能主要是言语功能下降。我院采用针刺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满意,可快速缓解疼痛,并降低发作频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7例患者均来自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科门诊,按照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学组2011年诊断标准确诊[2],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14~66岁;治疗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13~68岁。2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硫必利片100mg,3次/d,睡前口服氟桂利嗪胶囊5mg,连续服用10d。治疗组在发病当天进行针刺治疗,针刺穴位选用百会穴、双侧风池穴、患侧悬颅透刺率谷、外关、足临泣。风池穴刺法:病人端坐,头倾低向健侧,取患侧穴,以30号40mm长毫针,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直刺,应用捻转和轻提轻插复合手法,使酸胀感到达颞部,或出现触电样感觉传至前额一侧,此时头痛往往立即消失,应马上退针。1次/d,连续治疗10d,同时每晚睡前口服氟桂利嗪胶囊5mg,连续服用10d。
1.3观察指标所有患者治疗后2h进行疼痛评价,疼痛评估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数字评分法(NRS)。治疗2个个月后随访偏头痛是否再发。
2结果
2.1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分别为(6.55±1.12)分、(6.60±1.1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h分别为(1.52±0.71)分、(3.12±0.82)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9,P<0.01)。
2.22个月内偏头痛的再发率比较治疗组再次发作偏头痛2例,再发率4.76%,对照组再次发作14例,再发率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5,P<0.05)。
3 讨论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中度至重度搏动性头痛是其特征性的表现,伴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及羞明,在安静、黑暗环境内或睡眠后头痛缓解,经一段间歇期后再次发病,在头痛发生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头痛发作以单侧为主,可左右交替发生,头痛的部位多位于颞部,也可位于前额,半侧或全头部,枕部或枕下部,发作时往往焦躁不安、头痛难以忍受,在行走、咳嗽时加重,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对其发病机制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血管源性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说、神经源性学说、血管活性物质及炎症因子介导等[3]。偏头痛目前虽无法根治,但可有效控制,如果药物应用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可转化为慢性偏头痛。临床上在急性期疼痛发作治疗原则是快速止痛,如何持续止痛、预防并减少头痛再次发作,恢复患者的日常活动也很重要。急性期头痛发作时治疗的药物有镇痛药、止吐药、麦角胺类、曲普坦类。镇痛药能迅速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但此类药物长期应用产生耐受性,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都有胃肠道反应,活动性溃疡及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不能应用;止吐药认为能促进镇痛药的再吸收,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证实;麦角胺类和曲普坦类都有可能导致药物过量性头痛,用药剂量和频度之间的平衡不易把握。在偏头痛缓解期应用预防性药物治疗,都有一定的禁忌证和不良反应,目前尚无疗效肯定的预防性药物。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尝试寻找一种安全、有效、能广泛应用的疗法,发现中医针刺疗法安全性和有效性都优于目前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偏头痛已经有2 00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偏头痛在中医学中又称为“偏头风”、“脑风”,其病因病机有肝阳上亢、痰浊阻络、气滞血瘀、风邪入脑等,这几种致病因素导致头部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而引起偏头痛,经常几种病因共同作用,治疗方法有活血、祛风、清热、化痰等,常用的中药汤剂有血府逐瘀汤、川芎茶调散、半夏白术天麻汤、镇肝息风汤。如果采用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必须进行准确的辨证论治,否则没有疗效,偏头痛往往两种以上的致病因素存在,分型繁琐,在临床处方中常需要2个、3个以上的方剂联合应用,不易掌握,常导致辩证不准、治疗法则出现偏差的情况。并且服用汤剂多数病人不愿意接受,治疗依从性差,影响疗效。所以针对致病因素,发病原因,寻找治疗简便、操作易于掌握的方法是临床治疗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应用针刺治疗偏头痛,取得不错的疗效。针灸治疗偏头痛在古代针灸文献中有描述,在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就有用针灸治疗偏头痛的记载,主要应用一针透两个穴位的针刺方法[4]。借鉴古人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和解剖定位,我们制定出一组穴位。偏头痛的发病部位在头的一侧,经常累及的部位在额部、眶部、颞部,正是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部位,百会、悬颅、率谷位于头部偏头痛发作的部位,针刺时均能减轻相应部位的疼痛,风池、足临泣在足少阳胆经上,外关穴在手少阳三焦经上,穴位能主治所在经络循行路线的病症,足临泣属于足少阳胆经五腧穴中的输穴,输穴善于治疗疼痛,并且百会、悬颅、率谷三个穴位的局部解剖结构有颞动脉、颞静脉和枕大神经的分布。所以本组穴位治疗偏头痛符合中医理论,在西医解剖上也有理论基础。在应用针刺治疗偏头痛病人前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血流速度不稳定、血流速度增快和减慢均有,在针刺风池穴后,椎基底动脉扩张,阻力减小,血管弹性增加,而对血流速度的起到双向调节作用,使增快的减慢,减慢的趋于正常。偏头痛发作时有血管的变化,针刺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对血管的调节起到治疗作用,在最新的偏头痛诊疗指南中,也将针刺和按摩穴位作为防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联合药物治疗偏头痛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可减少偏头痛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贾建平,陈生弟,崔丽英,等.神经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8-159.
[2]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学组.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J].中国疼痛学杂志,2011,17(2):65-86.
[3]谭亮,樊光辉.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9(17):571-573.
[4]黑龙江祖国医药研究所.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65-168;289-306.
(收稿2016-03-14)
R747.2
B
1673-5110(2016)16-0124-02